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因,名建,字树因,广东顺德人,生于清光绪一八九八年 是国内有名的佛学理论家 树因早岁自修
梵语,曾试译古印度足目所著的《正理经》二卷。二十三岁,从刚和泰学梵文,凡五年,梵文造诣甚深。在北京之后两年,曾译出《庄严论·安慧释》,《二十唯识颂·安慧释》等数种,惟均未印刷发行,故无著作传世。
黄树因,自幼随家侨寓
南京市。一九一五年毕业于南洋中学,由于姚柏年的引荐,到南京延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听
宜黄县大师
欧阳渐讲《
释摩诃衍论》,由此决定了他学佛的志向,随宜黄大师学佛。
第二年,母亲见他专意学佛,恐怕他有厌世的心意,把他监禁在家中,不准他外出。他耐心说服母亲,终于得到认可。树因自幼体弱,有头痛宿疾,时发时愈。他为锻炼身体,白天受课,晚间步行十余里,去随一位拳击师父学击技。那位师父是开茶肆的,每次练习,都要把桌椅堆叠起来,才能空出地方。树因不以为苦,前后学了四年,身体卒由弱转强。在那一段时间中,从
宜黄县大师学《大宗地玄文本论》及法相唯识,都颇有心得,他日读《
瑜伽师地论》数行,必期于纯熟。
他从宜黄大师学习数年,学业日进,嗣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或未全部翻译过来,或虽翻译而仍不完备,以至于虽完备而错讹甚多,必须引证
梵语原本才能校勘谬误,而欲印证原本,必须从学习梵文著手。因此,下决心学习梵文,但当时学习环境不佳,没有通达梵文的师友,只是根据西人所著的梵文书籍自行摸索学习。虽然如此,他对梵文也颇有心得,曾翻译古印度足目所著的《正理经》二卷。
一九二〇年,他由
梅光羲介绍,到山东济南,从德国人雷兴学习梵文和
巴利语。时,梅光羲任山东高等检察厅厅长,予树因生活上不少照应。一年后,又由
济南市北上,到北京大学从俄国人刚和泰学
梵语,从
雍和宫喇嘛学藏文。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梵文翻译职,如此学习了五年之久,在梵文上有深厚的造诣。
他在北大期间,四川南充人王恩洋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从
梁漱溟学印度哲学,并任哲学系印度哲学图书室管理员。二人年岁相当,志趣相投,因而结为好友。一九二二年,
欧阳渐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创办支那内学院,恩洋由树因介绍,入该院从欧阳大师学佛学。恩洋天资聪颖,治学认真,到内学院后,成为欧阳大师的学生兼助手。他随大师学唯识法相学,视为终身研究的目标。在法相唯识学上的造诣,在那个时代说,是
欧阳姓大师以下第一人。
树因在京数年,广搜
梵语、藏文本法相典籍,或抄或购,共得十六种。在互相印证研究之下,感到藏译的佛经较汉译者多而精,因而有志于藏文佛典的汉译。他计划先返回支那内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进一步西游
印度,搜求佛典,以竟玄奘之遗志。可惜这些计划都未实现,竟与一九二五年五月病逝
北京市,年仅二十八岁。
唯识学展于安慧,空有二学纽于安慧,此土不正学影响极大而久,亦无不涉于安慧。
陈那菩萨、无性菩萨者,唯识中最胜大匠也。诸德论著,玄奘、
义净不及备译乎前;后人精唯识,能
梵语,苦不得兼具。宝不易遇,遇不知贵,贵不能显,遂使学者千数百年枯稿沉沉,润泽发明,一无足凭。黄树因者,得梵夹《三十唯识颂》安慧释,《庄严论》安慧释,《论轨》德慧注,
陈那《集量论本》、及释、及疏,陈那著作《摄论三种译》、《庄严经论》无性释。幸甚哉!天日睹矣!树因能忍第一,镇日研一字,穷年竟一事,循习
委蛇无厌苦,以故善唯识,能梵文,辟幽径,抉伏藏无难也。
树因不婚,不肉食,居古寺,饭粗且不克时应,忍之数年,以厥事,难哉!予友桂伯华不婚,不肉食,学
日本金胎两界,忍苦十余年,垂没而恨,恨不致力
西藏自治区也。若使尚在,恸也何如!先师付嘱十余年来,得超敏慎密之
吕澄可以整理,得笃实宽裕之黄树因可以推广,吾其庶几乎?噫!树因死矣。
树因兄弟四人,兄忏华,弟典华、兴华。忏华也是欧阳大师的弟子,从大师学法相唯识,一九二六年后,追随
释太虚,是国内有名的佛学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