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胆小如鼠》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东海》1996年第9期(发表时题为《我的故事》),2004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胆小如鼠》讲述了杨高的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在杨高十二岁那年,因被人殴打凌辱后,驾车与载着那群凌辱他的人的拖拉机相撞而去世。杨高在工厂里,与好吃懒做、偷奸耍滑的钳工吕前进形成鲜明对比。吕前进在工作、工资、分房等方面占尽便宜,还时常教唆
杨延安做坏事。杨高虽默默承受,但也有自己的生存哲学,通过 “自我安慰” 寻求内心平衡。然而,当杨高决心要去劈吕前进时,却发生了一系列闹剧,最终他虽给了吕前进一耳光,但又被吕前进暴打了一顿。
2024年12月,《我胆小如鼠》入选京东图书2024年度好书Top50榜单。
创作背景
余华表示《我胆小如鼠》这本书讲的就是他的故事。童年时的余华,在胆小方面,能在同龄人中排第一。哥哥无法无天,打架出名,经常有家长来告状。余华却循规蹈矩,从来不敢惹是生非。经常哥哥带他出去玩,把他忘在外面,他也不敢哭闹,自己一个人默默走回家,长大以后很久,都一直记得那种在黑暗中独行的恐惧。但余华并不认为“胆小如鼠”是一件坏事,他觉得,正是胆小给他带来了“敏感”这种非常重要的品质,锻炼出了他对世事的精细观察,和对人性的准确判断。
剧情介绍
杨高从小性格胆小,“胆小如鼠” 这个标签从他读小学时就开始伴随他。语文老师以他为例教同学们 “胆小如鼠” 这个成语,因为他害怕很多东西,如老虎、狗、鹅等。同伴们在河里洗澡、爬树,叫他一起,他因害怕而不敢参与,还被同伴们齐声嘲笑 “胆小如鼠”。他不骂人、不与人打架,面对女同学的挑战也不敢接招。邻居说他父亲是开车最慢的司机,同学们还调侃他的胆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杨高十二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开车带他去
上海市。途中,杨高问父亲敢不敢闭上眼睛开车。父亲起初拒绝,但经不住杨高请求,闭眼开了一小会儿,睁开眼时发现卡车快要撞上前面慢吞吞行驶的拖拉机,他急忙转动方向盘避开。拖拉机上的人对他们叫骂,父亲也回骂。后来卡车抛锚,父亲下车修理,修好准备上车时,那辆拖拉机又驶回来,车上的人把父亲拉到路中间拳打脚踢、搜走钱财,还对着父亲撒尿。他们走后,父亲爬上车,擦干杨高的眼泪,让他去河边舀水。等杨高舀满水站起来,却看到父亲开车撞向了那辆拖拉机,父亲与拖拉机上的人同归于尽。
杨高长大后,和儿时欺负他的吕前进在一个工厂工作。杨高原本是钳工,吕前进是清洁工,但吕前进通过把锉刀插在厂长桌子缝里等无赖手段,迫使杨高和他交换了工作。吕前进在工作中迟到早退、经常睡大觉,却能通过去厂长办公室软磨硬泡、抱床被子到厂长家睡觉等方式,在涨工资和分房时占尽便宜。而杨高兢兢业业把车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却在涨薪、分房等方面没有份,但杨高表示自己也不需要。吕前进脸上有三道疤,是他自己划的,他输了架就回家拿刀,追上人家先在自己脸上划一刀,然后再挥刀劈人家,以此让别人害怕他。一个雨夜,下夜班的杨高在屋檐下躲雨,看到吕前进披着女性外套衣服弯腰走过,他跑上去从后面抱住吕前进。吕前进
失声惊叫 “我是男人” 后仓皇而逃。第二天,吕前进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昨晚遇到强奸犯并将其击退,被杨高拆穿后,吕前进铁青着脸对杨高大打出手。中午,杨高走出宋海家,站在向阳桥上,想起了死去的父亲,内心的愤怒被激发,他回家拿起菜刀,出门去找吕前进,想要劈了他为自己和父亲报仇。然而,当他找到吕前进时,吕前进却笑着把头搁在桌上,还提及曾经帮助过
杨延安的事,杨高心软了,只是说要打吕前进一个耳光。结果,杨高打完耳光后,反被吕前进暴打了一顿。
人物介绍
