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彦良和(
日语:安彦 良和,Hepburn:Yasuhiko Yoshikazu),1947年12月9日出生于
北海道遠町,是
日本著名的动画师、漫画家和动画导演。他以1979年开始的原始机动战士高达动画的角色设计师和动画导演而闻名。安彦良和自幼爱好绘画,受到
横山光辉作品的影响,学生时代就尝试着画了许多漫画故事。毕业后,他来到
东京,开始在照相打字店工作,后来加入了
手冢治虫的“虫制作厂”,从此向动漫道路走出了第一步。
人物经历
1970年加入虫制作公司,从此走上动画制作的道路。22岁时,安彦搬到东京,加入了虫制作公司的培训学校,并开始担任动画师,尽管他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他后来承认,他对动画没有兴趣,也不知道这份工作会涉及什么,他只是出于一时兴起而应聘报纸广告,以谋生。直到他为《
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年)做分镜头,他才开始觉得这份工作有趣。安彦后来成为自由职业者,并参与了各种电影和电视动画制作。
1979年开始连载第一部长篇漫画作品《亚里安》而后由他参与制作的动画片《
勇者雷汀》《
机动战士高达》等动画片深受观众喜爱。
1971年,安彦良和正式以漫画家的姿态登场。开始连载《阿里奥》。
1980年创作了《维纳斯战记》。这两部作品后来都被他自己改编成动画片。
1989年创作的《南治——大国王》使他荣获第19届漫画家协会的
优秀奖。
2016年与今西隆志共同创作的电影《机动战士高达 THE ORIGIN III 破晓的起义》上映。
安彦良和不仅在漫画、动画方面卓有成就,同时他还执笔写小说,画插图,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
获奖作品
1979~1982年蝉联动画最高赏动画制作人第1位
1985年获日本动画大赏FAN大赏
1990年《大国主》获第19届
日本漫画家协会赏优秀赏
2000年《王道之狗》获第4届日本文化厅媒体
中国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赏
2021年1月27日,
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公布提名名单,《机动战士高达 THE ORIGIN》系列导演安彦良获得境界特别奖。
社会评价
最近终于从
日本拿到了安彦良和的《耶稣》,细细拜读之后,再回想起他的其它相关几部作品,对于安彦的创作理念中的某部分的理解,终于从一些零碎的片断串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整体。不由得想起了
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
俄罗斯“白银时代”代表作家之一)巅峰时期先后所著的《叛教者尤里安》、《列奥纳多·达·芬奇》、《彼得和阿列克塞》。这三部传记小说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历史舞台,情节也毫不相干;然而这三部作品被一个共同的主题联系起来,这就是“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同样的,安彦对
基督教的认识与思考较为集中地潜藏在三部作品中,它们因此而关联,这就是《尼禄》、《贞德》和《耶稣》。笔者借用这个名称,斗胆将其当作安彦良和的“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
《尼禄》——角落的福音
基督教既诞生于
罗马帝国时期,又于罗马帝国时期(392年)成为国教,为西方文明奠下深厚的根基,所以罗马帝国对于基督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时代。
罗马当局对早期的教会一度实行坚决铲除的态度,许多殉教者如圣塞巴斯蒂安在当时殉难,更不用说
耶稣“在比拉多执政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信经》),他的门徒最后很少有不死于非命的;侥幸终老的如
圣约翰·里弗斯,就写下了著名的《启示录》,用各种
意象暗喻罗马的残暴和信仰未来的胜利(该叫
魔幻现实主义吗?^^),有圣经学者认为其中的神秘数字“666”实际就是暗指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殉教时代的罗马皇帝中信仰的头号杀手(笑)。
