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拉龙(Oxalaia),又名歌伦波奥沙拉龙,是
白垩纪时期
南美洲的
兽脚亚目棘龙科恐龙。奥沙拉龙是巴西发现的最大型
兽脚类恐龙,被认为是非洲棘龙科恐龙的近亲,与巴西当地棘龙科关系较远。奥沙拉龙的正模标本(编号MN 6117-V)是一个愈合的前上颌骨,来自一个非常大型的个体;另一个不完整的左上颌骨(编号MN 6119-V)也已被发现。这些化石是2004年在巴西东北部
马拉尼昂州Cajual岛发现的,
地质年代约为9800万年,相当于森诺曼阶早期。奥沙拉龙的属名来源于
西非约鲁巴人的神祇“Oxalá”,而种名则来源于巴西地名“Quilombo”。在巴西东北部,有许多约鲁巴人的后代。2018年9月初,
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规模火灾,导致近九成的藏品被焚毁,其中包括奥沙拉龙的正模标本。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研究人员对奥沙拉龙的研究。2011年,亚历山大·克尔纳等人将奥沙拉龙属的化石进行叙述和命名,模式种为歌伦波奥沙拉龙。
奥沙拉龙是种巨大的
兽脚亚目恐龙,生活在9800 至9300万年前
白垩纪中期到晚期森诺曼阶的巴西,属于兽脚亚目
坚尾龙类中的
棘龙科棘龙亚科。体长达到了12-14米,身高4米以上,最重达11.5吨,是巴西发现的最大兽脚亚目恐龙。奥沙拉龙属于
棘龙属亚科,和棘龙、
激龙、
暹罗龙属、
中国上龙是血缘很近的亲戚。研究证实,它被认为关系更接近于非洲的棘龙科,而与巴西当地的棘龙科关系较远一点。特点它也是唯一有一个功能齿随着两个补换齿的食肉恐龙。拥有它也是目前发现棘龙最近的近亲,而棘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食肉恐龙。
区别于
脊饰龙(Cristatusaurus)和
似鳄龙属(Suchomimus),奥沙拉龙缺乏锯齿状的牙齿。奥沙拉龙和棘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拥有更扩大的前颌骨前部和前颌骨顶部缺乏矢状。另外,奥沙拉龙与
棘龙属(Spinosaurus )比较,新物种的上颌骨末端扩张为圆形状。除此之外,奥沙拉龙有一个功能齿随着两个补换齿,这之前在
兽脚类恐龙没有发现的特征。新物种显示它与
北非发现的
棘龙科特别是棘龙关系更为接近,从而进一步增加这类食肉恐龙在这地区的多样性分布。是
荆棘龙目前发现最近的亲戚。当地除了发现这两个标本,之前几年还发现许多棘龙科的牙齿与破碎骨头,这些碎骨头和牙齿可能有些属于奥沙拉龙,但由于奥沙拉龙现有两个标本都很碎,所以无法通过对比确认。和棘龙一样,奥沙拉龙也被认为是南美洲巴西地区的顶级掠食者。以中到大型
蜥脚类恐龙为食,偶尔也吃鱼类和腐肉。在森诺曼阶时期巴西当地的很多蜥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上,都有着深深和可怕的咬痕,经判断牙齿的牙印推断属于
棘龙科,并经过研究认为就是奥沙拉龙留下的,因为它们是森诺曼阶-土仑阶巴西唯一的食肉龙。
正模标本是一个前上颌骨,长度为20.1厘米,宽度为11.5厘米。研究人员估计,口鼻部的生前宽度约为13厘米,高度约为10.3厘米。每边前上颌骨已发现七颗牙齿。第一颗牙齿相当小,第二、第三颗牙齿最大型。由于所有牙齿的齿冠断裂,无法得知牙齿的详细外形。口鼻部的第三、第四颗牙齿段落较宽,后方的第六、第七颗牙齿段落较窄。这种口鼻部形状、牙齿大小的排列方式,段落可以紧咬住猎物让猎物难以挣脱。正模标本的
颅骨全长约为1.4米,全长为12米,体重7吨。
研究人员估计,奥沙拉龙的完整头颅骨长度约为1.5米,而完整身长约为12到14米,体重约7到11.5公吨。奥沙拉龙是目前巴西的最大型
兽脚类恐龙,也是第八个被命名的巴西兽脚类恐龙。奥沙拉龙也是 最大的
兽脚亚目恐龙之一。虽然奥沙拉龙没有发现前肢化石,但根据其近亲
棘龙属推算,奥沙拉龙也拥有着极其可怕发达的大型前肢,长有巨大的三根指爪,长度估测为52厘米。是
捕食的强力武器。奥沙拉龙根据近亲推算,撞击咬合力有3600KG。奥沙拉龙的吻部很窄(相对),而头后部分较宽,双眼部位微微朝前,推断具备着双眼视觉。
奥沙拉龙的化石最初是在1999年发现于巴西东北部的
阿尔坎塔拉组岩石中,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碎片化、孤立的化石标本而闻名。化石于2011年由巴西古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凯尔纳和同事描述,并将这些标本归入一个新属,包含一种物种,即奥沙拉龙奎隆本西斯。奥沙拉龙的化石显示出它可能是一种
棘龙科恐龙,生活在
热带森林中,主要以水生动物为食。它的发现表明
白垩纪晚期巴西与
北非有着相似的生物群,这是由于它们作为冈瓦纳
超大陆的一部分而连接在一起。奥沙拉龙可能是巴西最大的
兽脚类恐龙,体长约12到14米,体重5到7吨。
奥沙拉龙的
栖息地是热带、茂密的森林,周围是干旱的景观。由于
南美洲和非洲作为冈瓦纳超大陆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这个环境中有许多与中白垩纪北非相同的生物。作为一种棘龙科恐龙,奥沙拉龙
颅骨和牙齿的特征表明它部分是食鱼的,类似于现代鳄鱼。化石证据表明
棘龙科也
捕食其他动物,如小型恐龙和
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