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
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
草编,又称“草制品”,是以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从广义上看,草编包括棕编、藤编、柳条编、竹编等。狭义的草编工艺则是指以席草、麦草、苇草、茅草、蒲草、玉米皮等草本植物编织而成,兼具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
中原地区草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系辞》记载的旧石器时代,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用的蒲团等。从汉代至盛唐,草编应用亦较发达,除了有香蒲编制的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在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中,草编融会华夏民族文化之传统,逐步形成为中原地区一项民间手工工艺,并拥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和面貌。对草编制品的分类,由于依据和方法不同,类别也有所差异。若将其归类,大约可以分为草编、藤编、棕编、麻编和其他五个大类。草编就产地和用料区分,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河南、河北的麦草编,上海、广东的黄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等。
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编手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简朴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
据《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同时,从大量的实物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我们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草、藤做成草绳,串入骨针,缝拼以树叶、草丝做成"裙片"。这也就是人们早期御寒遮身的衣服了。从带有编织纹的陶片或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晚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而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据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实物。据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成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获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再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
后来又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炭灰后,泥巴却变得结实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以编织品作为胎模,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坏,在胎还表面印筐、篮、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分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的镂空纹样,其格式就是细心刻画的编织图案。其中出土的"红陶鬶纽把"缠纹,即是柳编工艺中的"三股绳形耳"编织法。
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编。200余件竹编遗物中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工具。竹编大都是用刮光加工过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还有些器物的主体部分用扁篾,边缘部分用"辫子口"。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编织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殷商到战国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青铜器被大量使用,但是草编制品仍旧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草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商朝开始种植麻、桑。初期,麻纤维和丝也是用来结网捕鱼的,网结得密了就类似于"布"了,可以用以遮蔽身体。从长期编结网布实践发展到真正的织麻布,其实正是在草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河南省大司空村殷墓曾发现过一块"花布",是一段较粗的麻布残痕,黑白相间的纹样还可以看出类似饕餮的图案。