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形瘤足蕨
蕨纲水龙骨目的植物
耳形瘤足蕨(学名:Plagiogyria stenoptera)是瘤足蕨属瘤足蕨属的一种植物,又称贵州瘤足蕨。镰羽瘤足蕨与耳形瘤足蕨的主要区别:叶柄黑三棱形,羽片12-19对,相距1.2-1.5厘米。瘤足蕨、耳形瘤足蕨、镰羽瘤足蕨和峨嵋瘤足蕨的叶片为羽裂,其基部羽片缩短或突缩短成耳形,基部羽片也向下反折或强向下反折;这些种的叶片的羽裂与基部羽片缩短或基部羽片向下反折是相关的;密叶瘤足蕨、灰背瘤足蕨、华中瘤足蕨和华东瘤足蕨的叶片为羽状,其基部羽片为不缩短也不向下反折,这些种类的叶片的羽状与基部羽片不缩短或基部羽片不向下反折是相关的;这些性状相关性在不同居群或同一居群同一种的个体中是稳定的,对种的分类和野外识别也有重要价值。
形态特征
叶柄长6-12厘米,草质,上面平坦或有阔沟槽,下面为锐龙骨形,即横切面为尖三角形。叶片为披针形,长22-32厘米,中部宽6-8厘米,向两端渐变狭,顶端为尾头,基部突然变狭,羽状深裂几达叶轴;羽片(或裂片)25-35对,几平展,彼此接近,缺刻尖而狭,中部的长3-4厘米或更长,基部宽约为1厘米,披针形,自基部向外逐渐变狭,顶部为渐尖,边缘下部为全缘,上半部有较细锯齿;羽片向基部逐渐缩短到长的1厘米,自此向下有2-10对羽片突然收缩成为长半圆形互生的小耳片,阔不及4毫米。叶脉几开展,纤细,二叉或单一,近叶边略向上弯弓,达于锯齿,两面可见。叶为草质,干后为绿色或黄绿色,叶轴下面为锐龙骨形,上面有一深阔沟。能育叶和营养叶同形,但柄较长,14-17厘米;羽片12-16对,强度收缩成线形。宽约2毫米,长约2.5厘米,彼此远分开,有短柄,顶端为尖头,下面满布孢子囊群,中脉隐约可见。不育叶叶柄长4-8厘米,能育叶的长11-22厘米,横切面四棱形,维管束V形;叶柄和叶轴光滑,气囊体生叶柄基部。不育叶片羽裂,下面无白粉,长20-60厘米,宽4-20厘米,顶部裂片羽裂,羽片25-35对,相距较近,下部羽片渐短成耳状,中部和上部羽片基部贴生,不对称;叶脉多数在基部以上分叉。能育叶片一回羽状,长35-55厘米,宽4-8厘米;叶轴下面扁平或有沟槽,有时具翅;羽片15-30对,无柄或具短柄;下部羽片几对耳状,或气囊体状。无隔丝。
分布范围
产于四川省峨眉山)、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台湾。也分布于越南、琉球岛,菲律宾。生于山地林下,沟边在分布区内为常见的一种蕨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