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沥
王沥
王沥是一位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学士;
任职经历
1987-1989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微生物系助理研究员;
1992年、1995年分别获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硕士和博士;
1995-1998年日本红十字中央血液研究中心及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
1996-1998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人类学系外国人研究员。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Anthropological Science》编委。
2012年5月全职加盟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
研究方向
人类与医学分子遗传学
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进化、疾病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进化研究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分析,直接获得有关古代及现代人类之间血缘关系的信息,为研究中原地区人群的源流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研究课题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年代、地区人群和代表其文明特征的动植物DNA多态性分析,以揭示我国不同年代及地区人群遗传结构和迁徙模式以及古代文明渊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现现代人、特别是蒙古人种的起源、进化及成因。
疾病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从分子水平上对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及肥胖病等代谢性分子病和中老年退行性病变的分子机制以及多基因协同作用进行研究,确定主要相关致病基因,揭示其功能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和发病机理提供依据,也为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开辟新途径。
代表论文
Wan C, Zhang T, Wang B, Han Y, Zhang C, Zhang Y, Gong H, Jin F, Wang L. (2006) Obesity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K121Q
polymorphism of the glycoprotein PC-1 gene. 糖尿病 Obes Metab. 8(6):703-8.
Sun L, Yang Z, Jin F, Zhu XQ, Qu YC, Shi XH, Wang L. (2006) The Gly482Ser variant of the PPARGC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northern Chinese, especially men. Diabet Med. 23(10):1085-92.
Kurosaki T., Ninokata A., and Wang L., and Ueda S. (2006) Evolutionary scenario for acquisition of CAG repeats in human SCA1
gene. Gene 373:23-7.
Wang B., Jin F., Kan R., Ji S., Zhang C., Lu Z., Zheng C., Yang Z., and Wang L. (2005) Association of MTHFR gene
polymorphism C677T with susceptibility to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Molecular 神经科学 27(2):23-28.
Kurosaki K., Wang L., Tang J., Wang W., Saitou N., Endo T. and Ueda S. (2005) Identification of a bronze weapon based on an
embedded fragment in a 3,000-year-old 颅骨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51(1): 105-108.
Kan R., Wang B., Zhang C., Yang Z., Zheng W., Lu Z., Zheng C., Jin F. and Wang L. (2004) Association of the HTR6
polymorphism C267T with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Chinese. Neuroscience Letters 372(1-2): 27-29.
Zhang P., Yang Z., Zhang C., Lu Z., Shi X., Zheng W., Wan C., Zhang D., Zheng C., Li S., Jin F., and Wang L. (2003) 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 Transferrin Gene Polymorphisms in Chinese. Neuroscience Letters
349(3): 209-11.
Oota H., Kitano T., Jin F., Yuasa I., Wang L., Ueda S., Saitou N., and Stoneking M. (2002) Extreme mtDNA Homogeneity in
Continental Asian Popu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18(2): 146-153.
Wang L., Oota H., Saitou N., Jin F., Matsushita T., and Ueda S. (2000) Genetic Structure of a 2,500yearOld Human Populations in Chin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7(9): 1396-1400.
Wang L., Uchikawa M., Tokunaga K., and Juji T. (1998)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腐烂病Accelerating Factor
Deficiency in Cromer Blood Group Inab Phenotype. Blood 91(2): 680-684.
Nakachi Y, Hayakawa T., Oota H., Sumiyama K., Wang L., and Ueda S. (1997) Nucleotide Compositional Constraints on
Genomes Generate Alanine-, Glycine, and Proline-rich Structures 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4(10): 1042-1049.
Wang L., Todokoro K., Tokunaga K., Takai K., and Juji T. (1997) Restricted Usage of T-cell Receptor Vb ?Gene in Post-transfusion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fusion 37(11-12): 1184-1191.