在柳编工艺中出现了"剪压式柳线混编法"。这种编织工艺是以"线经"代替"柳经",变纬编为经编,使麻线所具有的强拉力与柳条的韧性、弹性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种工艺长盛不衰,在现今的农村,仍可见到这种柳线混编制品。据《礼记》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竹编工艺在战国时期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湖北江陵一带的楚墓中,曾出土有编织精细的彩色竹席和竹箧,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草编技艺的发展水平。思想家孟子在书中曾有"柳条编织杯棬"的确切记载。"杯棬"是当时柳制器皿的总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草编技艺继续发展,而且在人们的编织实践中不断发展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出新的草编制品。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载:蔺草可以为席。《范子计然书》中载:"六尺葡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出三铺,上价百。"这都是草编制品的确切记载。另据考古资料表明,汉代以前浙江境内就有大量的竹编、苇编、麻编等。在杭州湾以南的四明山区和慈溪南部山麓之间的狭长河谷平原、以及余姚河姆渡村等地就出土有距今七千余年以前的l苇席残片。而在吴江区发掘的平纹萱麻布残片、图案复杂的苇席以及萱麻绳索等,也说明了早在4700年前人们就掌握了麻编、麻纺、麻织技艺。汉代浙江嵊州的竹箩、竹篮等已大量编织,既简朴实用又编织巧妙。在新疆地区还出土了汉代的一些草藤编织品的实物资料。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各种工艺制品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唐代,棉麻广泛种植,织造业逐渐兴起,这对草编技艺的发展也有所影 响。据《唐史》记载,唐代草席的生产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许多较为著名的草席产地。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宁波、宁波市一带当时就用柔软光滑的席草编织睡席,既舒适凉爽又吸汗。并传说席草是由一位商姓艺人发现并培植、编织出睡席的,其后便称此草为"蔺草"。其他如福建、广东一带的藤器,北方沧州的柳箱、蒲州的麦秆扇都是著名的产品。草编制品不仅仅局限于储藏类器具,许多家具也采用草编材料和工艺,其中竹藤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家具。隋唐时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十分密切,从外族传入的胡床,即现在俗说的马扎、交床,就是以绳草编结制成坐面,并可折叠。《隋书》载:"时以谶故,改称胡床为交床。"唐穆宗以后改称为"绳床"。除了以上提到的草编日用品外,唐代还以蒲草编织大幅的、不怕风雨日晒的船帆,俗称蒲帆。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草编技艺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不仅有许多闻名的品种和产地,而且出现了专门的编织生产管理部门,如藤作、竹作等。仅据《宋会要稿》记载,典型的品种就有扬州莞席,苏州席,常州龙凤细席,贺州龙凤花纹簟、蕲州、澧州、睦州、饶州、福州簟,温州竹丝灯,广东藤席,福州、泉州白藤箱,循州藤盘,新州藤帽、五色藤箱,惠州藤箱,象州藤器,宾州藤桌、藤器等草编、藤编器具。据《浙江通志·佛祖统记》中载:"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浙东制置使张俊与金人战于明州西门。俊见民间多织席,遣兵敛取之,以重席覆于路。金骑践席上,皆足滑而扑,因急击之,斩获甚重。"从此,当地便称这种草席为"滑子",也使宁波"滑子"名扬天下,并沿用至今。浙江东阳的竹编在当时以制作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而著名,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约11平方厘米)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蔑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这与当地草编的兴盛是分不开的。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到当时平民百姓常用的草编工艺品,而且与当今北方 常用的编织器具基本相同。当时,人们还通过河陆运输,使南北方的草编制品互相流通,从而使草编技艺更为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明清时期
明清以来,在工艺美术领域,宫廷工艺与民间工艺形成了较明显的分野。草编技艺仍大多在民间流传,并大致形成了近现代草编技艺的基本特色,草编的种类及风格也基本定型。草编制品大体不外乎席、帽、篮、包、垫、杂品等类别,风格质朴、自然,工艺也细致、丰富,趋于成熟。在山东邹城市曲阜市交界处九龙山南麓,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有圆檐高顶藤帽。据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载:"人编以为席,今出肇庆宋隆、白土二村。"文中所说的"宋隆、白土"二村,即是今日广东高要县的金渡、白土等地;编织的席也就是传统的高要蒲席。这种蒲席冬暖夏凉,柔韧结实,百折不损。当时这种蒲席只有青、白二色。到了清代,随着染料的广泛使用,也就出现了不同色彩的花席。清代《岭南杂记》中记述高要蒲席:"蒲席出端州者,细滑胜于他处。"可见当时之影响,也说明当时其他地区也有不少蒲席的生产。
