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樟有
徐樟有
徐樟有,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刊社社长。他的学术背景丰富,1991年3月获得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获得同校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1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期刊社社长,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发展。
人物简介
徐樟有,1999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博士后出站;1997年7月获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3月获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7月获华东石油学院煤田油气地质专业工学学士
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油气藏描述、油气地质工程信息化等三个研究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储层地质与油藏描述》、《开发地质学》、《现代油藏管理》等课程。并负责或参加完成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863子课题和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局级奖多项,在petroleum Science、《石油学报》、《地质学报》、《石油大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古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获奖情况
2010年:参与主讲的《油矿地质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复杂储集体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3
2008年: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4
2008年:参与主讲的《油矿地质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第5
2007年: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形成的砂体类型、储层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校内第1(总第8)
2006年:荣获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2002年:荣获石油大学(北京)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1年:主讲《开发地质学》被石油大学(北京)评为合格课程
1999年:砂西油田E31油藏描述,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第3
1998年:参编《油气储层地质学》获石油大学(华东)1997年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第3
1996年:济阳区凹陷上第三系沉积条件及天然气储盖层特征研究,石油大学(华东)科技一等奖,第7
1996年:雁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地质模型研究,中共中央地方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
1995年:荆丘油田储层表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石油大学(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第3
1993年:枣园油田枣南孔一、孔二段储层与油藏精细描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第6
1993年:枣南孔一、二段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石油大学(华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4
1993年:枣南油田孔一、二段油藏地质模型,石油大学(华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5
1993年:枣南油田孔一、二段储层综合评价,石油大学(华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
1993年:枣南孔一二段沉积微相及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研究,石油大学(华东)科技三等奖,第1
1993年:枣园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石油大学(华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6
1992年:荣获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先进个人
1991年:牛庄油田万全地区沙三段储集层描述,石油大学(华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
1990年: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1
1989年: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1
1988年: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石油大学(北京)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1
发表论文论著
Xu Zhangyou,Zhang Xiaoyu,et al.Genesis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of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Xinchang gas field,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Petroleum Science,2008.Vol:5.No:3
徐樟有 吴胜和等: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渗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其演化序列研究.《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5期
徐樟有 韩宝东:多尺度油气地质信息融合与油藏描述,《中国油藏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0月
徐樟有 孙红军:辽河东部凹陷古近纪沉积层序划分及其岩相古地理分析,《地球学报》,2003年第24卷
徐樟有 孙红军:辽河东部凹陷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采收率中心年度论文集》,2002年12月
徐樟有 张继春:任丘潜山油藏中剩余油再聚集机理及其分布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第3期
徐樟有 张国杰:碳酸盐岩储层中非渗透性隔层的识别及分类评价,《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徐樟有 张继春: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第5期
徐樟有 戴启德等: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储层特征及天然气藏形成条件,《石油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徐樟有 熊琦华:枣南油田孔店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模式,《石油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徐樟有 熊琦华等:枣南油田孔店组砂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石油学报》,1994年增刊
徐樟有 熊琦华等:砂岩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研究,《石油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徐樟有 戴启德:关于石油地质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设想,《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徐樟有 熊琦华:一种定量研究薄泥质夹层分布特征的方法,《石油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徐樟有 熊琦华:枣南油田孔一、二段渗透率韵律模式,《石油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徐樟有:墨西哥湾北部斜坡烃类运移聚集机理,《世界石油科学》,1991年第3期
译著《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编委之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
教材《油气储层地质学》,第三作者,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专著《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编委之一,科学出版社,2005年
教学工作
2010年:主讲2009级长城钻探班专业硕士《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48学时。
2010年:主讲2009级学术硕士《地质工程研究进展讲座》,4学时。
2010年:主讲2009级专业硕士《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48学时。
2009年:主讲2009级博士《现代油藏管理》,32学时。
2008年:主讲博2007级《现代油藏管理》,共讲课32学时。
2007年:主讲博2006级《现代油藏管理》,共讲课32学时。
2005年:与孙思敏合作主讲地2002级《开发地质学》,共讲课32学时,各分16学时。
2001年:与窦齐丰合作主讲地1997级《开发地质学》,共48学时,讲课40学时,习题8学时。
2001年:指导地1997级大学生毕业设计2人(姜波、赵瑞春)
2001年:主讲勘探院研2000级《开发地质学及储层地质学》,1个班,60学时。
2000年:主讲地1997级《油藏开发地质学》,1个班,48学时。
2000年:主讲勘探院研1999级《开发地质学及储层地质学》,1个班,60学时。
1999年:主讲勘探院研1998级《开发地质学及储层地质学》,1个班,60学时。
1998年:主讲海洋班《开发早期油藏描述技术》,1个班,8学时。
1996年:主讲研1995级《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1个班,20学时。
1995年:主讲研1994级《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1个班,20学时。
1994年:主讲计-地物测复合班《油矿地质学》,1个班,40学时。
1994年:主讲大专水平考试班《油矿地质学》,1个班,20学时。
1993年:主讲采1991级、油1991级《油矿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5个班,60学时。
1992年:主讲地1989级《油矿地质学》,3个班,60学时。
1992年:主讲函大地1989级《油矿地质学》,1个班,28学时。
1991年:主讲地1988级、沉1988级《油矿地质学》,3个班,60学时。
1991年:主讲函大地1986级《油矿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1个班,24学时。
1988年:指导地1985级安徽巢湖野外实习。
1987年:助教地1984级《油矿地质学》。
1986年:助教地1983级《油矿地质学》。
1985年:协助陈景达教授指导京津队河西务镇组复合班学生实习。
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8级:李明映、程秀杰、赵丰年、郑国防、黄少卿
2007级:林煜、倪玉强
2006级:姜韬、高怡玲、陈策
2005级:张晓玉、曹金英
2004级:韩宝东、姜波
2003级:王凤刚、陈斌
2002级:张元华、左松华
2001级:陈亮、马维宏、李炉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获奖情况
发表论文论著
教学工作
指导硕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