杨高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胆小、敏感、自卑但善良且坚守原则底线的人。从文章的一开始,他就承认:“有一句成语叫胆小如鼠,讲的就是我的故事”。他的这种认同是笃信权威所造成的:老师是他学习方面的权威,自从老师称他是胆小如鼠的人以后,他就甘愿被别人取笑,有时还主动承认;父母是他生活和伦理方面的权威,母亲说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父亲时常说他胆子很小;吕前进是他工作方面的权威,一次次的怂和嘲笑,加深了
杨延安的认同意识。他不敢下河游泳、不敢爬树、怕鹅,甚至不敢和女生打架。长大后在工厂里,他是那个准时上下班、默默干活的老实人,面对同事吕前进的欺负和不公平待遇,他总是选择默默承受,用 “自我安慰” 来寻求内心平衡。但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他也会有反抗的念头,比如拿起菜刀想找吕前进报仇,但最终还是因为内心的善良和犹豫,只是打了吕前进一个耳光,自己反而又被暴打一顿。
吕前进
杨高的儿时玩伴和同事,性格强势、狡诈、好吃懒做、偷奸耍滑、放刁撒泼。吕前进的乐趣在于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工作、工资、住房等利益的获取。对待
杨延安,他采取的手段是诱惑,希望杨高也走上自己的路子。吕前进奉行的生存哲学是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当他换了工作之后也教唆杨高把刀插到厂长的办公桌上,涨工资的时候也教唆杨高大胆行凶,分配了新房子之后还教唆杨高把垃圾倒在厂长家门口,新房就有望了。自此,恶一点点强大起来,它已经不满足于对弱者的作威作福,而是直接挑战社会的既成秩序,它肆无忌惮地横行着,一再获得胜利。这种胜利几乎形成了处事的合法化逻辑。只是,也应该看到这种肆无忌惮的恶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吕前进雨夜急行,被人从后面抱住,以为是强奸犯,惊叫几声“我是男人”之后,便仓皇而逃了。然而,在众人面前,他却侃侃而谈自己如何勇猛,当假戏被戳穿之后,同样是恼羞成怒,暴力相向。人性恶的扩张始终与暴力结合在一起,并冲击着日常人性与伦理。
杨高的父亲
一名卡车司机,是个遵守规则、待人礼貌的老实厚道之人。他开车极慢,平时对任何人都很客气,甚至对乞丐也是如此,在家里也不对杨高和他母亲发脾气。但他的胆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杨高。在一次开车途中,因杨高的请求闭眼开车,结果差点撞上拖拉机,之后被拖拉机上的人暴打凌辱,最终他选择开车撞向拖拉机与对方同归于尽,他的死对杨高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作品赏析
对小说《我胆小如鼠》进行解构,得出三个结论。《我胆小如鼠》小说为三元对立叙事结构;杨高受虐、恋虐于吕前进和杨高父亲,并为二者所杀;杨高、吕前进、杨高父亲三个人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杨高的死是自杀。小说在时空交错中围绕杨高、杨高父亲(以下简称父亲)、吕前进(杨高的同学兼工友)三者的对话、行动、心理图景展开。对杨高、吕前进这两个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一施一受的经典二元对立结构进行了解构,变为三元对立。父亲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了杨高的心理空间,导致了他最后的复仇行为。这种畏缩、自我钳制式的教育观给杨高烙下了“童年阴影”,使其在孩童时期关于英雄般的“父亲”的内心憧憬被彻底颠覆,进而使杨高的自我成长畸变。父亲胆小怯懦,吕前进胆大妄为,二者截然相反、水火不容,同时对杨高产生深刻影响。该小说并非现在普遍认定的关于杨高与吕前进的二元对立结构,而是杨高、吕前进、父亲三人的三元矛盾叙事;其次,吕前进无孔不入地欺辱杨高、父亲无微不至地关爱杨高,杨高对吕前进的仇恨愈来愈深、杨高对父亲(包括他内心投射的“父亲”)的敬爱愈来愈深,这是双向平行的“两爱”“两恨”。这是第一次解构得出的观点。
对小说弑父观点进行第二次解构,观者或为吕前进的狡猾、欺诈、暴力行为感到忿忿不平;或对杨高遭遇各种欺压深表同情,心生怜悯;或对父亲的善良、包容,以及“老实人”的命运唏嘘不已。观者得到了三个假象:
