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璪
唐代书画家
张(一作藻,约735~785),字文通,张籍(今苏州市)人,唐朝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张璪曾任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
李隆基天宝(742-756)中,张璪任官尚书郎。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陷洛阳市长安,张璪与郑虔王维等朝官被驱迫至洛阳,胁受伪职。肃宗至德二年(757)秋,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张璪按治伪官,张璪与郑虔、王维同被囚于京师宜阳里杨国忠旧宅待罪,为宰相崔圆召至私邸,绘名画数壁。
张璪的山水画一大特色是以墨为主,不看重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朱景玄评价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人物简介
张璪[zǎo],一作藻。字文通,汉族张籍(治今苏州市)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后坐事贬衡、忠两州司马建中三年(782)作画于长安,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创破墨法,工绿松石。朱景玄谓其画松:“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皱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又评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当时有毕宏(庶子)亦以写松石擅名于代,一见璪画惊异之,因问其所受。璪答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此说对中国画论有深远影响。画迹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松石图》后归郭佑之,著录于《云烟过眼录》。又《流水涧松图》,传说也是他的作品,著录于《清河书画舫》。著有《绘境》一篇,今佚。
绘画风格
张璪约活跃于8世纪后期,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擅水墨山水,尤精绿松石,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枒之形,鳞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有双管齐下之誉,可见张璪的高超技艺。又用手蘸墨作画,不求巧饰。画山水重灵感,富于激情,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为唐朝水墨山水画之代表。朱景玄还说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唐文粹》卷九十七记载张璪作画时情景,可以看出其作画笔势激越,飒爽英姿。其时座上宾客二十四人,都来看他作画,张璪居其中,箕坐鼓气,少顷“神机始发”,他便“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援)霍瞥列,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作画之后,“投笔而起,为之四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u003e论画山水树石》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后,紧接着便说“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在唐人心目中,张璪的画还是高于王维等人的。张璪作画喜用紫毫秃笔,属于吴道子型激情一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画至得意处,忘乎所已。干脆以手醮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乃至于发展为王默的“脚蹙手抹”。后世的指画当受其影响。
张璪的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为主,不贵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这种“不贵五彩”、“笔墨积微”水墨画法在绘画技法上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张璪已无作品存世,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所撰的《绘境》今已不传,但是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荆浩赞誉张璪为“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历代名画记》中记其:“尤工树石山水”,之前也记载了“树石之变,穷于张璪”。
参考资料
唐代山水画风略论二.中国美术家网.2024-03-1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绘画风格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