另外,以其他植物草为原料做成的草编器具也是不在少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江南一带萌生,各地成立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草编制作工场。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由官绅举办的各种工艺厂、工艺局、工艺传习所、劝工所等、传授各种编织工艺,从而使编织技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草制品编织工厂、传习所大都兴办于光绪、宣统年间。光绪十二年(1886年),仅江苏武进地区编织行业就兴办了8家藤器制作工场;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直隶省草编工场、传习所中仅从事"编筐"、"编物"的就有6处;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山东省内由官绅倡办的各种工艺局、传习所达114处之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徽省也设立了工艺厂,分设不同的工艺制作部门,聘用技术人员,招收学徒;同年,吉林省由劝业道在松花江南岸设立实习工厂,其中就有草柳编一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苏省江都县设种植牧养工艺公司,拟用柳条编织筐、篮等器具。这些工场、传习所等都从客观上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草编制品的发展。即使到了民国初年,仍有部分较大的草柳制品公司,资本金额、工场工人都有较大的数量,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许多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还设有分销处。当然,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家一户以个体为单位的草编生产仍是最大、最普遍的形式。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草编生产分散于民间,广布于每家每户。这种生产形式不仅充分满足了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同时也形成了草编生产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这种封闭性和家庭的承传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草编生产的发展。
近代
进入近代以来,草编技艺仍旧有所发展,在民国至抗日战争以前,全国各地仍有一些生产集中、产量较大的草编制品产地。如江苏仪征、苏州的织席,高宝、盐阜的蒲包,苏北地区的草柳编:浙江宁波、台州市温州市的草席,浙东沿海的草帽;山东鲁西地区、胶东地区的草帽辫。在抗日战争前的最盛期,山东省有40万妇女从事草帽辫的生产,年产三万余箱;还有河南清丰县南乐县的草帽辫,安新、文安县的苇席,上海市戈登路今江宁路)的草藤编,等等。这些地区的草编在当时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草编生产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阻碍和破坏。然而在一些解放区,抗战军民为了生产自救,草编工艺仍有一定的发展。其主要产地集中在晋冀鲁豫和陕北地区,像河南的清丰、山西的黎城县、山东的莱州市,及陕北的绥德县富县等。另外,因四川地区当时为后方,新都区、新繁的棕编仍较为兴盛。在上述集中的产地中,清丰、辛庄的草帽辫历史悠久,洁白细润,工艺精美,被人们称为"草帽辛庄";黎城地区每年可产草帽四十多万顶;莱州地区从事草编的人员可达十余万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解放区的军民采取勤奋与巧工相结合的方式,使草编生产从未间断,生产了大量的篮、篓、帽、筐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和军需品,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编制品作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山货土产。解放初期,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对个体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政策。并相继建立了各级手工业合作事业的专门管理机构,编织生产遍布全国各地,还建立了大型的编织工厂。各地的手工艺人在长期的草制品生产中,根据不同的编织物和草料的特性,改革创新了许多编织法,有手工编织、机械编织,有钩结的,也有缝钉的,仅手工编织就有十余种方法。
