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锦溪,旧称陈墓,相传
赵昚帝宠妃陈妃水葬于此而得名。江苏
昆山市的锦溪古砖瓦博物馆深藏于该镇老街上塘街深处的丁家大院内,丁家大院乃是一处
清代建筑,原为十一进院落,一条幽深的陪弄长达120多米。被当地人俗称“丁家弄堂”。它的前四进现作为古砖瓦博物馆用房。
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锦溪,其制砖烧窑的历史滥觞于
春秋,鼎盛于明清。然而,锦溪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也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亦蜚声国内外。
博物馆前身“大东砖瓦厂古砖瓦陈列馆”创建于1980年10月,当时馆藏古砖珍品800件,曾被舆论媒体称之为“国内一绝”、“中国之最”,同时也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1996年春,为进一步挖掘我们中华民族的古砖瑰宝,弘扬我镇的“砖瓦文化”,由
昆山市文管委、
锦溪镇人民政府共同筹措,移址扩建,充实藏品创办了“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从而也开启了我镇“
民间博物馆之乡”之先河。
“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现已收藏各类古砖瓦珍品2300件。馆内珍藏最早的砖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馆内瑰宝“铜雀瓦”乃
建安十八年
曹操在
临漳县建
铜雀台之遗器;馆藏秦代
望夷宫装饰砖,则显示了秦代制砖的最高艺术;馆中
西汉墓室砖,
商朝板瓦,两晋纪年砖,唐宋凿榫井砖亦弥足珍贵。
然而,我国从最早的陶质建材“商代土陶水管”,至今的三四千年来,砖瓦作为最大宗、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它对我国的历史发展,社会的前进以及人类生活的改善,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各类新型建材的层出不穷,砖瓦作用已日渐被取代,特别是高层建筑上砖瓦已经退出了其历史舞台,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以大量祥实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展示,这对我们不断回顾古砖瓦的历史作用,缅怀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以及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无裨益。
当你走进展馆,在展厅内流连,这时你就仿佛置身于华夏五千年古文化的时空隧道。展品静静地与你对视,那些捡拾于荒郊野外的青灰土陶,那些捡拾于江南古民居之上的精美绝伦的门楼砖,宗教建筑上的
浮雕砖,那些曾用来构筑宦官望族坟墓的墓室砖、锲形砖、弧形砖,那些昔日金碧辉煌历代帝王宫殿上的古建筑残骸,连同铺垫于皇宫宝殿之内的金砖,每一件古砖瓦瑰宝,无不使你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
馆中一块“中华第一砖”,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它取之于
昆山市赵陵山
良渚遗址,为良渚人居住的“半穴式”房屋红烧土墙上的“砖块”。
馆内有一片瓦乃当年
曹操建在
漳河边邺城(今
临漳县)西北隅的金虎、冰井、铜雀
邺城三台遗址中的
铜雀台瓦当。然邺城三台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台基亦被漳水所冲毁,台上的这片瓦,却历经一千七百多年,至今仍妥善地保存于这江南水乡一隅。
锦溪古砖瓦博物馆二千三百件展品,三百余平方米展厅分砖馆、瓦馆二大部分,瓦馆中陈列的七百余件瓦当和滴水,仅龙的图案就达四百余件,单龙、双龙、草龙、龙、
五爪金龙无一雷同。砖馆内,建筑砖、城墙砖、铭文砖、祭祀砖门楼雕刻砖、唐宋凿榫井砖、应有尽有。
这里一块砖就是一个故事,一片瓦就是一段历史。一块从该镇海神庙上拆下的龙腰砖,讲述了明
嘉靖,
海瑞曾作为
巡抚来到这个小镇,平反了一桩冤案,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一叠在镇西湖泊中出土的
西周井瓦,亦考证了该镇制砖烧窑的历史。一组当地村民脱坯制瓦到烧窑成砖的相片,则使你了解了砖瓦制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