尼禄·凯撒·奥古斯都,安彦在诠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时,既没有将其
脸谱化为冷酷无情、凶残嗜血的恶魔,也没有将其“翻案”成一个悲剧英雄,仅仅是由于“命运戏人”、“历史残酷”云云才背上恶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这个青年诗人般的浪漫和政治家的雄心。尼禄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被母亲的诱惑和父亲的残暴造成的阴影左右着,极易被谗言动摇,在谋杀任何一个阻挠自己的人时都会犹豫不决,看见政敌的尸体甚至还会晕血和呕吐(怎么让我想起了
海因里希·希姆莱……)。
《尼禄》里的基督徒——女信徒阿科迪,以及当时在
罗马传教的
圣保罗和圣彼得等人,实际出场篇幅并不太多,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配角。但是他们每一次的表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阿科迪可以算是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尼禄的心腹、故事旁观者一般的雷穆斯随着她的踪迹来到了基督徒的秘密聚会中间,尼禄时代的早期教会如是在读者面前展开。她是尼禄的妻子奥克塔娃的使女,也是故事里少有的正直善良的女性(苦笑),虽然身份低微,却气质高贵,不卑不亢,难怪尼禄也一度为她倾倒。笔者对她印象最深的两幕,一是奥克塔娃被虐杀之后,尼禄的狂欢宴上,她在暗处的角落里悲愤垂泪:“你刚害死了奥克塔娃皇后,又这样没廉耻地大宴”,然而她的思想并非咒诅和指责,而是“……真可怜……不过,神啊,请你还是守护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吧!”还有
尼禄被
政变推翻后逃跑时,经历了屠杀基督徒而幸存的她主动来帮助尼禄:“因为那场大火,人人都有一番不寻常的经历,所以我没有恨尼禄,反而觉得他很可怜,很想帮他。”这就是典型的基督精神:慈爱、怜悯、宽恕。我们还可以从尼禄把成批的信徒赶上
竞技场让狮子吞噬的场面里看到同样的情景——男女老幼面对死亡,双手合十,仰天祈祷,几缕阳光照亮了他们的面容——安彦用几个画格,寥寥数笔就为这个真实的事件勾勒出了神圣而悲壮的氛围(让人想起
亨利克·显克维支同题材的历史小说《
你往何处去》)。由此可见安彦对早期教会的历史和信徒的精神面貌有相当的研究,并且对于
基督精神中“超越仇恨的坚强信念(雷穆斯语)”是抱着赞赏的态度的。
然而在描绘彼得和保罗这两位最重要的使徒时,安彦却用了与教会传统(可见《使徒行传》等新约篇章)完全不同的叙述态度。
保罗在经历了基督神秘的召唤而悔改,成为“外邦人的宗徒”后来到
罗马传教。面对雷穆斯对这个召唤的质疑,和彼得对于传教方式的反思,他的表现显得十分的偏执:“神确实是选中了我,像我这样的人,有义务把人们带到神的脚下。”“必须令他们相信奇迹,然后悔改、察觉自己是有罪的!”PS:有趣的是圣路加(《
路加福音》的作者,书里译作鲁卡)也在保罗旁边露了一小脸,傻乎乎的很可爱^^。
相较于保罗主张宣扬基督复活的奇迹,彼得身为曾经跟随
耶稣的门徒,极力劝说保罗应该向人们介绍耶稣的言行教诲,遭到后者的反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耶稣为了替我们
赎罪被杀,在三天后复活了!——这不是你经历的吗?”在与雷穆斯等人逃亡的路上,彼得却吐露了实情:“信徒们啊,我必须向你们认错,我说过,我们众门徒曾和复活后的耶稣一起吃饭、交谈……但那是谎言……但热爱耶稣的
圣母玛利亚说看见了耶稣死而复生,所以我们也不可沉默。人云亦云……终于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谎言……”一直背负着这个十字架般沉重的秘密的彼得,最后是如何像历史上那样殉道的呢?这里安彦安排了另一个“召唤”:他在路上看见了
耶稣向他显容。“可是今天在这里,我真的看见了像天使那样的耶稣。当我问向这里走来的主耶稣‘你去哪里’?耶稣回答:‘去
罗马。——你们全都逃跑了,所以我打算去罗马,钉十字架。’”(虽然这是安彦虚构的情节,但真的完全是耶稣的风格,好像就是从福音书里抽出的一段似的,笔者看到这里时眼眶都湿了)彼得由于这个感召回到了罗马,同样被钉十字架,成为代代信徒景仰的圣人。
