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
《周易·易传》中系统解释《周易》的著作
《系辞》是《周易·易传》中最重要的一篇,相当于《周易》全书的通论。《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学习《周易》的必读之篇。《系辞》阐述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探讨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揭示了《周易》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它还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哲学意义作了说明。此外,它还解说了某些卦爻的品格,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资源。
《系辞》是重要的易学著作,对中原地区哲学、易学发展以及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书名
“系辞”有两种意思:一指系于卦爻象之下,即《系辞》所说的“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即卦爻辞;一指系于《周易》上下经之后,即《系辞》。《系辞》是《周易》的通论,并记载了大衍筮法,并非逐字解释经文,所以《系辞》又称为《易大传》。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将《系辞》分为上下两传,上传分十二章,下传分九章。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将《系辞》分为上下传各十二章。朱熹按照程颢的意思,将“天数五,地数五……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一段放在了“大衍之数五十”之前,将“天一,地二······天九,地十”这一段放在“天数五······行鬼神也”之前。王夫之在《周易内传·系辞上传》中,依据《汉书·律历志》和卫元嵩《元包运》篇引《系辞》文,指出“天一”到“地十”这二十个字在“天数五”之上,对朱熹的编排进行了考证。现代的学者大多认同朱熹本。
成书背景
作者信息
《系辞》的作者与成书离不开《易传》。关于《易传》的作者,自汉代以来就存在着歧说。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易传》作者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年喜好《易》,著《》《系》《象》《说卦传》《文言》。后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著《彖》《象》《系辞》《文言》《序卦》十篇。从宋代的欧阳修起,怀疑司马迁之说的人越来越多。到了近代,随着疑古学派的兴起,争论更加激烈。这些争论都是围绕着孔子与《系辞》的关系展开的。这些观点大致有四种:第一种认为《易传》十篇全部都是孔子所作。支持这个观点的有西汉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郑玄唐朝陆德明颜师古孔颖达,还有近代的顾实尚秉和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易传》中只有《彖传》和《象传》是孔子所作,剩下的都是孔子的弟子或是后学所作。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宋代的欧阳修等;第三种观点认为,《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或出于战国中期,或成于战国末期,或者是在西汉的昭宣之间甚至更晚。支持这个观点的有宋代的赵汝谈清代崔述康有为,近代的钱玄同顾颉刚、郭沫若、李镜池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易传》基本上是孔子所作,但其中也有记录前人说辞的部分,有孔子弟子记录的孔子平时的言行,与《论语》差不多。《易传》从思想上来说属于孔子,也有后人添加的部分。支持这个观点的有今人金景芳李学勤。现今学界更认可第四种观点。根据刘大钧在《周易概论》中的考证,《易传》为思孟学派(即孔子的后代孔伋及其弟子开创的学派)所作,孔子一定和《周易》发生了某些关系,帛书《周易》的出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时代信息
近代学者在考证《易传》十篇的成书年代之后,大致得出了两种结论。第一种是廖名春在《周易研究史》中经过对比《系辞》与《荀子》《道德经》《新语》《礼记》,得出《系辞》的成书接近七十子之世,也就是战国初期,距离孔子不会太远。而朱伯崑认为《系辞》的成书年代在战国后期。不论是哪种结论,《系辞》都是成于战国时期,但更确切的年代还有待后人的考证。
内容
《系辞》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探讨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揭示了《周易》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它还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哲学意义作了说明,此外,它还解说了某些卦爻的品格,提出了一套哲学思想及观点。
“乾”“坤”二卦
《系辞》中把“乾”“坤”两卦看得极为特殊,《易》与天地准,乾坤就是天地,《易》经全篇都是关于乾坤两卦。《系辞上》“乾知大始,坤成万物。”就是说乾能认识万物产生的开始,坤能作成万物。《系辞下》又说乾坤是《易》的门户,六十四卦开始两卦是乾、坤,从屯、蒙到既济、未济,都是乾、坤的变化发展,也应归到乾、坤里,所以说“乾、坤”是“易之门”。
《周易》相关内容
