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
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
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简称:礼中或礼贤会或RCC)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间中学,位于九龙九龙塘禧福道30号,旁为浸会大学道及喇沙利道,邻近九龙仔的九龙仔公园以及浸会大学学生宿舍旧生楼,校舍后面为格仔山。现任校长为黄谓儒先生,校监为陈启元长老。
【宗旨】
1. 教育是雅威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本著基督精神,以爱心、热诚、忍耐去教导学生。
2.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灵、德、智、体、群、美六育。
3. 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并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
4.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回馈社会,服务人群。
【建校历史】
礼贤会在港兴办中学之议,在战后即有会友在礼贤总会提倡。1950年总议会决议在般含道84号至86号开办礼贤中学,但其后有感该址不宜兴建一所理想中学。至1959年区议会通过向政府申请领地,又值陈翼坚区牧于1961年访问德国,周游至十三教区(宣传建校计划),终获德国莱茵省教区、及西非利亚省教区资助开办经费。于1961年正式向政府申请领地建校,由于政府数次更改拨地、补助则例修订、物价上涨诸因素,屡与政府交涉,致建校计划受到阻延。
1967年蒙简乃杰教育司莅临慈云山礼贤会学校视察。对办学之热诚及贡献,极为赞许,遂协助由“受助中学”之申请改为“津贴中学”。同时又获教育司署学校发展组官长指导协助,建校计划,始得踏入康庄大道。1968年三月乃正式获得政府当局通知拨地。区会为加强建委会组织,选出陈翼坚区牧、张景文牧师、李华成牧师、古爱华牧师、曾华葆牧师、麦天方长老、张经源长老、刘伟民长老、汪树勋长老、陈翼希长老、周祥霖长老、林炳辉长老、彭学高长老、梁恩培长老、胡熙德长老、区天赐教师、黎家驹执事等十七人为建校委员。陈翼坚区牧、张景文牧师、张经源长老、彭学高长老、梁恩培长老为注册校董。另聘廖学人先生为则师;德记公司承办建筑。校舍校则在是年11月12日获批准;11月18日接收九龙禧福道5219地段校址;1969年七月十五日举行动土礼;十二月二十六日兴建上盖。由于工程进行顺利,旋获教育司批准于1969年九月借用九龙堂礼贤学校先开中一四班,使中学提前开学。其后因建筑工程费增加与及后山斜坡建筑困难,工程乃于1970年停顿,几经交涉,后得烈显伦大律师协助改聘马海则师,于1972年十月复工至1973年九月竣工迁入新校开课。
礼贤会中学筹建虽经不少阻障困难,但教会兄姊均在信心中仰望上帝;在行动中热心奉献。教会为达成建校目标,除德国莱茵教区、西非利亚教区,多次捐款共达五十余万港元;与及区会拨款六十余万外,筹委会亦于1967年六月三十日发起捐募运动,分向各堂会友捐募,共得三万八千余元。区会青年部为响应区会筹募礼贤中学运动,亦于1969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大会堂举行联合诗班音乐筹款会,是次筹款收入港币二万八千余元。中学落成之际有九龙堂会友赵叶雅宜女士为其先父叶观炎先生奉献三万五千元作为纪念,故校内五楼有一特别课室命名为叶观炎室。区董彭方信真执事于1975年捐款十万元作为已故彭学高长老纪念奉献。彭学高长老乃礼贤会中学之建委及校董,在中学筹建事工上贡献良多。
礼贤会中学全部建筑费共四百九十余万元,其中三百七十余万元由香港政府津贴,是以礼贤会中学落成为社会承担教育服务,实有赖香港政府之信任与协助及教会兄姊热心支持所致。中学于1978年二月二十六日举行开幕奉献感恩崇拜,由德国礼贤会监督辛德纳(Rev. from DVL Peter Sanders)主持典礼,立石以为纪念。
【重大事件】
1990年:为纪念已逝的彭学高长老,将原名为“礼贤会中学”改为“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
1993年:全校师生为校内所有课室安装冷气而举行步行筹款活动。
1994年:落实扩建计划,建成现今北面新翼。
2004年:主要任教物理科之谢川乐(谢春袋)主任及中文科之冼林秀芳老师在结业礼上宣布荣休,而谢川乐(谢春袋)主任致辞时,在座学生更报以非常热烈的掌声及欢呼。
2006年:在校教学经验资深的容小慧副校长在结业礼时宣布她荣休的消息。
【校舍设施】
全校有29间标准课室。图书馆、音乐室、电脑室、视觉艺术室、综合科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及多媒体教学中心,以及以圆形作形状的礼堂。另外还有驻守在校的堂会礼中堂,以及为答谢叶观炎先生对建校之捐款而设的叶观炎室。
【交通】
此校之交通问题一直为人垢病,公共交通方面,只有九龙巴士208号及小巴29号驶经喇沙利道及浸会大学道,及九巴103号驶经禧福道,但103号由于并不驶经大部份学生的家,故并不多学生依赖此巴士线。至于208号车费偏贵(港元,由红磡站至禧福道),而且行车时间长,要先入油麻地,经旺角再由太子道东驶入九龙塘,需时约42分钟,住在旺角的学生,若果乘地铁再步行,车费只需港币,全程只需约20分钟。小巴29号在上学时间又要跟附近中学的学生分享座位,故大部份学生均选择由九龙塘地铁站步行回校,需时十五分钟。步行路线由九龙塘地铁站转入窝打老道南行,至禧福道交界转左,直行至尾。由于窝打老道一段附近少有高楼大厦,学生步行回校后,尤于烈日当空下,无不汗流浃背。为解决此问题,学校特意成立一专利巴士线,由九龙塘地铁站行驶至校园,每程三元,每天均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乘坐,同学们均称呼这条巴士线为校车。亦有三五成群的学生选择四至五个人坐出租车回校,总车费由十五至二十五元不等,平均每人只需三至五元,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但由于车费偏低,亦少有回程客,出租车司机均找借口拒载,或于上学时间避开不驶经九龙塘地铁站。
【校内趣事】
在外人眼中,礼堂外形经常被喻为汉堡包
启德机场未搬迁前,学校经常被噪音污染,老师们表示有声嘶力竭的感觉,故此学校的课室都设有双重隔音玻璃。
未有冷气机前,老师常说边教学边流汗。
对初来的新生说,这间学校交通很不方便。
这校之简称并不像其他学校,并不是"彭学高","彭中","PHK",而是"礼贤会","礼中","RCC",这是由于历史因素。而至今亦没有人觉得有需要去改变称呼方法。
2006年至2007学年度段考期间,对面的九龙塘消防局开启,以致同学经常听错钟声;同时九龙塘消防局亦都听错校园钟声。
参考资料
礼贤会彭学高纪念中学.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2024-04-29
目录
概述
【宗旨】
【建校历史】
【重大事件】
【校舍设施】
【交通】
【校内趣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