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4A级风景区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宁德市,坐落在太姥山鹫峰山的群山之中,由屏南县白水洋、福安市白云山、福鼎市太姥山三个园区组成,园区总面积2660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383平方千米。
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莱斯沃斯岛召开的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境内,北起福安市晓阳镇龙洋村,西界屏南县双溪镇鸳鸯湖,南达福鼎市青屿头,东至福鼎市大员当村。园区地理坐标:东经119°00′38″~120°26′13″,北纬26°50′33″~27°15′08″。公园分为白水洋、白云山、太姥山3个园区,园区总面积2660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38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濒临菲律宾板块,为西太平洋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
公园位于浙闽中生代火山断陷带中段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东北端,北东向福安市—南靖断裂带的北端。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尤其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公园内广泛分布的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侵入岩以及以脆性断裂为主的多种多样断裂构造,并发育了丰富的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
水文
白水洋园区内溪流密布,沟壑纵横,分布较为均匀。下村、潭头、岩后、后峭、宜洋、郑山、西岩、考溪、前洋等地各有一条小溪汇入鸳鸯溪。鸳鸯溪全长18千米,流程长,落差高达300多米。
白云山园区内水系发达,蟾溪、竹洲、墙坪等地各有一条小溪汇入穆阳溪。穆阳溪总长116千米,流域面积1 389平方千米。穆阳溪发源于政和镇前,流经周宁荷洋及福安市境内社口、穆阳、康、溪潭镇、至赛岐镇廉首村前汇入富春溪,汇合后称赛江交溪源于鹫峰山、洞宫山脉和太姥山,流域总面积5 638平方千米,主干支流总长433千米,是福建省第三大河流。园区内现有黄兰湖、九龙湖、金蟾湖等水库。
太姥山园区内水系为短小水系,直流入海。较大的水系为流经公园西南部的杨家溪(又称九鲤溪、赤溪),发源于邻县(柘荣县),由西向东流入区内,后转向南,经霞浦牙城入海。福鼎市市内流域面积250平方千米,主溪流长23.3千米。
气候特点
公园地处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盆谷地气候等多种气候特点,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沿海和内陆温差悬殊,气候类型呈多样型,灾害性天气频繁。
年平均雨量自沿海至山区逐渐增大,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年均相对湿度在78%~83%,山区大于沿海。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大风、台风、暴雨、干旱、低温阴雨等。
资源情况
植物资源
公园的白云山、白水洋、太姥山三个园区森林覆盖率为72%~90%。全区森林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属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公园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灌丛、竹林、草坡等。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白水洋园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典型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等10个植被亚类型,其中包括了43个群系,212个群丛。截止2008年园区内已定名的维管植物种类有162科、508属、855种,珍稀濒危植物11科18属2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冰川期遗留珍惜植物—水松林。园区是中国南部第三纪、第四纪孑遗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白云山园区内可以划分常绿针叶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草坡等6个典型植被类型。截止2008年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015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科41属65种,裸子植物9科16属23种,被子植物门136科531属927种。其中,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珍稀濒危12科21属24种。首洋、马洋、岭下等村周边分布有国家保护植物,如南方红豆杉、日本柳杉等。白云山的莲峰寺前的长白山天池中生长有“午时莲”等珍稀植物。
太姥山园区内可以划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等4个植被类型。截止2008年区内有维管植物491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29种,被子植物65科194属46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5种:二级保护树种水松、银杏、福建柏。三级保护树种有闽粤苏铁、凹叶厚朴。竹类繁多,主要是麻竹,还有苦竹黄竹绿竹芦竹以及太姥山区稀有的方竹紫竹、倒枝竹。园区内遍布杜鹃,种类繁多。园区西部杨家溪下游渡头村边生长有枫香林,共250多亩,计1.1万株,为江南最大的纯枫香林。渡头村后17丛古榕树,是全球纬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树林,其中大者树龄近九百年,小者也有140多年。其中一株榕树王占地达3.06亩。
动物资源