杨延安对吕前进的恨,父亲对杨高无微不至的爱,杨高在经历一切后终于幡然警醒的自我人格。而真相也即第二次解构的结论是:受虐者杨高,施虐者吕前进,前者对后者产生了畸变的爱即“恋虐”心理。此时“双向平行的爱恨”关系被全然颠转,杨高对父亲(包括“父亲”)的爱畸变为对吕前进的爱,对吕前进的恨却移植到了父亲身上。
其次对小说他杀进行第三次解构,故事结尾杨高只是受伤,并不致命。然而第三次解构即将得出的结论是:杨高是他杀。受虐者杨高,施虐者吕前进(显性)、父亲(隐性),杨高“恋虐”,并死于两人之手。吕前进以及周围的伙伴常年对杨高进行语言暴力、肢体暴力、强夺其应有的权利与利益。当一方利益、尊严被无情地、反复地蹂躏时,正常人都会立刻或者忍耐数次后进行激烈反抗。那么是什么,或者说是谁,导致了
杨延安的失常?是父亲,这个本该给杨高的内心场域描绘安稳且有力的未来图画的父亲。父亲“失位”“缺席”,甚至给杨高造成了负面的“缩退”影响。这使得杨高难以在成长过程中找到这么一个“父亲”形象,来满足他对“勇敢”“进取”“成功”等正向的积极的自我象征与喻示的需求——而非“孱弱”“逃避”“放弃”。所以,杨高对吕前进产生了爱——他甘愿“受虐”,并于舔舐伤口时不断见证吕前进的欲望满足,借此填上了他心口缺失的关于“父亲”的那一块。甚至可以说,杨高在“受虐”过程中是安全的、快乐的、满足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恋虐”心理。至此,杨高的人格、
自由意志、所有可被称为人的东西,彻底
湮灭。吕前进的肆意妄为与父亲的怯懦无为像两只巨手,攥住了杨高的脖颈,使他窒息、黯殁,变成一个非人非兽的“怪物”。
最终对小说自杀进行第四次解构,
杨延安是自我的显化,遵循“现实原则”;吕前进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父亲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所以吕前进想方设法地满足“原欲”,把自我快乐凌驾于一切道德法律之上;所以父亲躬伏于“无欲”“
无为”“无过”的极端的道德纲条下,不断地压制、背弃“原欲”;所以杨高既渴望踏入吕前进为他指引的快乐极境,又困于父亲那无时无刻不在耳畔响起的直指死亡的靡靡之音,苟延残喘于这“美梦”与“噩梦”交织的牢笼。自我在超我与本我激烈而持久的冲突中扭曲、崩裂、无法调和更无法挣脱,最终自我殒溃,不复存在。所以,是
杨延安,杀了杨高。
作品影响
2024年12月,《我胆小如鼠》入选京东图书2024年度好书Top50榜单,排名第30名。
作品评价
《我胆小如鼠》包含着
余华的成长经验,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每个人在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的敏感、自卑和怯懦,让无数挣扎在人生转折期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豆瓣读书
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中的孩子的一个,《我胆小如鼠》是我们共同的自传。——余华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
文城》《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第七天》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第十二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2013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第二届
中国版权金奖(2018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2022年)等。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
赵露思因阅读余华的短篇小说《我胆小如鼠》而引发了关注,赵露思在阅读《我胆小如鼠》的过程中,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