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亚鲸Babiacetus indicus是被发现于印度喀曲始新世中期的巴比亚时期(Lutetian晚期) Drazinda地层的古鲸亚目成员 , 下颚骨长580 mm , 颚骨前方及后方的
牙齿缺失 , 颚骨横截面近乎圆体 , 颚骨联合背部平坦 , 下颚骨联合只延伸至前臼齿P2的牙根。在
原鲸科及
龙王鲸科中 , 下颚骨联合并没有孔的 , 左右岔枝是跟联合稳固融合的。Trivedy及 Satsangi 形容巴比亚鲸Babiacetus indicus前
臼齿P2于下颌齿式中是最长的 , 而P3是小于P2 , 前臼齿P1是双牙根 , 一直向后顺延牙齿的尺寸(牙齿前后的长度)增大 , 巴比亚鲸Babiacetus indicus臼齿是连贯且臼齿间不存有空间。
巴基斯坦的巴比亚古鲸新化石样本包舌左右齿系 , 跟正模标本GSP-UM 3005的尺寸相似但保存得较为完整 , GSP-UM 3005有相同的下颌联合而且正模标本GSP-UM 3005第一颗前臼齿P1有双牙根 , 由P1至P4
下颚前臼齿长度日益增多 , 正模标本GSP-UM 3005最大的前牙是被标记了’13’, 牙齿粗大但简单 , 有尖端 , 犬齿状的齿冠。齿冠珐琅质顶部有较细弱的褶皱 , 齿冠旁较平滑 , 犬齿CI 较大 , 但齿冠有着相似的形状 , 珐琅质受侵蚀 , 以至褶皱式样变得不明显 , Pl及其他颊齿也是双齿根。巴比亚鲸Pl-P4的齿冠中侧轴呈扁平压缩的, 中间有一个突出的齿尖。巴比亚鲸下颌前
臼齿前方, 像’13’ 的那颗 , 齿冠珐琅质顶部有较细弱的褶皱 , 珐琅质旁非常平滑 , 臼齿的下臼齿三尖较三臼齿根座(talonid)来得高 , 但相对齿冠长度并不高 , 巴比亚鲸臼齿齿冠较罗德候鲸的来得高。巴比亚鲸Babiacetus indicus 臼齿齿冠M3跟罗德候鲸Rodhocetus不同之处在于巴比亚鲸齿冠前沿高且珐琅质中脊成珠形 , 巴比亚鲸有大的下颌管, 下颌中央部分即齿系后部有很大的下颌孔。正模标本GSP-UM 3005的
头骨仅只有下颌 , 下颌牙齿及上颚的颊齿紧紧锁合以防化石标本受浸蚀破坏 , 头骨脑壳很多部分缺失 , 包括枕骨骨节也缺失 , 吻突也同时变形。
巴比亚鲸上颌前
臼齿齿冠不像下颌的臼齿齿冠般呈弓形 , p3及P'均是具有三颗牙根 , p3及P'有明显的前齿尖。臼齿后尖相对前尖的来得细小 , 臼齿中间的部分突起并跟后尖形成倾斜面 , P4较p3呈现较多突状物 , 且P4没有后尖的痕迹。上颌臼齿M'有突出的齿尖(上前尖) , M' 齿冠受严重的破坏 , 臼齿系列一直至M3都保留后尖 , 上颌臼齿是欠缺前尖头 , 齿根旁四周有非常脆弱的舌面隆突 , 上颚臼齿前内侧表面均有很大的磨损 , 没有磨损的珐琅质表面脆弱 , 上
下颚臼齿旁没有锯齿纹。巴比亚鲸Babiacetus indicus
头骨特征包括鼻孔开孔位于前臼齿之上 , 眶下孔于于前臼齿p3牙根前方之上。
原鲸类及
龙王鲸类的眶盾前沿较宽阔 , 鼓泡骨化较密 , 鼓泡于典型的
古鲸成员是呈S状弯曲且突出的。鼓泡是和头骨这些位置相连的 , 鼓泡前方跟鳞状骨有广阔的相连,后突跟耳外骨相连 ,此外鼓泡和基枕骨及外枕骨枕骨旁突(paroccipital process)相连 , 但暂时并不能肯定巴比亚鲸是否存有听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