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二级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于2009年12月30日,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为基础重组而成。南京大学物理系是我国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和高端物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重组后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以原物理系为主,增加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等相关学科,将进一步在“量子调控”“纳米科技”“光伏电池”等专项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立于1915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系建立于1920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立最早的物理学科之一。九十五年来,追求卓越,名家辈出,为我国物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学科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2009年12月30日,南京大学根据学科划分在原有的物理学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新组建成立了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物理学系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始建于1920年,是中国物理学的摇篮之一。现拥有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二个一级学科,其中物理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6年物理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列全国第一,固体电子学与微电子学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该系还是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生至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其中2名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博士生导师65名,教授74名,副教授39名。该系具有一流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与国际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系,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有:理论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与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光物理与光子技术、原子分子和团簇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科学、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学等。近几年来,物理学系被SCI收录的论文年均约350余篇,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对全球11年来(1995年1月初至2005年12月底)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进行统计,该系发表的SCI论文数在世界大学物理系中排第54位,在内地高校排名第1。物理学系自2002年来共获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2007年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闵乃本院士及其领导的课题组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南京大学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系历来重视本科生教育,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成功地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师资优势相结合,形成了物理学系本科教学的优势,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想指导下,该系通过国家基础学科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努力营造宽松有序、良性竞争的育人氛围。新生入学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情况,申请进入匡亚明学院学习或按照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后,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有:理论物理、晶体物理与材料、磁学与磁性材料、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生物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低温物理与制冷技术、应用物理等),修读相关课程,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开展课题研究,系指派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在物理学系,学生的独立科研、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不同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空间,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近几年来在“国家基础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下,包括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专业实验室都先后向本科生开放,成为该系本科生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基地。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并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厚基础、高素质、宽适应、创新型”已成为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2008年,以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一期投资3亿元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该实验室是物理学系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将对物理学系的学科建设,构建拔尖人才高地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流基础研究后备人才,物理学系计划从2009年起,组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本科生基地班”。该基地班由科研骨干担任班导师,实行滚动管理和早期科研培训,基地班的创建将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该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如由学生自办的“支点”杂志,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称为:“这在国外一流物理系也不多见”;由物理学系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哥本哈根》参加第五届(2005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在国家话剧院展演,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浇花节、立蛋节、篝火晚会、化妆舞会、舞龙表演、舞狮表演……物理学系同学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青春的舞台上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曾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著名的物理学家就有严济慈、吴有训赵忠尧施汝为陆学善余瑞璜吴健雄等数十人。吴健雄曾被李政道先生称为“世界物理女皇”,吴有训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奠基人之一。在物理学系1949年后毕业的学生中就有章综戴元本经福谦乔登江闵乃本张淑仪郑有炓都有为张裕恒吴培亨方家熊邢定钰吴岳良祝世宁等14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系还培养了蒋树声、郭金龙、李国鼎等国内知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系友李国鼎被称为台湾“台湾经济发展奇迹的缔造者”、“台湾现代化之父”和“科技之父”。
物理学系毕业生历来深受国内外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继续深造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进入国际著名大学深造(如: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耶鲁大学、康奈尔、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巴黎高科、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等)。
2009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为谋求自身进一步的发展,调整了院系设置。在原物理学系的优势学科,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物理学系。物理学系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具有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与国际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电子层次上研究凝聚态物质中不同类型微结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转变规律,揭示它们与宏观物理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与当代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类型的微结构材料,研究其物理机制和新效应,为发展新型微结构材料奠定基础。
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
1.超导物理学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研究掺杂莫特绝缘体的物性,包括高温超导体在内的各种非常规超导体的超导机理与物性,钙钛矿氧化物物理学,铁电体介电体物理学,多铁性系统相变,磁电耦合物理与材料制备,功能陶瓷薄膜和异质结材料及应用等
2.介观物理学和电子输运:研究自旋电子学,介观体系中的量子输运过程和新奇量子效应,如掺杂锰氧化物中的巨磁电阻效应、纳米异质结构中的隧道磁电阻效应、铁磁/超导隧道结等。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如何预计纳米结构中的电流性质、电子电子互作用对电流性质的影响、电子的自旋自由度对输运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结构中热输运的性质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未来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的设计。
3.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计:通过计算模拟的办法研究碳纳米管钙钛矿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等物理体系的电子输运特性、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磁学性质等多种物性。为设计新一代纳米器件提供材料和物理基础。
