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镇隶属于
陕西省宁强县,位于
五丁关以南、牢固关以北、108国道纵贯南北、汉江源流
玉带河横贯东西,南北为秦巴山地,中部为玉带河谷地,境内森林、生物、旅游资源丰富。
全镇辖2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4043户,总人口42770人,其中城镇人口7177户17134人,农村人口6858户,24693人;全镇总面积22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934亩,有森林面积128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农村经济以传统
种植业为主,近年来在政府号召下,发展以茶叶、生猪、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元。
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
汉源镇位于
五丁关以南、牢固关以北、108国道纵贯南北、
汉江源流玉带河横贯东西,南北为秦巴山地,中部为玉带河谷地,境内森林、生物、旅游资源丰富。镇域面积226km2,辖1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56个村(居)民小组,4.2万人,农业户6594户2.44万人,耕地面积20339亩,其中水田8518亩,旱地11821亩,农民人均耕地1823亩。
汉源镇是宁强县城所在地,因地处汉江源头而得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青山环抱,碧水环绕,地域宽广,
物华天宝,北依
五丁关绿色屏障,云书溪流蜿蜒徜徉;南枕牢固关苍劲雄壮,
玉带河水潺潺流淌。
历史沿革
1996年5月第一次乡镇机构改革,撤区后将原金家坪乡、王家坪乡并入
城关镇,2002年第二次机改将原滴水铺乡并入,更名为汉源镇。现全镇共有2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3137户41151人,全镇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117亩,森林面积128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8%。城区面积达到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2万人。2006年,县城被评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
资源优势
汉源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108国道和汉宁高速穿境而过。为了打造“汉水源”旅游品牌,镇党委、镇政府把道路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规划实施了汉水源回——马路的硬化和县城周边8条休闲路的硬化,使境内交通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起又着手协助配合通川高速路宁棋段的征地拆迁工作。同时正在着手城周以人文生态、避暑休闲、农业观光等为特色的农家乐建设。溯玉带河而上,沿宁棋
二级公路西行,宜人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会令过往行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青山茶香飘,沃田麦浪滔,玉带碧水过,农人乐逍遥”便是此处最真实的写照。沿国道旁一山涧小溪而上,前行约十余里便是滔滔3000里
汉江之源,这里除了大自然赐予的奇特景观外,景区内奇珍异宝不胜枚举,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完好。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多达300余种,各类飞禽走兽200余种。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饱吸花草之香气,醉听虫鸟之吟唱,迷看流瀑之壮美,还能狂饮甘洌山泉水,痛吃农家可口饭。当然,最难得的便是放下包袱忘却自我,放归心情自由畅想,陶醉于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品味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由北至南,
五丁关万亩
油松飞播林区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良田沃土,使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宜人,东西万亩
青冈林蕴藏并孕育着
野生天麻、木耳,活沃着地方经济。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就是全国
天麻有性繁育基地,年产天麻40万公斤,成为当地农民勤劳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样,木香菇和椴木木耳,以量大肉厚质优占据着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南片万亩茶园生长在云雾缭绕,多雨无污染的地方,以其价廉质优赢得消费者亲睐,形成独具
汉源县特色的千山、苍山、天韵、羌州等大名优
雀舌系列品牌,有10多种产品获得国家及省市多种奖项,现全镇年产茶90吨,其中名优茶20吨。
每年3-4月,山涧小路上,到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的身影,这穿梭的人流将毛竹笋、广东台、蕨台、
香椿、
蕺菜、荠菜等
山野菜进行简单的采摘加工制作后销往市场,为客商们提供了无限的商机。纯天然,无污染的奇珍异品倍受城乡居民喜爱,它不但入味口感好,还对很多富贵病有特殊治疗效果。
中药材产业
做为
宁强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镇上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副镇长主管中药材产业,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主抓人员专门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镇上年内还召开了专题会议2次,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并结合县上中药材产业扶持及考核办法制定了本镇扶持及考核办法,对2006年度涌现的示范户、种植大户进行了奖励兑现。
根据中药材产业品种多,市场变化快,风险系数大等特点,在发展上明确提出了以下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以地道品种为主,种植易生产、易销售的大路品种;坚持把握市场导向,防治盲目跟风种植;坚持林药套种为主,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坚持提前试验示范,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坚持推广GDP规范化种植,提高品质、产量与效益。
按照以上发展原则,并结合各村土地、气候、劳动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镇上年初即制定了2007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区域上以浅山林地为重点;模式上以退耕林地“林药间套”为重点;品种上以
北柴胡、
天麻、
桔梗、
丹参、
玄参、防风等
草本药材为重点大力推广,同时注重加强对
杜仲、银杏、
厚朴、
山茱萸、黄柏等木本药材的发展、利用和保护。在引导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突出主导品种,适当集中连片,注重规模效应,发展种植基地,培育种植大户。镇上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研究、辨别、发布工作,固定专门人员研究市场动向与价格走势,通过上级业务部门、互联网络和市场渠道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种植技术等知识,经筛选辨别后及时印发给基层干部和广大种植户,引导群众因地制宜选择药材品种,按规范种植,尽量减少盲目性,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该镇中药材产业基本实现了产购销通畅,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镇内现有中药材营销商户4户,2007年收购各种中药材56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品种涉及
北柴胡、
天麻、
丹参、
杜仲、
白果叶、淫羊霍、石苇、
牛夕等各类家种及野生药材。仅段国权一处,收购淫羊霍一个品种就达到80余吨,让“秦巴无闲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门路,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茶叶产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茶叶产业基地规模,镇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布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茶技站、产业办一班人一齐上,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内新规划茶园500亩,实际落实了642亩,主要分布在赵家河126亩、二道河376亩、草坝场140亩,共涉及3个村4个村小组,其中百亩以上示范点4个。
全镇茶园总面积达到12480亩,其中投产园达到7680亩。在老茶园管理和幼茶园维护累计完成30038亩。其中茶园施肥9500亩,中耕除草9500亩,修剪9538亩,茶园低改1500亩,同时对二道河无公害茶园300亩及王家坪、七星池、校场坝500亩幼园示范点加大了管理力度,完成了低产茶园的改造。全年茶叶产量191.2吨,其中名优茶114吨。
工作中,一是突出了早安排、早规划;二是把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进行以户造册登记;三是精心整地早播种,确保新建茶园种在高产期;四是组织了茶园建设督促检查组,巡回各村检查指导工作,解决新建茶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五是抓好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加工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6场次,受训人员1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余份;同时以镇印发了《关于加强茶园管护工作的规定》,制定了茶园管护工作的考核验收办法,加大了对各村茶园管护工作督查力度;六是推广应用了省工、省力、省时的茶园
化学除草技术和机械修枝技术;七是为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加快茶叶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迈进的步伐,我们先后动员7个茶叶生产大户承包经营农户茶园,承包面积均达50亩以上,签订经营承包期十年以上,共承包农户茶园512亩,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该镇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