Uchida S., Wang L., Yahagi Y., Tokunaga K., and Juji T. (1996) Utility of Fingernail 脱氧核糖核酸 for Evaluation of Chimerism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nd for Diagnostic Testing for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Blood 87(9): 4015-4016.
Wang L., Juji T., Tokunaga K., Uchida S., Tadokoro K., and Takai K. (1994)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6): 398-401.
《中国2500年前人口基因结构和时空转变》
2000年,王沥和4个日本研究员在英国学术期刊《分子生物学和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了《中国2500年前人口基因结构和时空转变》一文。王沥等人通过比较63具春秋时代和汉代的古代遗骸和50例现代汉族血样这3组的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数据的区别。这篇文献的结论是2500年前淄博市人群与现代欧洲人群接近。这个错误的结论发表在在2002年举行的“21世纪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其错误影响至今没能消除。王沥的山东临淄古汉人研究通过论坛对社会造成了某种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王沥的研究结论来证明中国人种西来论和汉族虚无论。同时也有西方人采用她的结论来支持白人种族主义。英国极右政党国家党发言人和白人种族主义作家Authur Kemp于2006年出版了他最出名的书March of the Titans: A History of the White Race,并在书中称白人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学术界批评
根据有限的HVI 突变数据,王的文献错误地将这些样本判定为欧洲单倍群
而实际上,除了4例数据不全外,其他都是东亚特异的单倍群。而在2000年通过同一辛店样本得出了与王沥完全相反的结论。《科学通报》2003年03月第6期《古老人群mtDNA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写到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Wang等人的工作. 他们分析了我国淄博市地区距今2500和2000年前及现代人群mtDNA 185 bp序列数据, 认为2500年前的淄博人群和现代欧洲人群比较相似, 2000年前的淄博人群则表现为现代欧洲和东亚人群的中间类型;过去2500年内我国北方人群母系基因库发生了由欧洲型向东亚型的替代. 这种替代推测一方面和我国人群的迁移历史有较大出入, 同时也与该小组近期工作相矛盾. 一方面, 他们推测认为过去2500年内, 我国北方人群的母系基因库发生了由欧洲型向东亚型的替代; 另一方面, 他们又认为东亚不同地理人群母系遗传结构存在较大的同源性,并且将这种同源性归于新石器时期农业人口的扩张。显然, 新石器时期农业的扩张在时间上要早于2500多年前的史载时期. 如果新石器时期人类的活动就界定了后期人群的遗传结构, 那么又怎会有后期母系基因库替代发生最近, 我们对这批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 结果提示, 山东省古代群体mtDNA类型, 基本上都可以归属到报道的东亚人群mtDNA类型中, 遗传结构总体上和我国南方人群相似性较大”   。
也有其他观点认为:第一,殷墟被带到台湾的颅骨有398个,李济先生从中发现的有高加索特征的头骨仅两具。第二,所有这些头骨都是发现于祭祀坑,被认为是外族俘虏。以殷墟中小墓为代表的商人是蒙古人种这还是无疑的。而且这两具所谓有高加索特征的头骨也不见得可靠,见《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4期《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种族属性的讨论》,兹将里面一段摘录于下:
“有关安阳殷墟祭祀坑人骨的研究,最早,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库恩(C.Coon)认为在这些人骨中有两具白种人的颅骨"后来主持殷墟发掘李济根据部分头骨测量数据的变异量度比较大,也认为可能存在异种系的成分"最后,杨希枚对近400具头骨进行了测量分类,也从中分选出了2具/白种人0的头骨"。笔者之一重新分析了这些资料,认为在殷墟祭祀坑人骨中可能存在蒙古人种支系的不同地区类型,这两具/白种人0头骨充其量是我国华北地区古代人骨同一种群的个体变异而已"代表当地居民的殷代中小墓人骨的研究也证明,它们具有非常明显接近现代东亚类群的特征"因此,在黄河中游的商代人群中有西方人种之说也尚不可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习经历
任职经历
研究方向
代表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