安彦借彼得之口,可以说否定了耶稣复活的神迹,代之以彼得“路上蒙召”的神迹。感人虽感人,但是这样就有个微妙的问题:如果耶稣复活以后与门徒吃饭、交谈,这个神迹便有了坚定实在的证据;而“路上蒙召”只彼得一人所见,虽然阿科迪和雷穆斯就在他旁边。那么它究竟是
基督只显给彼得的神迹,还是彼得在慌乱、羞愧交加时,自己脑海里的
幻觉呢?阿科迪深信不疑,感动涕零;雷穆斯却面对空旷的大路疑惑不已。安彦在这里将
基督教传统中神迹的实证否定,它的存在只倚赖于人“信或不信”。
最后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有“人”的事迹,他们的所言所行交由读者评判。
又是一位圣徒啊~~贞德相对于彼得、保罗等人,在大众的印象中恐怕更有人气。也许因为她不仅是基督教的殉道圣人,还是富有神秘色彩的巾帼英雄吧?安彦在这个豪华的彩色传奇(广告词^^)里巧妙地以另一位少女艾米鲁的视野追随
贞德·达尔克的足迹:拯救危难的祖国而穿上男装,面见国王,加入军队,领导胜利,遭到审判,被判火刑……一切都好像是贞德的一生。贞德在这个故事开始以前便已死去,然而她活在通篇故事中,活在每一个见过或听过贞德英名的人的意识里。
艾米鲁在追随贞德的征途里数次看见贞德向自己显现,贞德反复告诫她“要像我一样,对神的意志绝对相信!”不同的人同样被贞德的信念深深地影响。艾米鲁的护卫曾经怀疑神的存在,直到见到那位对神深信不疑的少女;昔日与
贞德·达尔克并肩作战如今堕落的男爵,内心祈求神的拯救直到贞德的面容出现在他面前;贞德的忏悔神父目睹了贞德生命最后的时光,认定她是真正的圣女;一直与艾米鲁作对的路易王子在刑场上看见了日夜思慕的贞德后(这倒真的是个奇迹),终于与众和好;更不用说艾米鲁在这不寻常的征途中逐渐深入了贞德的内心,从战斗的艰难、到死亡的威胁,亲身体验到她是如何贯彻自己的坚定信念的,以至最后为贞德平反时她已经自愿抛弃荣誉的头衔,成为了侍奉神的修女。
《
贞德》的叙事风格显得十分中规中矩,安彦似乎暂时将他的“
批判现实主义”放到了一边,用一种相当浪漫的笔法叙述贞德的故事(可能有人还觉得不够浪漫吧?可是对于安彦来说已经很浪漫了呀^)最大的不同就是
贞德·达尔克生前的幻象和灵魂多次地在众人面前显现,好像很符合
基督教的传统信仰,真的是一个个属于圣徒的神迹。我们在这个圣徒的故事里却极少见到作者对贞德的信仰是如何思考的。但是安彦并非没有思考,相反他为了体味贞德的心理而开始去研究基督教,“我在《贞德》的执笔中常常觉得‘无法描绘
耶稣’。一边考虑着贞德·达尔柯究竟是怎样的女性,耶稣的影子就无可避免地出现在眼前。同时期高尾利数先生的著作《耶稣是谁》成为很好的参考,‘无法描绘’渐渐变成了‘能够描绘’。”(这里所提的
高尾利数,就是安彦《贞德》之后的作品《耶稣》的协力。)
在研究
基督教的过程中,安彦感觉到几部福音书里对于门徒的描写有着“不自然作业的痕迹”,于是一个想法浮现出来——耶稣“还有一位
无名的弟子”。就是在最后晚餐时倚着
耶稣的胸询问“是谁出卖了你”的那位“他最喜爱的”弟子(约翰福音13:23-25)、逮捕耶稣时“丢下麻布,光着身子逃走”的(马可福音14:51-52)少年、妇女们在耶稣的空墓前见到的白衣使者(马太福音28:2-7),安彦认为这些都是一人所为,因此他虚构出一个人物:跟随耶稣的青年约书亚。
整部《耶稣》就以
约书亚的视野描写耶稣从开始传教到殉难的历程。同为全彩色的漫画,如果说《贞德》的画面朴实称心,那么《耶稣》的舞台只能说是简单得令人焦虑,正是公元初期的
中东风貌:干旱、风沙、粗犷,只有烈日下的焦黄与寒夜中的深蓝,唯一勉强可称得上华丽的只有罗马官兵的
甲胄。这就是
耶稣时代的
巴勒斯坦,处于
罗马帝国危压下,期待弥赛亚降临的犹太土地,一方面被先知的律法束缚得残酷而了无生气,一方面出现了想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的激进团体热心党(一译奋锐党)。
约书亚在一个家境殷实、严守律法的加利利家庭长大,这里是耶稣的故乡,他常常偷偷跑去听耶稣的传道。有一天他妹妹
撒莱生了急病,却苦于
摩西在
犹太节日的律法无法为她医治。他下意识地跑去找耶稣:“如果是那个人的话……一定能!”耶稣打破律法治好了撒拉,深受这个人勇气震撼的约书亚决定跟随耶稣。
之后约书亚亲见了
耶稣的事迹:医治、抚慰被社会抛弃的
麻风病病人,使
拉撒路起死回生,洁净圣殿,斥责律法经师和
法利赛人的迂腐,质疑犹太文士的权威,作者一板一眼地将福音书记载的用画面表达,不时地引用圣经的原文。耶稣作为那时代的改革家和颠覆者的形象忠实再现。所有人包括
约书亚都在怀疑:这人到底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敢自己去诠释旧约、反抗律法的权威?有人说他就是
