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闸桥,历经百年的新闸桥已经拆除。其实新闸桥的历史很长。堪称为
吴淞江(今
吴淞江)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
新闸桥“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称“新闸”。刚建闸时,两岸寥落,随着
清朝开放海禁,
上海市逐渐成为一个万商云集,八方汇聚的大都市,新闸成为
嘉定区、
太仓市、宝山县通往
上海县的要津,另一要津在今福建路桥处,可以摆渡,称“老闸”。新闸由于地处要津,
上海开埠以后,
上海道专门审理华洋交涉事务的“洋务局”即设在该处,清政府的“上海筹饷货捐局(初名烟酒捐局)北卡“及”“绸捐北局”亦设在新闸一带。新闸的南面靠近大王庙,香火旺盛,市面繁荣,成为上海县北部的一个市镇。新闸的北面是粮食、建材、地货、柴草、竹木集散地。
清朝的官盐堂也在此,称盐库,
上海市地区民用食盐都在此供应。民国初年的《宝山县续志》这样描绘新闸桥:“厂肆林立、
货船云集、水陆交通最为
闸北区繁冲之处。”
现在的新闸桥为1916年所建。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
拱形桥,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形似于
浙江路桥。在此之前为石闸,闸上设抽板浮桥,以便往来。“嘉庆八年
嘉定区名人
陆逊修捐置,后归
同仁堂修理。”“
咸丰间(1851~1861)洋商易以铁轨,用铁索牵挽。
同治元年(1862年)
巡抚李鸿章改建。”(《
上海县志》)据当时《
申报》报道,李鸿章改建之桥为三孔吊桥,“中间桥面如人字形,角系有铁链,南北两岸设有盘车,如遇高大船只经过,由闸夫在南北两处将桥面绞起放行,而该船乃给以钱文以酬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商董徐鸿逵、总董瞿开仿西式建平桥,巡道刘麒祥捐银二千两,商民集捐银二千两,就旧石磴建。”此平桥是
木桥。
宣统二年(1910)春,有赖于两岸交往频繁,闸北巡警总局提议改建。经批准并拨下经费,将旧桥封闭,设官渡船四艘,免费济度行人。后两岸商家造一浮桥,撤除渡船。建桥工程先是被闸北巡警总局局长姚继之有意拖延,
辛亥革命起,姚挟建桥经费三万二千两白银卷逃,因此被延误到1914年方始建筑
桥墩,后又受租界工部局干涉,被迫停工,几经交涉,到1915年恢复施工,1916年建成今桥。临时浮桥旋即拆除。前后历时6年,原来可通行重型车辆,1927年大修后禁止重车通行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