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宁,男,1949年12月出生于
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祝世宁当选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祝世宁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1996年,祝世宁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0月,在闵乃本的推荐下,祝世宁赴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MRL)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同年,以微结构功能
晶体为主题的第一届中美物理学双边会议在
南京大学召开,祝世宁在会上介绍了实验结果,这项工作发表在世界级学术刊物《科学》上,该工作后来入选了科技部199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祝世宁和他的同事一道,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能同时出二色
激光的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
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高科技“863”、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以及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研究,在微结构材料设计、制备、表征、新效应探索和器件研制方面工作较为系统,成功将铁电畴应用于
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
量子光学领域并做出重要贡献。在Science、Nature 系列子刊、
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RL)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 余篇; 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三)所完成的“介电体
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7年,祝世宁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18年9月祝世宁担任
南昌大学名誉教授。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学院院长; 现任
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主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973)顾问专家,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常委、副主任。
祝世宁出生于南京,因为南京简称“宁”,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世宁”。而194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让“祝世宁”这个名字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很多人将他的名字理解为“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乱,祝福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和平安宁”。1984年祝世宁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医院动了手术。在身体恢复期间,他萌生了读研究生的想法。
在科研这条崎岖的山路上,祝世宁院士不仅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亦是一位敬业的引路人,默默而努力。 (《
中国研究生》2009年第9期评)
祝世宁成功将铁电畴应用于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量子光学领域并做出重要贡献。 (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评)
“祝世宁等人对这一领域(铁电畴工程学方面)进行了关键性的推进,这就是制备出
斐波那契序列铁电畴
超晶格” 。 (2003年Fousek教授在铁
电学研究55周年纪念会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