各种技法又适应不同的要求衍生出若干花样款式,多达一千二百余个花样品种。另外,草编艺人还从竹编、藤编、柳编工艺中借鉴了不少编织法,充实了草编技艺。同时,还将草编工艺与其他材料和工艺相结合,进行混合编织,如柳编与草编相结合,竹编与草编相结合,不同的草料相结合等。在多种原料混合编织中,各种原或者述べて、国际上传授大学生活动日带你料发挥各自的不同特性,使草编制品更为丰富。各种草编制品不仅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同时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成为外贸出口创汇的较大支柱产业。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编生产较为兴盛的原因之一。中国不仅草编原料丰富,而且草编生产简单易行,不需要投入大的资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既适合于集体劳作,也适于一家一户的家庭副业生产,既不需要繁重的体力也没有太复杂的技术,因而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家庭妇女都可集体或个体投入编织生产。在农闲时节,许多男性劳力也帮助生产。
20世纪50年代以后草编制品的加工生产主要以集体生产为主,个体加工产量较小。各省区的草料及成品品种也各不相同。北方草编主要以玉米皮、麦秸秆、高粱秆、蒲草、茅草、芦苇等为主。有些省的麦秆扇曾远销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土耳其新加坡等国家。其中山东草编仍较为有名,特别是60年代胶东地区的莱州市平度市等地创制的玉米皮编织,以及传统的麦草辫制品,最具特色。80年代山东省玉米皮编织工艺品产值跃居草制品的首位,约占全省草制品的70%,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其中尤以烟台地区产量最大,而且还传播到鲁中、鲁南、鲁西南的广大地区,至今仍是当地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除了玉米皮编织和麦草编,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的琅琊草、山箭草、油草、苎麻等混合编织制品也有较大发展。各种草制品的种类也十分齐全,仅山东郯城的琅琊草编品种就多达400余种。河南省的麦草和草帽辫自50年代以来也发展为不同的草编工艺品种,产品分布也更为广泛,清丰县南乐县安阳市开封市、郑州、漯河市周口市洛阳市南阳市等地都有分布、曾有企业60余家。50年代草帽辫出口到前苏联每十包(每包20公斤到100公斤不等)可换回4.5吨钢材或8.5吨化肥,120包可换回一台拖拉机。
70年代末,年总产值可达4000万元人民币。北方其他地区如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也有较多的草编制品,但主要产地仍集中于鲁、豫地区,产量也以这两个省区为最。甘肃草编集中于陇东地区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陇南市5个地区,原料主要使用麦秆、玉蜀黍属皮、芦草等。其中庆阳的高粱秆编最具特色。80年代初,甘肃全省草编品种到400余种,年创汇200万元人民币。南方的草制品生产以浙江、广东、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为多。浙江草编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出口。近几十年来,台州市宁波市地区又开发了蒲草、马兰草、黄草、龙须草、麦草、南特草、金针叶、芒秆、芦竹等各种草类进行加工,并日益传播分布到全省各地。浙江宁波的草席也从宁波地区发展到周边的不同县市,生产规模有较大的发展。
在材料的选择上,70年代末宁波还从日本引进日本商(榻榻米用草)加工,并大量出口。仅1987年宁波出口草席创外汇就达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半数以上出口到日本。70~80年代,浙江省除了全省各地有30多家草编生产厂,民间以草编为副业的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年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80年代以来,浙江省沿海地区还开发了以俞麻、黄麻为原料的草编,并生产出不同技艺和不同品种的麻编织品。这一时期,广东的高要草席仍具代表性,且种类较多,不仅成立了草编工厂,民间还继续生产,并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传统的新会葵扇仍有较大销量,且生产出以葵扇下脚料制作的葵编工艺品,以及葵席、篮、帽、垫等制品,共28大类,近500个花色品种;葵扇也有40余个品种。四川的新繁棕编分季生产,春秋产书包,夏季产凉鞋、帽子,产品销往重庆、成都以及北方的青海、甘肃等地。新繁棕丝被称为"四川草",凉帽则被誉为"金丝草帽";而棕编玩具仍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项。湖南临武的龙须草席一直是一种高质量的草编制品,制作精细,图案也更为多样,并有较大的生产规模,除了传统的草席,还增加了垫、包、篮、拖鞋等20多个品种,生产队伍也多达几千人。湖南攸县的草席、草帽、草篮等草编制品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他们将草编与绘画结合,并引进先进技术,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西的芒其草编织在全省分布较广,不仅有许多企业,民间艺人也比较多;既生产实用品,也有芒编玩具,品种多达2000余种,远销英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多年来成为国际市场的俏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编制品的加工生产进入了现代以来最为兴盛的时期。