预言中的弥赛亚,有人对他怀恨在心,想要借机谋害他。约书亚一方面被耶稣的精神触动,一方面因着他不断打破律法而胆战心惊。后来终于到了考验的一幕:人们把一个
通奸被捉的妇女带到
耶稣面前,按律法她要被乱石砸死。然而耶稣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先打她。”人群理屈散去,耶稣救了她的命并原谅了她。约书亚想起了母亲,是童年的自己依照律法揭发了她的通奸使她被杀的。这个恶梦一直纠缠着他,如今他才悔恨得号啕大哭:“我真傻!是我把妈妈……”耶稣对他说:“现在你的泪水赦了你的罪。”
约书亚感到“那时我就像一个婴儿似的在耶稣的怀里哭泣着……就好像是耶稣的婴儿……”由此约书亚对耶稣由尊敬变为了真正的信仰,和其他门徒一同认定耶稣是
耶稣。
只有
犹大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作为一个倾向奋锐党的人,他并非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出卖耶稣的。他在去告密的路上对约书亚说:“
耶稣说过自己是弥赛亚吗?你们只是图自己方便罢了!他把律法破坏尽,只会招来灾祸和一群蒙昧之徒!神应该是更高的存在!那种人怎么自知能分辨善恶?你要是真信他的话,就等着他复活吧。”
约书亚竟无法反驳,后被罗马人逮捕。所有的门徒在那时逃散了,
约书亚被绑上十字架示众,他旁边就是被钉的
耶稣。三天后约书亚从病榻醒来,想起耶稣说过三天后复活,于是挣扎着来到他的墓,焦急地伏在耶稣的尸体上大叫:“老师,求你复活呀!否则犹大就赢了!”等了很久,
耶稣并没有复活……这时抹大拉的玛利亚等人来了,绝望的他叫人把耶稣的尸体移走,自己以白衣裹身,平静地让她们看到空墓,告诉她们:“你们要找的拿撒勒的耶稣复活了,告诉彼得他们,去加利利见他。”
圣母玛利亚啊,相信他的复活吧,非这样不可……
约书亚这样想着,慢慢闭上了眼睛……
安彦在这里用了非常惊人的方式诠释了
耶稣:他并没有像
基督教所信的那样从死里复活,这个神迹是这位不知名的神秘门徒的杰作。我们可以与上文中《尼禄》里的彼得的话做对照,在安彦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神迹存在。
书后的附言告诉我们,安彦良和的父亲是一位基督徒,家的附近经常有牧师传道。然而不知为什么,安彦小时候没有从教会学到什么东西,虽然圣经就在手边却从来没有读过。所以当他开始画
贞德·达尔克时便觉得无法回避、也无法描绘
耶稣,神在他的意识里只停留在概念化的程度。直到开始研究
基督教,从青年时代深受
左派思潮影响的他,无法接受基督教传统信仰里关于死人复活等神迹的描述,更何况在福音书里这种见证并不很严密。尤其是在
日本经历过“奥姆真理教”事件以后,他认为这种神迹的宣扬是“盲信、歪曲理性,超常的能力是对科学的否定。”这种态度促使他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基督教。在他的眼中,
耶稣不是
基督,只是罗马战争前夜,民族危机突出的时代一位
犹太教的改革者,旧势力眼中的异端。因主张“
非暴力、爱仇敌”的思想,他早已有预感被陷害、被处死。将他的学说发展为新的宗教
基督教,则是他的弟子们的工作。那么他为什么
预言自己要复活呢?《尼禄》里彼得的话也许代表了安彦良和的看法:“复活的意思只是……成为了神的使者。”
从1996年的《贞德》、1997年的《耶稣》到1999年的《尼禄》,我们可以看到安彦良和对基督教的认识渐渐加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没有神的作为,只有人的作为。安彦不相信基督教宣扬的神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反基督”;但是“如果无法对于这些(死而复活等)信理的理解上达成共识,是否可以依耶稣基督的诫命——爱
雅威、爱世人——作为判别基督信仰的基准呢?”(
刘小枫《
圣灵降临的叙事》)安彦忠实而热情地描绘了
耶稣和
基督的信徒的美德,那种从耶稣身上传下来的“爱”的精神。如果这样判断,他的思想就可以称为“基督”。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安彦所要描绘的不是显扬神迹的圣人,而是有过胆怯、有过谎言的人,但是他们最后都凭着坚强的信念,以人杰的身份牺牲。这三部作品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充满诗意的表达,成为漫画界的巨著。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