4.磁性物理学: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及其与微结构的关联。例如:磁性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纳米线阵列的磁性;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磁热效应,薄膜与颗粒膜的反常霍尔效应;纳米微晶软磁与永磁材料;半金属与赝金属材料;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等。这一方向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利用自旋极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磁性纳米结构的物性。
5.团簇物理学:研究多种团簇结构的各种物性,例如金属和半导体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量子性质,金属和氧化物纳米线的结构和性质,包裹团簇的热力学性质——纳米喷,以及激光调控磁性半导体纳米结构等。
6.固态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导器件,以及宏观量子相关现象。实验观测到约瑟夫森节中的量子相干振荡,不仅证实了量子力学可以应用于宏观变量,而且开创了运用超导器件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广阔前景。
光电科学系
光电科学系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调控物理学、介电体微结构物理学、晶体生长相变动力学、光电转换物理与应用、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微纳光学与光子学、超快光谱学、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信息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与器件、等离激元学、亚波长光子学、超构材料与物性,现有光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等博士点,各个研究方向均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光电系现有教职员工47人,包括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7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其他工程系列18人。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是我们最早建立的声学教学与科研基地。1954年,魏荣爵院士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声学专业,建立国内首个声学教研室;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扩建为声学研究所;1988年,被批准为首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设有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任所长为魏荣爵院士;继任所长为张淑仪院士、程建春教授和邱小军教授;现任所长为章东教授。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形成来了光声信息技术、声电子器件与系统、有源噪声控制、通信声学、声学人工材料、医学超声等特色交叉研究方向。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学术气氛浓厚、科研设备先进,是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声学研究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注重应用声学技术的开发,已在光声检测、生物样品超声处理、声表面波通信器件、噪声控制、电声技术、厅堂系统设计、音频数字化测量仪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现代物理系
现代物理系现有五个博士学科点:原子核物理和低能强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生物物理和物理生物学、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均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现代物理系现有教职员工18人。教授11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7名,现任系主任金国钧教授。
研究方向
1原子核物理和低能强子物理
原子核物理学和低能强子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奥秘,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与运动规律。现有教授2名(其中长江教授1名),副教授2名。
2粒子物理与宇宙学
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的研究领域是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宇宙中物质的起源和演化。其中粒子物理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及在很高能量下这些基本组元产生和转化的规律和原因;这部分研究以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为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实验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实验,以及基于非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如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现有教授3名(其中院士1名),副教授1名。
3生物物理和物理生物学
物理生物学是新的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方向。它的主要任务是用物理学概念和方法定量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特性,以及研究由生物学启发的物理问题。现有教授4名(其中长江教授1名),副教授3名。
4软物质物理
软凝聚态物理利用物理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大量来自化学和生命的有机物质体系。体系的构筑单元具有复杂的几何形状以及构筑单元间存在弱的相互作用,其自组装/自组织常常呈现复杂的动力学演化、高度的非线性行为、或非平衡态特征。软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与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前沿,已成为21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教授1名(其中长江教授1名),副教授1名。
5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范围是凝聚态物质的原子之间的结构、电子态结构以及相关的各种物理性质;统计物理研究的对象是大量粒子所组成的系统,它的目的是以物质微观结构的动力学行为作依据,应用统计的方法,解释物体在宏观上,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现有教授1名。
声科学与工程系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博士后各层次的声学人才培养系列,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1989年,经专家论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基础上筹建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实验室;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该实验室为部门开放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建成“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为“声学”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声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结构中声传播特性的研究,超声效应及其在医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新材料的超声制备与性能研究,声信号处理研究和应用等,涵盖除水声以外的大部分声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向,面向世界科学的发展前沿,加强声学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学科交叉,部分研究方向向应用延伸,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做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5位教授(包括3位院士)组成,著名声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淑仪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声学所田静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晓宙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目前实验室拥有教师41人,其中正副教授34名,包括院士1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和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近5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和面上基金项目5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1项。发表SCI论文433篇,其中:NatureMaterials1篇,自然Communications1篇,PNAS1篇,PhysicsReviewletters2篇,APL38篇,JASA35篇。
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南京大学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近年来置备了多种先进的科研设备,已经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上有影响的声学研究基地。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前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于1922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以吴健雄教授为代表的优秀物理学家,在以后的岁月里,南京大学老一辈物理学家王业宁院士等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1998年,下设大学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演示开放物理实验室三个实验室,是南京大学物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世银贷款”项目、“211”工程、“985”项目等建设,实验室在师资、环境和设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一支稳定的以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中心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工6人。2009年实验中心搬迁到南大仙林新校区,物理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加上原有鼓楼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共计4500平方米。中心有实验设备近900套2500台件,现开出实验普通物理实验55个,近代物理实验56个,演示物理实验5个系列,仪器设备价值超过人民币2100万元。
实验中心承担了南京大学理科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学期有2000余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心做实验,此外还有配合物理课程教学的演示物理实验。
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物理实验室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物理实验作为理论课程延伸的做法,提出了物理实验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立课程,开创了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199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代物理实验90年代进行学生设计实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1996年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2006年实验中心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课程2006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2007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的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实验中心先后出版了8本物理实验方面的教材。
