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出生于湖北西。1981年高中毕业,入读中等师范,学习外语。1983年,参加工作,任教
高中外语,历五年。1988年调县城实验小学,任教美术。
1995年报考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因本年仅中国画专业招生,遂转考中国画,录取后专攻人物专业,研究取向坚持以晋唐人物画为正源,追索元明清人物画造型之脉路,主张取形造物以西入中,以中为体,融法西画。尝试生纸上重彩积染法,终于独得一路。1997年竟入文化部迎接
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艺术大展·主题性创作项目,作品《1840赴国难者祭》终获银奖,7月1日展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多次在香港、澳门,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由国家博物馆收藏。1998年7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留
湖北美术学院任教,
主教素描、工笔人物、综合材料、创作、设计基础等课程。
2001年9月考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
刘巨德教授,从事绘画创作实践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继续重彩画创作,兼作
水墨画,尝试以西方现代主义形式语言结构笔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人文情怀构成水墨意象与精神指向。2004年6月毕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西方
结构主义与形态学的方法论,审视
中国画自
魏晋以来所发生的绘画形态嬗变,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结构系统,来解释中国画结构系统的自我构成机制、历史流变的调节机制、语言形式的生成机制、艺术精神的深层结构主导机制。论文历时两年的写作,将1995年以来至博士学习阶段对中国画的研究思考,著述成文。论文获得
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1997年7月作品《1840赴国难者祭》获文化部迎接
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主题性创作展银奖。
1999年10月《我走过这段台阶》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主题性创作展,获铜奖。展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
2001年8月,作品《野地里的孩子》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
中国画新秀作品展,获中国画
黄宾虹奖,并被黄宾虹艺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