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樱莓(学名:Aronia melanocarpa),又名黑果腺肋花果、不老梅,为蔷薇科腺肋花楸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原产于北美,后被中国
辽宁省从国外引进。
野樱莓株高可达3米,梨果的果皮呈紫黑色,果肉暗红色,种子为肾形、棕褐色。喜欢
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环境条件,生长在酸性或是微碱性的土壤中,适宜生长温度为18~22度,极限低温为-40℃以上,果实一般在8月成熟。
野樱莓性甘味苦,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果汁、酱汁、
果酱、
水果茶和膳食补充剂,还可以作为一种草药,在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常被用作天然抗
高血压和抗动脉硬化药物。此外,这种植物存在
多酚类物质,表现出
抗氧化活性,含有大量的多酚和
花青素,使其具有
药理学作用,已被用于治疗许多人类疾病,如
心血管疾病、
高脂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
糖尿病。
形态特征
野樱莓为落叶丛状灌木,高1.5-3米,冠径1.5-3米;成熟树体由15-40条主枝,当年生枝黄棕色,多年生枝
红棕色或灰褐色,圆形皮孔明显,片状剥落;芽红褐色,锥形。叶片深绿色,单叶互生,叶面光滑,卵形或椭圆形,叶尖锐尖,叶缘微锯齿,网状叶脉,沿叶中脉表面分布黑色小
腺体(此为腺肋花楸属的重要识别特征之一),秋叶深红。
复
伞房花序,花序柄被绒毛,由5-40朵小花组成,冠横径6-8厘米,小花为完全花,花被5片,白色,
花萼5片,离生,杯状,
雌蕊子房上位,
雄蕊离生,15-20个,花药粉红色。果球形,
梨果,果径0.8-1.4厘米,果皮紫色,果肉暗红色,宿存;种子肾形,棕褐色,千粒质量4.6克;浅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集中分布于10-40厘米地表中。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野樱莓主要生长于湿树林和沼泽中。
生长习性
野樱莓抗逆性强。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可在-40℃低温环境下露地正常生长;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区可自然生长无需灌溉;无明显病虫害;土壤适应范围大,从湿地到岩石边坡环境均能正常生长,喜微酸新性土壤,土壤pH值高于8.0时出现叶片黄化现象,少数品种能在pH值8.5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喜遮阴环境,能耐50%以下的遮阴,但遮阴条件会降低果实品质。
繁殖
播种
野樱莓种子属于深休眠型,需要较长时间的层积才能萌发。利用GA3、ABA和6-BA浸泡野樱莓种子,发现在200毫克/升的6-BA溶液中吸胀2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达到40.42%。研究与腺肋
花楸属相近的花楸属种子休眠机理,认为种皮障碍和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但是有关野樱莓种子休眠的机理报道罕见,且缺乏较为系统的解除休眠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
野樱莓播种有秋播或春播2种方法。春播于每年的5-6月进行,秋播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进行。8月末至9月初采摘果实。
扦插
野樱莓生产上主要采用插技术繁育苗木。草炭土最适宜作为野樱莓扦插基质,苗木当年成活率达80-90%。采用L9正交设计研究绿枝插穗部位、扦插基质和ABT浓度对
黑涩石楠生根效果的影响,发现绿枝上段、河沙和500毫克/升的ABT最利于生根,且插穗部位对生根影响最大。采用正交
试验设计研究
生根剂种类、浓度和浸泡时间对野樱莓硬枝生根的影响,发现50毫克/升的IAA处理30分钟的成活率最高,200毫克/升的ABT3处理30分钟的生根量最大。
每年的5月末至6月上旬进行插条,90%以上可以发根。将5厘米长的枝扦插在移植箱覆土上。与种子繁育比较,插条繁殖缺点是枝条少,收获量降低。
分根
分根为
黑涩石楠秋或春季繁育方法之一。分根的灌木第2年开始结实。
压条
早春将发芽灌木的侧枝压弯触及地面,然后培土使其发根。夏季培土3-4次,充分灌溉。秋季,将发根枝条从母株上切刻下来移植。
嫁接
嫁接为黑果花楸常用繁殖方法。其果实收获量高,装饰性良好。嫁接方法有劈接、切接、舌接及插皮接几种。
组织
增殖培养:培养基种类、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和外植体等条件都是影响野樱莓组培增殖的关键因子。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野樱莓组培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MS和WPM。植物生长调节剂方面,MS+4.4毫克/升BA或WPM+2.2毫克/升BA均适于黑果腺肋花楸增殖。MS+500毫克/升
酪素水解物+0.3毫克/升BAP+0.05毫克/升GA3最利于野樱莓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NAA和BA组合使用才能诱导出野樱莓离体叶片的愈伤组织,单独使用BA没有效果,且最佳组合是0.5毫克/升BA+0.3毫克/升NAA。KI能诱导愈伤组织,但对毫克/升试管苗芽诱导效果不明显,最佳的增殖和继代培养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是0.2-0.5毫克/升6-BA+0.2毫克/升IBA。应选择毫克/升2厘米茎端作为外植体,增殖系数可达7.2,且玻璃化现象少。