研究机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是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配位化合物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纳米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研究基地的骨干研究力量,吸纳和融合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和固体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光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等11个博士点学科的相关部分,以多学科交叉为科研优势组建而成的微结构物质科学平台。
作为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项目的主要研究基地,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在以微结构科学和量子调控、分子工程学等为研究核心,以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国际前沿、国家需求、自身积累、和学科交叉集成为依据,凝聚、汇集社会各方的力量和资源,逐步建设成为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拥有高层次实验研究平台、形成高素质的科学技术队伍、具有规模较大、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创新、流动开放的国际一流实验室。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七个方向:1、人工微结构物理与工程学、2、量子调控的电子学、3、分子基光电功能体系、4、超分子和纳米结构及其器件、5、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6、微结构材料设计和理论计算、7、基于微结构的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在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唐仲英基金会,特别是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物质科学平台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实验室已拥有4.2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一大批高精度、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一支年龄、学科和学衔结构搭配合理,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配备完善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梯队,已拥有院士12人、国家4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10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2个。自2002年以来,国家实验室相关成员已获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于2006年获得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实验室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5项,973项目5项。同时,主持承担973计划课题2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14项,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项等,重大、重点基金23项,已经具备了冲击相关领域国际最高学术水平的基础。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成立,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被批准开放,是由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面向量子调控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微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等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关键,以量子调控研究、人工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制备微米、亚微米、纳米尺度的新结构,揭示新的量子效应,发展量子调控科学,进而发展新一代的光电器件及其应用,以期为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积累,促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凝聚各方资源,建设成为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拥有高层次实验研究平台和高素质的科学技术队伍、具有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科学、流动开放等特征的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微结构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创新平台。
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邢定钰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陈延峰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8位:冯端教授、王业宁教授、闵乃本教授、龚昌德教授、都有为教授、邢定钰教授、祝世宁教授、王广厚教授;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位,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位。实验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我国微结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实验室第一篇关于界面生长机制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实现了实验室在国际上该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零的突破;随后介电体超晶格研究的一批创新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3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反响。在连续6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其中2000年度为数理学科的第一名,2005年度经科技部批准予以免评。国际著名刊物《Nature》曾在一篇评述性文章中[Vol.389(1997)113]评价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已经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机构之一。
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微结构科学与工程、量子调控的电子学、纳米结构物理及器件、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微结构材料设计和理论计算、基于微结构的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等6个研究方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有9项,分别是吴迪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若干关联系统中多重量子序的共存、竞争与调控研究”(2009-2013);丁海峰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低维自旋体系的量子效应及其调控”(2010-2014);邢定钰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研究”(2011-2015);肖敏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2012-2016);彭茹雯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工微结构材料中光、声以及其它元激发的调控”(2012-2016);王牧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和制备过程研究”(2010-2014);陈延峰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人工微结构红外光电耦合材料及深空目标探测应用研究”(2013-2017);王炜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2013-2017);邹志刚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高效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2013-2017)。目前各类科研项目进展顺利。2002至今,实验室成员获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于2006年度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师资队伍
物理学院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5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
学科体系
物理学院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原子与分子团簇物理、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等,其中“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声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纳米技术)、以及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所与研究中心,跨学科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正在筹建中。物理学院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u0026声学研究所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物理研究所
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超导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
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自然-化学》:南大研究团队揭示分子内单线态裂分新通道。
物理学院赵宇心课题组在规范场下PT对称的拓扑分类中取得重要进展。
学术交流
实验室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并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澳、日、德、比、新、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在近三十年来已经组织过十多届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5月20日-22日召开第九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会议内容和规模均有很大提高和扩展,得到国内外代表高度评价。
2021年4月施士元粒子物理系列讲座从地下用液看宇宙。
知名校友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2021-05-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就
学术交流
知名校友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