与抗战时期相比,其选料广泛,品种样式繁多,加工制作分布普遍。抗战时期虽然也有较大的产量,但成品较为单一,产地过于集中,草制品的应用范围也较窄。80年代草编制品除了满足国内用户,最大产量还是销往国外。其生产形式也多是集体工厂,企业多挂靠于外贸、二轻行业;或由国外来样订货,或由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设计,生产者以妇女为主。这一时期不仅花样品种繁多,并创造了许多新的编织技法,各地的草编工艺厂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也有许多以个体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但多数是接受订货或者产品在国内销售,产量远不及草编工艺生产厂。
20世纪90年代,草编的出口量和生产规模有所下降,尽管草制品仍有较大的应用范围,但利润较低,有些出口产品也因品种样式缺乏新的设计而落后于时代。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开发,草编制品生产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营的草编生产企业已逐步被私营草编工艺厂所取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草编制品已不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发展势头放缓;但草编技艺仍有一定的发展,新的草编制品、新的草编工艺不断出现,在工艺研究、艺术设计、生产销售、产品经营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草编现状
在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中,草编融会华夏民族文化之传统,逐步形成为中国一项民间手工工艺,并拥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和面貌。中国的草类资源丰富,有很多适合做草编制品的原料,如:麦草草、玉米皮等等。这些草的质地柔韧性强,和竹、柳、藤、苇等相比较,更宜于编制一些软体器物。所以,草编制品显得编工细致精美,轻盈便携。另外,草编制品原料采集方便,价格低廉,遮光抗晒,洁净卫生,这些特点使其发展优势十分突出。以往,草编制品生产方式比较简单。而今,草编制品的门类日渐增多,款式花色不断翻新,销售从农村走向城市,乃至涌入国际市场。这些,均从不同角度促使草编制品的功能转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如草帽、提篮、提包、背包、地毯、草席、拖鞋、茶垫、餐垫、门垫、门窗帘、茶杯套、花盆套、面包筐、纸篓、沙发垫和圣诞节用品等,在实用第一的基础上,均不同程度强调了其装饰性。另有一些草编制品则更具观赏价值演化成了工艺品,如屏风、壁挂、扇子等。有的草编制品用一种草编制而成,有的用两种或两种中以上的草编制而成,有的则和其它材料结合使用编制而成,如:桌子、椅子、书架等等。各种材料的特性得以充分发挥,并且相互补充,拓展了草编制品的应用前景。
主要分类
对草编制品的分类,由于依据和方法不同,类别也有所差异。从草编的功能、用途出发,可将草编分为席类、帽类、篮包类、毯类、垫类、玩具类及其他小的类别。依据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席草编、黄草编、咸草编、台草编、苎麻编、黄麻编、蒲草编、棕编、苇草编、乌拉草编、麦草编、玉米皮编稻草编等数十种之多;若将其归类,大约可以分为草编、藤编、棕编、麻编和其他五个大类。
草编
草编主要利用各种草茎、麦秸为材料,包括麦秸、琅琊草、金丝草、龙须草、芒其草、山尖草、芦苇、蒲草、席草(即蔺草)、油草等。
例如,浙江金丝草编、山东省河南的麦草编、广东黄草编、湖南龙须草、台湾地区的草席等。麦草编的原料主要是麦秸,包括麦草下节和第二节;前者莛长,用量最多;后者莛短,用量较少。麦草的加工主要包括:取莛,将草莲从麦秸的叶鞘内取出;劈草,用刀将草莛劈削成宽窄不等的细条。此外,还有漂白、染色、熏蒸、软化等工艺,这样使草莛色泽洁白,或染成各种色彩。烟台市莱州市(今莱州市)沙河镇一带是中国麦草编早期的集散地。
藤编
藤编是以藤类植物的茎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编制的实用品和工艺品。中国古代藤类植物主要生长在岭南一带,但长江流域上游山区及中游丘陵亦为多藤地区,藤编由此发达起来。
早在氏族社会时,人们已采用藤编制造防护头部的胃和防护身体的甲了。战国时楚地藤制长矛类兵器就已相当先进。西周至战国时期,藤婆已作为南方民间装载和提运的生产工具,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多件。湖北江陵县雨台山出土的两件藤杖,为藤条加工而成。其杖首自然弯曲,并雕成蛇头形和鸟首形,可见当时人们在制作藤制品时已考虑审美功效了。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屯兵蜀北剑门时,曾以藤为杖。剑阁藤手杖因之扬名,素有"金有价,藤杖无价"之誉。
藤材的最大特点是韧性强、富有弹性,纤维细长,不易折。藤编须经打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及拉刨、漂白、染色、编制、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藤编的色彩,大多采用原藤自身,以浅黄色、白色和象牙色为主,也有的配以咖啡色、棕色。广东、云南、湖南、贵州、江西等地是中国主要的藤编制品产区。