按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区内动物多数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属的种类,少数属于华南区的种类,还有一些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截止2008年全区野生动物有2000多种。脊椎动物有700多种,其中哺乳纲70多种,鸟类324种,爬行纲100多种,两栖纲30多种,鱼类600多种。无脊椎动物有1300多种。
公园内拥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有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云豹蟒蛇赤魟中华鲟;国际二类濒危动物鬟羚;被列为二类保护动物的猕猴、大灵猫(九节狸)、山羊、穿山甲、鸳鸯、红隼、鸢、小鲵属虎纹蛙、岩燕鹿、白鹇、翠鸟、红嘴相思鸟白冠长尾雉毛冠鹿等。除此之外,园区还有以下动物资源:
树雀、白颈鸦喜鹊环颈雉灰胸竹鸡、山斑鸡、松鸦、红头鸦、红头长尾、红嘴兰鹃、画眉、麻雀、罗纹鸭、绿头鸭、冠尾狗、白额燕尾普通海鸥等;
毫猪、野猪、野猴子、华南兔、狗灌等;
鱼类
地质遗迹
晶洞碱长花岗石
晶洞碱长花岗岩,这是在特殊地质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质体。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是由晶洞碱长花岗岩经风化、流水侵蚀、崩塌形成的山岳地貌。
晶洞碱长花岗岩嶂线谷
蟾溪龙爪洞为晶洞碱长花岗岩嶂线谷,沿晶洞花岗岩NE70°节理风化及垂直流水侵蚀而形成。洞内局部富含碳酸钙裂隙水渗滴或沿崖壁流淌,在洞壁上形成浅黄色鳞片状钙华沉积和桃状钟乳石。该类型遗迹对岩石学、外动力地质学、岩溶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白云山破火山
白云山破火山位于著名的浙、闽、粤火山岩带之闽东火山活动亚带的白云山白云山破火山构造主火口清楚,卫星式火口呈环状围绕主火口分布。火山岩相发育齐全,环状放射状水系发育,火山机构完整,形成众多与火山作用有关的自然风景。白云山破火山构造代表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衰亡阶段的火山喷发过程,其类型、规模、内容等方面均具有典型代表性。它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的代表,对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火山构造学,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地质历史及构造演化有科研和科普价值。
平底基岩河床
首洋溪平底基岩河床长逾2千米,河床宽5米~10米,局部略宽。构成首洋溪河床的是晶洞碱长花岗石体,岩石完整性好、结构均一,由于水平节理密集,在流水的侵蚀下,沿近水平节理缓慢剥落。长期以来首洋溪一带处于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时期,流水长期的底蚀和侧蚀,将河谷侵蚀拓展成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
地貌景观
()
主要景区
白水洋园区
白水洋园区位于宁德市西部屏南县境内,分为白水洋、宜 洋、水竹洋、双溪及棋盘顶五个景区。
区内有地貌类型、火山岩峡谷地貌景观和平底基岩河床地貌景观。园区内有全国唯一的鸳鸯、猕猴野生动物保护区。三大浅水广场中,最大的达4万平方米,最宽处182米,河床布水均匀,水深没。阳光下,一片白炽,故称之为白水洋。于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
白云山园区
白云山园区位于宁德市 中部福安市境内,分为白云山、九龙洞、龙亭峡谷、黄兰峡谷、金钟山五个景区。
拥有河流侵蚀形成的大型河谷壶穴群和深切峡谷曲流地貌等多种类型的地质景观,极具科考、科普和观赏价值。园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完好,有恐龙时代的植物“活化石”刺群,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云豹中华鲟等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多处的名观古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白云山风景名胜资源特色归纳为“六大典型景观”和“十大胜景”。白云山园区拥有多种类型的地质景观,主要有河流侵蚀地貌及水体景观(壶穴、流水冲蚀凹槽)、地质灾害遗迹景观(主要是崩塌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包括晶洞花岗石地貌、火山岩地貌和峡谷地貌等),它们总体保持良好的自然状态,基本未受人为改变。从地质构造——环境变迁——地质地貌等遗迹的形成过程发育系统且表观保存完整,是相关科学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进行地球科学科普教育的题材。
白云山园区蟾溪景区出露由燕山晚期“A”型晶洞碱长花岗岩发育的墙状峰、石堡、石墙、石柱、峰丛和石蛋等山岳地貌,壶穴等河床侵蚀地貌,构成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晶洞花岗岩地貌景观。蟾溪的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和河床侵蚀地貌,成景岩性独特,地貌类型丰富,充分展示了东南沿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流水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是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宝贵的地质遗迹。
太姥山园区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福鼎市太姥山镇,分太姥山、九鲤溪、晴川湾、和福瑶列岛四个景区。
太姥山园区总面积1334.88平方千米,融山、海、川、瀑、洞的自然景色和寺、寨、镇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素有“海上仙都”的美誉。被古人誉之为“山海大观”。加上历代建造的古寺佛塔,别具风情的寨风光。其中主景区太姥山是国内晶洞带上唯一的峰林地貌景观。同时这里还兼有海岸岛礁、海岛湖泊、曲流瀑布等地质遗迹,集山、海、川、岛于一体,融自然人文为一炉。于2004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
