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虚
中国道教学者
李涵虚(1806―1856),四川省市中区茅桥镇凌云乡李家湾村人,原名元植,于峨眉山市吕洞宾及张三丰二仙于峨眉禅院,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乃改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又称圆峤外史。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初八寅时升举,异香满空者七日。
人物简介
李西月(公元1806-1856),初名元植,字平泉,入道后更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四川嘉定府乐山县李家河人。幼而颖悟,从学于李嘉秀之九峰书院,二十岁时成为县学生员。李涵虚,乐山市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书舍邻其河边。此河道窄浅,舟辑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李默记此地应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到尊长那里去,问答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秀(乐山县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进士)主讲九峰书院,李涵虚为其门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异,转而师之。
李西月为人仿效道教“东派”的陆西星,虽然继承陆西星、张三丰及全真派的炼养之道,却不受全真、三丰教团的约束,有意自成一家,世目之为“西派”。“西派”的传承字辈为:“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
人物事迹
李涵虚喜好仙道,潜修数载,颇通丹法。留言:“程子谓却病延年则有,白曰飞升则无;欧阳公谓养生之术则有,神仙之事则无。余以为却病养生即仙道也。《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独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深造以道。”他认为只有多读经书,才知仙道不虚,仙道可求。他整理了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依东派陆西星并沿袭其丹法而继承之。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与钟吕道法汇合,故与东派又不尽相同。他将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开关、筑基、得药、炼己等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他认为,“先天后天,皆自无中生有是无根有根之原也。”“无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万事万物从无中生出,最后复将归于无。在修炼方法上,他提出了存道心,去爱河,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之修养方式。所谓造心,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爱河就是后天欲界之心。正由于爱河“能阴先天之道心”,人们也就难以成仙。成仙的途径就是要人们达到万物皆空,身心皆忘。“摘尽红花一树空。花既空矣,我道得矣。我道既得,空不空矣。”
李西月善琴,嗜诗酒。后因病至峨嵋疗养,遇孙教鵉真人高弟郑朴山,遂拜其为师。据传,曾先后得张三丰、吕洞宾传授内丹要诀。与陆西星一样,李西月也以隐士身份宏阐仙道,也不效出家之行,不倡出家之志,在当时“儒释道”三教归一之论深入社会的环境下,李西月的《仙佛同修说》以“三教外人”的超然姿态说:“今设一大道主任于此,为三教说法曰:夫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为三,合而为一者也。道不能分无变化,道不能合无统宗”。
思想著述
李涵虚真人著述盛丰,行世的有《太上十三经注释》《无根树二注》《道窍谈》《三车秘旨》《文终经》《后天串述》等。《张三丰先生全集》(书题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是一部有关张三丰先生生平、著述、论道的总集,共八卷。书刊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821―1850年)年间。全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其主要是阐述三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以道为体,儒释为用,认为“道”乃三教最高原则,言“理综三教,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道离此道不成仙。”重视修炼丹法,云“顺其清静自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则不觉恍然阳生。认为练功首重清静自然,清静立基后,次修阴阳之法。另外,还有诗词、题赠、经注等等。实可与《吕祖全书》相伯仲。
李涵虚作《老子真传》,其中有云:孔子见老子而语仁义,老子曰,播糠眯目,而四方易位;蚊虹眶肤,则通夕不寐;今仁义惨然,乃愤吾心志,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放风而动,总德而立,同归自然可也。临终有族人宴坐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然而逝。
李西月集撰有《三丰全书》,此书掺进许多李西月自撰降的东西;编辑吕洞宾年谱《海山奇遇》,著有《太上十三经注解》《三车秘旨》《道窍谈》《无根树注解》《九层炼心》《后天串述》等。
人物评价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卿希泰教授撰写的《中国道教史》中这样写道:“道教是中华民族惟一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清代王常月、李西月(李涵虚)、黄裳,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资料
李西月.道教文化资料库.2024-09-0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思想著述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