《系辞下》第九章阐述了《周易》的产生。“《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周文王与纣之事邪?”《周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从时代来说,是在殷周之际,从事实上来看,正当文王与帝辛之事。也就是说,《周易》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产生的。故“其辞危”,所以《周易》的文辞多半是忧患危惧的。因而《周易》的思想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想安全脱险,也就是“危者使平”,另一方面是想倾覆商纣王,即“易者使倾”。这既是《周易》的思想,也是文王的思想。“惧以始终,其要无咎”。《周易》自始至终都是怀有危惧的,而学习《易》,最主要的是做到“无咎”,也就是无大过。学《易》的结果能达到“无咎”,这就是《易》之道。
《系辞上》第十章总的讲述了《周易》的内容和它的作用。“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事物发展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是按照质变量变的规律向前发展前进的。《周易》包含自然间所有的规律,这就是《易》的所有内容。从正面来说,《易》的全部内容包括“蓍”和“卦”两部分,“蓍”能预知未来,“卦”能知道过去。通过《易》就能明白天道,体察民故,既能了解自然规律,也能懂得社会规律,同时还能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自身修养。
大衍筮法
《系辞》中记录了《周易》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周易》中记载的是最为详细的原始筮法,在刘大均先生的《周易概论》中,有对这种方法的详细解释:“衍”字实际上就是“演”字,古人用蓍草算卦,称为“衍算”,也叫“演算”。
第一步:用五十根蓍草,把其中的一根抽出来不用放在一边,这一根象征着太极。然后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份,左手中的一份象征天,右手中的一份象征地,再从右手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象征人。这样天地人三才就都具备了。这就是“挂一以象三”的意思。完成了这一套程序之后,以四根著草为一组,先用右手一组一组地来分左手的蓍草,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再用左手分数右手的蓍草。这样一组组分数完两只手中的蓍草,就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分数完左右两手的蓍草后,每只手中的蓍草一定还有剩余。或剩余一根,或是两根,或是三根,或是四根。“奇”就是以四根蓍草一组分数完后的余数。“扐”,宋代人认为就是“勒”,也就是将左手剩余下来的蓍草放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将右手剩余下来的蓍草放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这个余数象征积余日而成闰月,就是“归奇于扐以象闰”。前后两次闰月之间大约相距三十二个月,在五年之中,所以说是“五岁再闰”。以四根蓍草为一组,一组组分数完之后,这是两手剩余下来的蓍草数量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左手剩余一根,那么右手一定剩下三根;如果左手剩余两根,那么右手也一定剩余两根;如果左手剩余三根,那么右手一定剩余一根;如果左手剩余四根,那么右手也剩下四根。这时,放在左手指缝之间的剩余的蓍草的数量不是五根,就是九根。也就是说,这样分完之后,去掉余数,左右手中的蓍草数剩下四十四根或者四十根。这一步古人称为“一变”。
第二步:将两手中的蓍草合在一起,再分成两份,与第一次时一样,先取出右手中的一根蓍草放在左手小指缝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左手的蓍草,然后用左手以同样的方法去分右手的蓍草,接下来都和第一变相同。等第二变完成之后,两只手中的蓍草如果左手剩下一根,那么右手一定剩下两根;如果左手剩下两根,那么右手剩下一根;左手剩下三根,那么右手就剩下四根;左手剩余四根,那右手就剩下三根。第二变之后放在左手指缝的蓍草剩余之数综合不是四根就是八根。这是左右两手的蓍草总数在减去余数四或者八之后,还有四十根或是三十六根或是三十六根,这就是“第二变”。
第三步:把剩下的蓍草按照上面的步骤分减,再用四分到最后,两手中剩下的蓍草再加上小手指和无名指中的一根,不是四根就是八根。这就是“第三变”。
第四步:三变之后,两手的蓍草再去掉余数四或者八之后,将会出现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剩余三十六根;剩余三十二根;剩余二十八根;剩余二十四根。再用四除之(取四象之义),就确定了一爻。
36÷4=9 这代表老阳,用阳爻表示
32÷4=8 这代表少阴,用阴爻表示
28÷4=7 这代表少阳病,用阳爻表示
24÷4=6 这代表老阴,用阴爻表示
通过以上的四步变化就能得出一爻,因为《周易》每一卦有六爻,所以要得到一个完整的卦象,就要按照上面的程序进行十八次变化,这就是“十有八变而成卦”。得出卦象之后,再依据卦爻辞判断凶吉祸福。因为大衍筮法比较复杂,后来人们改造大衍筮法,创造出了“钱筮法”“火珠林法”“梅花易数”等。
研究史
《系辞》的研究史与《易传》的研究史密不可分。作为《易传》最重要的一部分,前人对《系辞》的研究也随着,易传留存下来。关于《系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对于《系辞》的研究较少,零散的见于其他诸子著作的引文中。如:《庄子·天道篇》“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这一句与《系辞》中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意义基本相同。《荀子仲尼篇》“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这句话与《系辞》中“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文都是在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荀子·富国篇》“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与《系辞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文相联系,说明“殊途同归”的内涵。
