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
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
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是由共青团中央下属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主办,1993年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1996年经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招收外籍留学生,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的注册考点。一九九三年办学以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教育与国际接轨,分别设置国外教育部和国内教育部。国内教育部分为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出国留学三个方面,共计十一个专业。国外教育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世界多所教育机构及学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介绍
学院一流的教学设施、充满国际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流渠道、自身的中外籍专业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大批的中外籍学生,其中外籍学生占80%以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学院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国际化将是中国教育的必然的发展趋势,我院的发展理念,是:国际青年,青年国际。我们将秉承现代化的国际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热忱为广大学子服务,为中国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中心简介
一、历史沿革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198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共同倡议建设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1986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共同为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奠基。
1991年5月3日—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正式开业。
1979年—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团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拉开了帷幕。
1987年—团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
1993年—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成立。
2004年4月19日—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与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合并成立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走过光辉历程:
二、中心简介
1、中心性质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从事国际青年交流的职能机构,由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与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组成。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中日两国政府为推动两国及世界各国青年和人民间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共同建设的青年交流设施。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是共青团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施机构,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从事国际青年人才培训与交流的专业机构,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具有组织全国性跨行业、跨地区赴国(境)外培训团组资格单位。
2、中心宗旨
致力于增进中国青年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间的教育、文化合作和友好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
3、发展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国际青年交流事业为主体,构筑信息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支持、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具有青年特色,集国际青年交流、教育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经贸合作、康乐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软硬设施相配套、功能齐全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青年交流基地。
三、领导致辞——中心主任邓亚军同志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肩负着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重托与希望。
当今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面向世界、更加开放的时代,一个稳定和谐、全面复兴的时代。广大中国青年正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与饱满的热情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在世界人民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青年间的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中国拥有近4亿人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未来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实践者。
“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是世界和平的根基。
“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增长才干的源泉。
“交流”建立信任,沟通有无,是发展合作的动力。
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广大青年的意愿,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正是以推动和加强中国青年与国际青年的交流合作事业为己任,愿为国际青年的相互交流做出贡献。
这里有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设施,是世界青年交流的理想家园;这里有专业化交流培训机构,为中国青年扬起通向世界的风帆。
四、业务介绍
1、国际教育合作---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精品化教育、个性化教育
中心秉承国际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等在内的适应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热忱为广大学子服务,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中心现已拥有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世青中学、青苗小学、青苗幼儿园、“世纪博园”出国留学公司、21世纪杂志社,并与世界百余所教育机构及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心特色的研修教育体系,吸引数万名外籍学生参加了包括:英语、日语朝鲜语、服装立体剪裁、高级服装打版、插花、国际标准舞、太极拳、武术、烹、书法、绘画、茶道等各种长短期文化研修课程。
2、国际青年人才培训---打造具有国际视野、谙熟中国国情的时代精英
二十年来,派遣了近万名青年科技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参加专业研修培训,培训地点主要包括美、英、德、法、澳、新、日、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达三万多人次。中心在过去几年接待了美国曼斯菲尔德基金会、德国经济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新西兰惠灵顿市政府、日中建设技术友好协会、韩国水原青少年文化中心等百余个国外友好团体的访问与交流。中心所属的中青智管理顾问公司,针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选拔派遣各类专业人才。根据工作需要,中心现已成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归国研修生联谊组织,拥有会员近三千人,遍布全国各行各业。
3、国际青年文化交流---聆听世纪经典,亲炙大家风范
中心积极开展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事业,有着丰富的文艺演出和影视制作经验,与国内外近百个国际文化艺术团体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与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民族舞蹈团、芬兰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团体合作,邀请祖宾?梅塔、小泽征尔马友友等世界著名艺术家进行演出,相继组织了百场重要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演出。2005年音像制作中心与韩国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北京,我的爱》,在中央电视台和韩国电视台播放,受到两国青年欢迎,对加深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国际青年交流活动设施---无声的诗篇,凝固的乐章,世纪华彩的沉淀
中心的青年国际交流活动设施由21世纪饭店、世纪剧院、国际会议厅、教育研修楼、银橄榄游泳馆、网球场等构成。多年来国际青年教育研修、文艺演出、体育交流、旅游观光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 2001年中心承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比赛;21世纪饭店、游泳馆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签约饭店与游泳训练场馆,承担了奥运会部分接待与训练任务。
五、管理团队---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
在所有的发展因素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和资源。吸纳更多热爱国际青年交流事业的优秀人才,合理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这样一个具有近七百名员工队伍,资产近十亿元规模的产业集团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中,国际青年交流的空间将更加广阔。
六、地址
地 址: 中国北京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 邮编:100125 电 话: (86-10)64689810
学院沿革
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于1993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原名称: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大学。
1996年经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招收外籍留学生。
2001年更名为“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
2008年底,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贯彻团中央“青年就业培训工程”,学院研究决定并报“中心”批准,对学院办学方向进行调整,扩大国内教育的规模。分别设立“国际教育部”和“国内教育部”两大部门。国际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展国外学生在中国的国际交流与教育培训;国内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展国内学生的教育与培训。同时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在回龙观地区设立“第二校区”。
8学院现状(一)办学条件
学院现分为“亮马桥站”与“回龙观”两个校区。主校区(亮马桥校区)设立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内。主要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教学。教学设施主要由“中心”提供。其中,与“中心”共用的校园面积近2万平方米,独立使用的教学设施约6000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60余间。其中包括: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言视听室、服装设计与裁剪研修室、烹饪研修室、舞蹈练功房、茶道、花道研修室、书法美术研修室、声乐器乐研修室、单人琴房等。能够满足400人同时学习。“中心”的游泳馆、网球场、篮球场、餐厅等文化体育设施,供学生使用。
第二校区地处繁华的回龙观地区,毗邻中关村科技园、沙河高教园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建筑面积三万余平。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住宿、体育、图书、食堂、浴室等设施,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全方位满足学生学习及生活需要。
学院全面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所有上课教室均可让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播放VCD/DVD光盘等多种音像资料,并接入校局域网,已全部达到学生宿舍可上网条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形象、直观。图书馆包括综合阅览室、资料室、报刊室、科技书库、社科书库、目录室、计算机房、采编室、办公室等10个功能区。通过这些功能区,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全面及现代化的宿舍、餐厅、浴室、礼堂等生活设施能同时满足几千学生在校上课、住宿、就餐及其它文体活动。
(二)教学情况
1993年办学以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教育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对外汉语教学、国家考试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教育等多种办学项目,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一流的教学设施,充满国际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流渠道,资深的中外籍专业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吸引了大批的中外籍学生、学者及工商界人士前来学习与交流。16年来,累计有16000多名中外学生在本院完成学业,其中外国留学生占80%以上。
(三)发展方向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学院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国际化将是中国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学院将秉承现代化的国际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各项教育服务体系,热忱为广大学子服务,为中国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8办学定位 本院作为共青团中央、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对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教育的窗口,搭建国际交流与教育的服务平台,面向国内外青少年、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走国际教育、国际培训、国际交流的发展之路,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追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多元文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使本院在对外开展国际文化与教育交流的事业中,真正发挥出“窗口”和“桥梁”的作用。
实现本院办学定位和目标的路径是“请进来,送出去”。
“请进来”,一方面是吸引外国人来中原地区,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知名专家及教师,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水平。
“送出去”,一方面将中国学生送到国外去继续深造,缩小东西方文化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校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