太姥山岳游览区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面积24.8平方千米,包括国兴寺、葫芦洞、一片瓦、香山寺、“九鲤朝天”、白云寺、天门寺七个景区,共有三百六十景。古人有诗赞之:“太姥无俗石,个个皆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
太姥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以发育密集分布的峰丛和石蛋为特征,构成独具特色的花岗石山岳地貌景观。经研究,燕山晚期“A”型晶洞碱长花岗岩体中心相岩石是形成太姥山地貌的造景岩石,NEE、NNW向断裂、裂隙及节理是控制峰丛等大型山体产出形态和规模的主要构造系统,风化剥蚀、大气降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形成峰丛、石蛋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早期阶段。
开发建设
1984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
1991年3月鸳鸯溪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鸳鸯溪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5年6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世界地质公园
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被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科协列入宁德市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9月屏南白水洋、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安白云山三个景区将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认为,三个景区地质构造奇特,具备典型性、科考性、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地貌特征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地质地貌研究和科考价值,也是地质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完全有条件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2009年2月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福建宁德市进行现场考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各项工作正加紧推进,各项基础建设有序展开。宁德市旅游局局长黄国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知:为迎接“申世”而配套拟定的25个重要旅游项目,正紧锣密鼓实施或进行前期工作中。
2010年10月3日23时,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科普价值
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对全市中小学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并开展“爱我家乡,爱我太姥山”主题活动。多次开展有关地质演变等科普学习活动,并邀请国土资源部姜建军司长做专题讲座。
公园在中生代连续发育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有完整的岩浆侵入及构造活动记录,展现了中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尤其是白垩纪期间的拉张、裂陷,双峰式火山喷发及晶洞花岗石的侵入,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差异抬升,山岳及峡谷地貌的形成,代表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一段特殊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因此,公园的地质遗迹对研究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间的关系及全球构造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东南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由干旱—半干旱炎热气候转变为亚热带湿润多雨气候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充分展示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环境和人文起着长期而根本的影响的鲜活例证。
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彩,且类型齐全,包括地质地貌遗迹、地层遗迹、岩石遗迹、地质构造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是一个天然的地学博物馆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世界地质公园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现有省道1条、县道4条,全区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自然村均通公路,各景区交通网络通畅,通行方便。地质公园对外交通较为便捷,以屏南城关为中心,至福州市170千米、至宁德市100千米、至赛岐港135千米、至古田火车站95千米。
门票信息
白水洋景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门票价格为100元/人次,淡季门票价格为50元/人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特点
资源情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地质遗迹
地貌景观
主要景区
白水洋园区
白云山园区
太姥山园区
开发建设
科普价值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门票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