汉唐时期
汉代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也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也展开了《易传》的研究。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曾注解《周易》,他对《系辞》的解说,存在《周易集解》与一些经典注疏中,都较为简略,甚至只言片语。如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一句,他说:“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卑也。”汉末三国的虞翻也有对《系辞》的解说,但价值不高。
这一时期对《系辞》作了系统研究的是晋朝韩伯王弼注解《周易》,没有涉及《系辞》,韩康伯作《系辞注》填补了这个空白。唐朝孔颖达将这二注合并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现在流传的《十三经注疏》中有《周易正义》九卷,前六卷为王弼所注上下经六十四卦及《彖传》、《象传》和《文言传》,后三卷为韩康伯所注《系辞》上、下及《说卦传》、《序卦》、《杂卦传》。魏晋时期的易学家大致分为义理学派和象数学派,王弼倡导义理学派,韩康伯的注解多数承袭了王弼的学说,多引用王弼的文字解释《系辞》。不仅如此,韩伯在理论上还有新的阐发,他进一步排斥了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依据筮法中的取义说,从义理的角度说明《周易》的原理,进而将易理玄学化,使《周易》称为“三玄”之一。他以义理解释《易传》中的范畴、概念,试图摆脱古代的占筮迷信和汉代的占候之术,对宋明易学中义理学派的形成同样起了重要的影响。后来的孔颖达在注解《系辞注》时基本沿着韩康伯的思想前进,但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研究《易传》的重要著作还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它与《周易正义》分庭抗礼,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元明时期
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周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盛大的时期。作为解经之作的《系辞》也成为了学者关注的重点。程颐认为“《系辞》以统言天地之渊奥,人事之终始。”朱震在《汉上易传》中通过阐释《系辞》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有朱熹的《周易正义》,他对《系辞》的阐发多沿用了程颐的思想。除此之外还有项安世的《周易玩辞》,元人吴澄的《易言》,保巴的《周易原旨》与王申子的《大易辑说》,他们都有对《系辞》的阐发,但缺乏新意。
清代、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多从《系辞》本身出发,探究其哲学内质、与卦爻辞的关系,以及其中蕴涵的人道思想。代表作有王夫之的《周易内传》,其后还有惠栋马其昶等人。这些学者对《系辞》作了全文的通释。
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易传》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重视《系辞》义理的阐释,与前人相比,更加严谨细致。金景芳与弟子吕绍纲合著的《周易全解》特别重视《系辞》中的“大衍之数”。金景芳还对《系辞》中的错简、脱字、窜入问题做了考察。他的《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是研究《系辞》的重要著作。
思想
《系辞》是《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道德思想
《系辞下》第五章用整整一章的内容讲了“九德”,也就是“九卦”,分别是: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因为孔子共讲了三遍,所以后人称之为“三陈九德”。这一章三次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释了九卦的含义。孔子的“三陈九德”可分为三个层次,一陈是讲九德的实质,二陈是讲九德的应用,三陈是讲九德的作用。“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易》者”指周文王,“忧患”是指文王被帝辛囚禁在羑里。孔子在后文“三陈九德”,即与此有关。忧患是原因,九德是结果。孔子解释道:
“是故履,德之基也。”“履”在这里是“礼”的意思。履卦的《大象》说“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所谓“辨上下”,就是要维护尊卑贵贱有别的等级制度。所谓“定民志”,就是要做到“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正因为这样,所以说“履是德之基”,也就是说礼是德的基础。因此在为人处世时要做到“履以和行”,礼之用,和为贵。
“谦,德之柄也。”修德的关键在于谦,应当以谦待人。谦,自卑而尊人,六爻皆吉。《彖传》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可见谦德的重要。人如果能做到“谦”,自卑而尊人,就能以礼待人。