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总体来看,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品种。4月初,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经硫黄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
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用。性、扇尖广品米用密编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中国的棕编工艺主要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较有名气。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麻编
麻编在中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诗经》和《考工记》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已有约麻(苎麻)种植,其茎皮纤维韧如筋,沤后可以织布,朋,很后可以实布,还可编织成线绳和鞋、帽及其他用品。汉代,苎麻种植已很普遍。古人多用麻纺成线后,用麻线来编织帽、鞋和其他工艺 品。清代以后,麻编的主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一带,宁波市温岭市黄岩区台州市椒江区等地都是知名的麻编工艺品产地。其品种主要有麻工艺鞋、麻帽、麻地毯、麻袋、麻制屏风,麻质门帘、灯罩、盆挂、墙纸、靠垫、壁挂等。到了现代,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人们还用麻纤维纺织成布料,做成衣服。由于麻纤维具有防潮、吸汗、凉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其他
其他类型的草编主要包括玉米皮编、剑麻编等。玉米皮是裹在玉米果穗外的苞叶。玉米苞叶一般有7~9层,最外面的1~2层表面粗糙,质地坚硬,不适于编织;里面的苞叶质地柔软而坚韧,具有象牙般的色泽和纹理,适宜编织各种产品。玉米皮经过晒干、浸泡、分劈、熏白和染色的加工,即可制成编织材料。
分布地区
草编就产地和用料区分,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河南、河北的麦草编,上海、广东的黄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等。
山东大名草编
大名草编,又名“花元草”“草龙”,是大名县特有的民间工艺,多利用麦秆为原料,经过选、拨、折、抽、挑、泡、编等程序,制作草编用品。草编的编织方法因原料、品种和设计要求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立编等十多种。
大名草编在清朝雍正年间,是从山东的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之后又向东辐射到卫河以东地区,范围遍布整个大名县境。在清代中期,大名有这样一个习俗:女孩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要从娘家带给男方几顶自己编的草帽,叫“回春帽”。到清朝末期,大名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草编。
浙江温岭草编
温岭市草编工艺以箬横镇、新河镇、城东街道、横峰街道和大溪镇等地为佳,并名闻浙江。温岭的草编工艺历史悠久,约有 300 年的历史。清嘉庆年间,温岭草编就已在民间流传,如打蒲鞋、编金叶银杏、编草帽等,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民国时期,随着麻帽、金丝草帽编织技术的流入,温岭的草编工艺有了质的提升,得到快速发展。民国7年(1918),台州商人王孟登等在上海遇到中国第一家华商洋行坤和行老板傅其霖,随后引进上海福隆行麻草、金丝草,并在台州一带发料传艺。民国16年(1927),温岭县草帽编织户达3万,年产草帽51万顶,近 40 万顶销往国外。抗日战争爆发后,温岭的草编行业很快萎缩,但仍为台州各县之首。1978 年改革开放后,温岭草编帽行业迅猛发展,并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
温岭草编工艺的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地处沿海地带,滩涂使咸草、马兰草等草帽原材料易生易长。加上温岭自古以农耕文化为主,环境相对闭塞落后,当地这种传统的人文历史环境,使温岭人在学会编织草帽后,逐渐形成稳定的草帽编织群体,并形成了草料种植收割、泥浆浆草、晒草、披草、纺线到草帽编织、深加工的整个产业产销链,同时不断推陈新,产品远销国外。
徐行草编
徐行草编,产于嘉定徐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黄草编织品已成为朝廷贡品之一。20世纪初,东西方草编文化开始交流和发展。1914年,意大利斯曲罗斯洋行聘请徐行当地人汪季和,朱石麟为代理人,向徐行农民收购黄草织品,转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地。从此,徐行黄草织品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1953年,李月琴设计并编织的和平鸽图案拖鞋在民主德国举办的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艺术奖章。1956年,徐行草编工艺艺人出席中国工艺美术艺术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着徐行草编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和艺术内涵的不断提高,1994年,徐行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柏合草编
