曼飞龙塔位于
云南省景洪市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
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通体洁白如雪,又称"白塔”。
曼飞龙塔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的
曼飞龙村后山上,因其所在地而得名,一称飞龙白塔。曼飞龙塔始建于清
乾隆(1736-1795年), 由九座白曼飞龙塔塔组成,坐落在景洪
澜沧江对岸的
曼阁佛寺,是一座建筑风格特殊,造型轮廓风姿迷人的佛寺。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直径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围由8个边塔环绕联成母子塔群。外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塔群造型优美,风格别致。塔为砖石结构,塔基为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最外圈为8个
佛龛,内供佛像,中圈为8座小塔,分列8角,环拥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为实心。在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印迹,传为释迦牟尼的足迹,因而兴建此塔。
传说中,曼飞龙塔建于傣历565年即1203年(实际始建于18世纪)。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这组 群塔是由3个印度籍佛教徒设计、大勐龙头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两次进行修复,现在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传为释迦牟尼脚迹。当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来到大勐龙那一年,孔雀飞满了坝子,当时正在筹建这组群塔,但却不知建在哪里好,释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脚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人们就在他的脚印边建了这群塔。在脚印前还有眼泉井,传说释迦牟尼讲经时,天气很热,讲得口干舌燥,打发7个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释迦牟尼就大显佛法,用他的禅仗在地上戳了一个3尺深的洞,这个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来,至今那里还有一眼泉水井。因此,过去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们,来到曼飞龙群塔,总要向着那个填不满的脚印里丢上几个银币,每人还要带一葫芦泉水回去呢。
曼飞龙群塔属砖石结构,塔基为一圆形的须弥座,周长42.6米,在塔基上面建有由大小9座塔组成的塔群。主塔的基座直径3.9米,高12.9米,围绕主塔的8座小塔高9.1米,为多层圆形盒状体叠压而成的塔身,层与层之间有环形仰莲
浮雕。塔刹是喇叭形的莲瓣立雕。每座小塔的塔座都有一个屋脊外延的
佛龛,里面安放着一尊佛像,内壁则排列着整齐的佛像浮雕。佛龛正脊和垂脊上均饰有龙、凤、孔雀等陶塑,佛龛券门沿面有花草、卷云纹饰。刹杆上装置着上下串连的华盖和风铎,微风拂来,叮铛作响,悠远肃穆。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
老挝、
泰国的
南传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崇拜和敬仰。
曼飞龙塔距景洪城约60公里,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有景(景洪)龙(勐龙)公路直达曼飞龙村。沿途路经傣寨、田野、胶林,傣乡的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路旁一座座干栏式傣家民居,被叶子花、炮掌花、
吊兰、一品红等等鲜花簇拥着,俊俏婀娜的傣家女站在阳台上向你招手致意,你一定会感受到无尽的情趣和心灵的享受。
曼飞龙塔位于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劲笼的曼飞龙后山上,曼飞龙塔距景洪城约60公里,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
曼飞龙塔从曼飞龙寨边跨过小河,便是200余级石阶,左边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右边是葱葱郁郁的橡胶树林,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来很像是一丛刚劲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 而起的粗壮竹笋,雄伟壮观。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
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
不死鸟,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8个金色小塔顶上,每座挂有一具铜佛标,母塔尖上还有铜质的“天笛”,山风吹来发现叮叮当当的响声。塔上各种各样的彩绘、雕塑、秀丽优美。
曼飞龙塔,独具一格的古塔,表现了
傣族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同时,由于飞龙白塔具有缅甸
佛塔的风格,所以还体现了中外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