“复,德之本也。”复是道德的根本。在《易》中,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在复的时候,阳进阴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说复是道德的根本。因此用复来对照自己,就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所以“复以自知”。
“恒,德之固也。”“恒”是久远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能长久,德就巩固了。因此要做到“恒以一德”,能守常,使德行专一。
“损,德之修也。”损卦的《大象》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惩忿窒欲”正是修德的重要表现。因此能做到损,就能远离危害。
“益,德之裕也。”这句话是说,每天都增加于德有益的东西,道德就有余裕了。能做得到益,则能带来好处。
“困,德之辨也。”在困境中能够辨别一个人的品德。因此人在困境中不能伤害他人,也就无人怨恨。
“井,德之地也。”井卦的《彖传》说,“井,养而不穷也。”表明井有养人利物的功用,所以称为“德之地”。
“巽,德之制也。”巽卦的《彖传》说,“重巽以申命。”《大象》说“君子以申命行事。”表明巽是制定下发命令,所以说是“德之制。”巽是掌握制命的,为了使制命更切合,在发布命令时可以行权,有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时候,应该灵活处理。
伦理思想
一、以“天之道”明“人之故。”中国哲学历来非常重视“天人关系”。各家各派都推崇以“天道”阐释“人道”,从而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寻找依据。《系辞》中也有论述“天人关系”的语句。《系辞上》第二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鸟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这句话阐述了“易”的起源,说明“易”来源于天,“易”和“天”就有了关联,“易”就是“天”在人间的意志体现。而人把“易”作为连接自己与天的桥梁,这样“人”与“天”就达到了统一。
二、“和合”的人道原则。《系辞》推崇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句说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只要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就能维持天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能生生不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伦理关系有尊卑之分。《周易》乾卦居六十四卦之首而坤卦位于第二位,首乾次坤的思想直接决定了周人等级观念的特点。夫尊妻卑,父尊子卑的思想由首乾次坤发展而来,贯穿《周易》六十四卦的始终,并且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点,古人将此思想概括为“尊尊”。
三、“仁”、“礼”并重的人道规范。《系辞上》讲“安土敦人乎,故能爱。”“安土”即“安于土”,“敦”就是“厚”的意思,“敦乎仁”就是一直推行“仁”。这句话是说明白《易》的人要有安土、敦仁的德行,施以仁行,符合“仁”的规范。《系辞下》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这句话是说天地最大的功德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大的宝贝是有位,圣人用什么保住位置?得靠“仁”。圣人治理天下万民靠是的“仁”,所以必须施以仁政。紧接着又说,治理天下不仅需要“仁”,还需要“礼”。“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意思是说不能让老百姓做坏事,得用“礼”教导民众。在《系辞》看来,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兼顾“仁”与“礼”,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德业并举的人道理想。《系辞上》“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圣人用《易》来崇德广业。“德”,朱熹在《论语》中解释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德于心。”“德”与“业”相连,“崇德”使品德越来越高尚,“业”是事业,“广业”使事业越来越广大。
辩证思想
《系辞》是用辩证法的思想写成的。《系辞上》提到“易与天地准”“乾为天,坤为地”,这两句话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乾和坤是对立的,另一方面乾和坤又是统一的。例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是说乾和坤是对立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说乾和坤是统一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是说乾与坤是对立的,“阴阳合德”是说乾与坤是统一的。所谓“易与天地准”说明天与地是对立统一的。西方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是辩证法的核心,这一点与《系辞》相同。《系辞》中有“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段话的意思是,乾坤并不难理解,可以把它们比作独扇门来理解,即关上门就是坤,打开门就是乾。这也就是说乾和珅是对立的。“一阖一辟谓之变”,就是说关上门又打开,就是变,这是说乾坤是统一的。“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说乾坤相交以后的变化和发展。“往来”是一往一来,也可以看做是一正一反。从《易》来看,乾坤相交以后,屯卦是正,蒙卦是反;需卦是正,讼卦是反;师卦是正,比卦是反,等等。“谓之通”是叫做通,是说这样发展下去就通行无阻了。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乾坤,也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阴阳思想