玻璃化现象: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由胁迫环境引发的生理失调或病变,是一种适应性反应。玻璃苗的发生机理并不清晰,培养基类型、外植体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培养条件(培养瓶、光照、温度)都有可能引起组培苗的玻璃化。比较野樱莓正常苗和玻璃化苗的茎叶显微结构,发现玻璃化苗主脉不明显,
细胞排列凌乱,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区别不明显,茎
肿胀粗大,髓腔内薄壁细胞破裂。另外,野樱莓玻璃苗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显著高于正常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低于正常苗。在野樱莓离体扩繁试验中,玻璃化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生根培养:组培苗生根是植物能够在瓶外环境中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基、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环境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组培苗的生根。MS或WPM均是适于野樱莓生根的培养基。在1/2MS+0.4毫克/升NAA培养基中,生根率可达100%。也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IBA比NAA更利于野樱莓生根。
驯化移栽:
珍珠岩和
蛭石由于其质地轻、透气吸水性好,并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是国内外应用最多的移栽基质。在野樱莓组培苗驯化移栽研究中,最适宜的基质是纯沙,移栽到
泥炭土与珍珠岩的混合基质中,植株更易成活。
栽培
选地
园地选择要遵循“背风向阳”的原则。低洼地要求排水良好,无长期积水。以渗透性强、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沙土最适宜,要求土壤厚度超过50厘米。还要远离住宅区和交通要道,周围3千米以内没有能形成污染的工矿企业。
应用拖拉机对园区土壤进行旋耕。园区为山坡地的,可按
等高线进行整地,深度大于35厘米。最大土块小于2.5厘米,作物的根茬和其他杂物要清理干净。垄距0.5-1米,栽植密度7100株/公顷。
定植
适宜的栽植时间为每年4月中下旬。要求苗龄超过2年,高度超过40厘米,侧根超过3条,并有2个以上的分枝,基部茎粗超过0.5厘米,芽体饱满,无冻害、病害、虫害。
定植方法为“三埋两踩一提苗”。定植时先回填部分表土并施入厚20-30厘米粉碎的作物
秸秆,栽后取表土回填压实,至地面下20厘米,然后灌水,水完全渗下后再取土填平栽植穴,覆盖黑色地膜。苗干用40厘米×50厘米的塑料膜包裹,顶端要封口,中间用细绳绑紧(防止被风刮破,待苗木萌芽后去塑料膜)。定植后2周浇水一二次。
水肥管理
定植当年可视天气情况酌情浇水,进入冬季前必须灌足封冻水。第2年以后,野樱莓逐步进入结果期,除每次施肥后灌水外,还要灌萌芽水、开花水、催果水。
定植当年新枝长出20厘米左右即可施氮肥,株施
尿素100克;7月下旬株施尿素和
磷酸氢二铵各100克/株。定植3年后为成龄树,随树龄增长和产量增加,施肥量要逐年增加。每年3月中旬(萌芽期)施尿素与磷酸二各25
千克/亩;4-6月,每隔5天喷0.3%尿素1次;7月上中旬每隔5天喷0.3%尿素与0.5%
磷酸二氢钾1次,促进开花结果;8月下旬施用三元复合肥40千克/亩,促进果实膨大;9月下旬施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亩。保持树盘无
禾本科杂草。
整形修剪
树形宜选择疏散分层形或开心形,坚持少疏,重点培养主、侧枝,尽量保留二次枝。每年落叶后疏除病虫枝、交叉枝、过密枝,短截弱势枝,保证结果主枝不衰退。夏季疏除主枝及辅养枝上的徒长枝,对主干上的新梢进行摘心,促进花芽分化。
花果管理
野樱莓结果枝率为83.8%,
坐果率达80-90%,应进行疏果定果。首先疏除病果、虫果、畸形果、过小果,再根据长势及树冠大小确定留果量。
采收越冬
每年9月中旬为野樱莓的成熟期,采收标准为果皮颜色完全变为紫黑色,质地变软,汁液增多。采收时间以清晨为宜。采收方法为人工采摘,要求轻摘、轻放,避免挤压和碰伤。
每年11月上旬野樱莓树开始落叶,须在灌封冻水后埋土防寒,埋土厚度要大于5厘米。翌年3月(萌芽前)撤去防寒土。
病虫防治
病害
常见
黄化病为生理病害,其原因为土壤缺氮、铁所致,可通过叶面喷肥或液肥灌根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方法,0.3%
尿素+0.2%
硫酸亚铁,喷叶面或灌根,每个月2次。通过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黄化病可彻底根治。
虫害
以
黄刺蛾为重,其他还有
金虫、蚜虫等。对于黄刺蛾,可在冬季进行人工除茧;其他虫害可在花前喷0.15%
吡虫啉与0.03%
氰戊菊酯二三次,7月下旬(花蕾期)喷0.001%
杀螨剂一二次。
用途
野樱莓耐干旱,虫害,污染和疾病。
波兰将野樱莓干燥,与草药茶、
黑醋栗混合,野樱莓也常被用作香料或
着色剂的饮料或酸奶。野樱莓(Aronia)成熟
浆果果汁有点涩,略带点甜(中度含糖量),微酸(低pH值)。浆果有独特的风味,除了作为果汁外,也可以用来作烤面包的添加物。在美国和
加拿大,野樱莓(Aronia)浆果则被用于果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