柏合街道是草编之乡,草编工艺是柏合街道古老的传统工艺,其历史悠久,独特的文化底蕴让草编工艺成为柏合“五绝”文化之首。草编工艺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由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他们的祖先当时靠从事此项副业谋生,没想到入川后,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却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传统的工艺绝活。
东莞草编
东莞莞草编织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多年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座席,据考证为“莞席。另据《宋起居注》等史料记载,东莞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就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莞草编织业,除大量生产草席外,还编织各种生产、生活物品。莞草编织的工艺流程以芥黄席为例,先从莞草中挑取全白、细长的草,再用芥黄粉泡染上色,脱胶晒干后,再辅以粗麻绠织成席,随后将席晾晒,把席子的边角整理平整。整个工艺都依靠手工完成,花色新颖,经久耐用而不褪色,被称为“皇后席”。在东莞,把皇后席作为嫁娶的必备物品,曾是盛行的汉族民俗。
国际上的草编
卢旺达
截至2018年,卢旺达大概有超过5000名女性从事手工篮子编织的工作,她们亲手编织成的篮筐成为在国外热销的工艺品,为卢旺达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和旅游收入,不仅养活了编织者自己,也再次编织起了支离破碎的卢旺达。
路易威登
2021年2月,路易·威登上架了上架度假风凉鞋。在路易威登新上架的鞋履区中有一款彩虹色的草编鞋。Starboard草编鞋系列春夏氛围浓厚,采用了亮粉红、橙色、蓝色、黄色等具有夏日感的清新色彩。该系列共推出了Starboard平底与楔跟草编鞋两种款式。
日本
2009年5月,曾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在冲绳县开设了一家私人草编玩具馆的新崎宏参加了海交会日本冲绳玩具展馆,在冲绳,很多民间工艺品,包括草编技艺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编织和制作工艺也传自中国。
技艺特点
技法
草编草编虽然用料简单,但编制工艺却很复杂,以大名草编为例,编织手法多样,仅目前广泛使用的,就有编辫、平编、绞编、立编、编花等数十种。而其中,最见功夫的是编辫:需要先选好麦莛,六节的麦秆,能用来编织的是麦穗以下、第一节以上的茎秆,二三节作配料,其余掐除。其次将选好的茎秆在水中泡软,就可以编辫了。
工具
草席编织器具有手工木席机、梭板(机箱)、黄麻线、棉纱线、纺车、添草钩、切刀、剪刀等。
艺术制作
传统编制前要先晒草,吊兰从田间收割回来搁石头上曝晒为最佳。老辈织席人常把席草晒到溪滩鹅卵石上,干后整理成捆,用稻草覆盖收藏备用。已改用机械迅速杀青保色、烘干,裁切后编制成席。基本流程如下:
选草
剔除枯断草,按长短分拣整理,粗细、颜色搭配好,根据席草长度确定织席规格大小。
挂筋
即织席经绳,席草分拣后,用清水湿润,斜捆席机上,用备制手工捻织黄麻或多股棉纱线,刮平麻头、纱头打好席筋,根据草席幅宽均匀排布席经。一般90厘米幅宽席,布经绳84条,120厘米用102条,按平均每10厘米宽幅,约9条左右席筋计算分布量。
编织
把梳理好的席草置机旁,一人掌机,一人递草。掌机人坐机前,手握箱板,一上一下紧箱递草人投入箱板席筋内的兰草。投草按一根草头先投送入,下一根草尾投送入,一头一尾交叉投草,使草头朝两边席沿,梢部折向里面。掌机人每隔一根草均要将菜苜蓿往席筋里对别,并通过第三条席筋,即压一拿一塞进席内形成锁边。塞时要压得紧而匀,万不能时松时紧。每次投草进去时,要注意有否交叉草在席筋内,若有须用手指勒齐。如中途发生断草或断筋,须将之抽出,并立即接好。若断在编织下股的,须按原有纹痕,把席筋接起来打一小结,但要与其他席筋等衡。依次编织到规定长度后从机上脱下。
整修
草席离机转入锁边,把席尾经绳编成“人”字即可,及时置于阳光下晒干。同时用剪刀剪平席边,用平刀削去席面上梢头,用布擦去污染物及灰尘,今用塑料花边或布边对包口。
压平
今用热压机械熨压席面使光滑平整。六包装,按30~50条(或按客户要求数)卷成一捆打包,即可入库或交付出售。
价值影响
草编制品从单纯实用型向装饰方面的转化,反映了一种进步。在高度现代化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注入一丝乡土气息,体现了各种文化观念的相互融合。同时,人们在品位、格调上新的追求,有利于草编制品向高层次发展。
草编手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简朴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代表人物
王群英
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在大部分工人纷纷改行其他行业时,她选择继续坚守大名草编技艺。一边,王群英选择继续深耕,继承传统工艺;另一边,王群英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出于对艺术的敏感,一本京剧脸谱曾让她产生了灵感:草编是否可以和脸谱结合?从构思绘图后,再经过选、蒸、漂、染、绣、串、缠等十几道工序,她创作出草编京剧脸谱。此后,王群英便不断尝试将国画艺术、剪纸艺术、民间刺绣工艺与草编技艺融于一体,增添了服饰、戏剧脸谱、屏风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壁画、艺术字等艺术品。其中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成语故事、十二生肖等题材。