《系辞》以阴阳探讨天地万物的变化。阴阳思想体现在《周易》的筮法中。《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是每一卦组成的基本单位。乾是纯阳卦,坤是纯阴卦,乾坤互相推演形成了六十四卦,阴阳也成为了六十四卦的基础。阴阳也构成了《周易》的基础。阴阳思想还体现在自然界中。《系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自然界之所以能发生风雨、日月、寒暑的变化,就是因为阴阳在其中起作用。阴阳相互推移影响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而这样的阴阳变化是自然界遵循的规律。除此之外,阴阳思想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中。《系辞下》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君为阳,民为阴,其为君子之道;君为阴,民为阳,则是小人之道。阴阳的说法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中就成为君主统治万民的准则。《系辞下》称:“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阴阳二气相互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社会。
影响
《系辞》是充满哲理化的易学专著,对中国哲学、易学和文学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哲学
周易》是中国重要的儒家经典,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在由“古经”到《易传》的形成过程中,即殷周之际到战国的这段时间里,逐渐走出神学的包围,实现了哲理化。这种哲理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易传》对《周易风水》的解释。《易传》的出现,使得《周易》逐渐变成指导人们的生活,规范人的言行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易传》对《周易》所作的理论上的解释,发展成一种哲学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逐渐摆脱了有神论的影响,发展为无神论。成为了中国知识界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工具。特别是《系辞》,它从整体上对《易经》进行了哲学阐释,使其成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系统,《系辞》中提到的阴阳思想,以阴阳变易的法则推演解释世间万物,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独有的。《系辞》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非常丰富,有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阴阳思维、和谐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特别是辩证思维,经过易学家和哲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一种逻辑和理论的体系,这在世界哲学史上都是少见的,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易学
周易》起初是用来占筮的书籍,是一种推测人事吉凶和命运的方术,在封建时代颇为流行。对《周易》的研究,成为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韩伯等人通过义理的角度阐发《系辞》,对后世的义理学派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也对易学研究影响深远。
文学
《系辞》是最早涉及文学批评的著作之一。首先,《系辞》里讲“设象以尽意”,取象是《周易风水》的重要特点。“象”的含义类似于《诗》的安东·比兴与意境,“象”是涉及文学创作的规律与特质的重要概念。《周易》的卜辞就是常常借助生动可感的形象来预测吉凶或阐明抽象的道理。其次,《系辞》里还讲到文学批评的具体标准。《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段话则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批评。《系辞》还直接启发了后代的文学批评。历代文学批评讲究“神”、讲究“韵味”、讲究“言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当与《系辞》不无关系。最后,《系辞》讲对称,这对我国古代诗歌这一形式的长足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书名
成书背景
作者信息
时代信息
内容
“乾”“坤”二卦
《周易》相关内容
大衍筮法
研究史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明时期
清代、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思想
道德思想
伦理思想
辩证思想
阴阳思想
影响
哲学
易学
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