明梅
出生四川自贡的明梅在将家乡的草编技艺带到重庆。2011年,明梅在重庆读完大学后,选择从草编技艺入手创业。她一边求师重庆本地编织名家,一边参加重庆本地的文创活动交流学习,摸索创造出数十种草编工艺品新造型,将这门家乡技艺创新发展成重庆市渝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凤华
她是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开始,李凤华自发组织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学习草编制作。截至2023年11月,全镇已有40余名村民跟着李凤华从事草编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史翔雄
1922年,史翔雄用麦秆创编西式女帽,取名为“嘉禾帽”,质地轻、式样美,深受欧美各国妇女的欢迎。一时销量至巨,故美国政府以“有意倾销,扰乱市场”而禁止进口,随后英、法等国也都相继效法,一年后停止生产。龙须席为史翔雄用龙须草编成的挂席,出口日本。不久因日本政府禁止该产品入境而以内销为主,二三十年代成为鄞州区草编工艺品的重要品种,后因国内销路不畅而停产。
巩玉霞
巩玉霞是巩氏草编非遗项目传承人。她居住在山东桓台县的马踏湖畔,这里出产蒲草、芦苇、柳条等编织材料,素有手工草编的传统。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巩玉霞多年来扎根农村,和乡亲们一起充分利用湖区自然资源,在传统草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老手艺变成新时尚。
传承保护
1994年,徐行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方城县小史店镇的草编2012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史店镇刘洼村的草编据传清初已初具规模,成为全村200余户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草编产品种类繁多,有竹凉帽、草筛子、麦筛子、竹篮、针线活筐、竹凉席、苇席等。产品畅销周边各县,甚至远销新疆、台湾等地。
相关事件
2024年5月,山东博兴县草编县级非遗传承人王贵芝受到采访,她在草编技艺上进行创新,她不仅创作了京剧壁画、莲花凳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品,更把草编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创作出双带金纱裙、迷彩鱼尾裙等草编礼服裙,让上百年历史的传统草编,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资料
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草编(大名草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草编(徐行草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草编(湖口草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草编(莱州草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草编(沐川草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王群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喻芳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陈焕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赛勒汗·卡克木哈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非遗览读 ▏草编溯源.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
徐行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5-29
编织幸福的“阿嘎赛克”.中国经济网.2024-05-29
日本草编艺人来榕“寻根”.福州新闻网.2024-05-29
草编——《苍南老工艺》.政协苍南县委员会.2024-05-29
民间工艺美术——草编.鄞州区人民政府.2024-05-29
创新草编.新浪微博.2024-0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
殷商到战国
隋唐时期
两宋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新中国成立
草编现状
主要分类
草编
藤编
棕编
麻编
其他
分布地区
山东大名草编
浙江温岭草编
徐行草编
柏合草编
东莞草编
国际上的草编
卢旺达
路易威登
日本
技艺特点
技法
工具
艺术制作
选草
挂筋
编织
整修
压平
价值影响
代表人物
王群英
明梅
李凤华
史翔雄
巩玉霞
传承保护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