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医院
综合性医院
冀南医院的前身、是威县抗日政府所属的宏济医院。它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和成长、壮大,具有光荣革命史和战时特点的医院。
历史沿革
1938年,八路军东进纵队到达了威县七级一带,帮助地方党建立了各种抗日组织。在此基础上,于五月五日,威县抗日政府在七级镇正式成立。随着形势的发展,县抗日政府决定办一所为抗日服务的县级医院。经过一个阶段的积极筹备,在县长范若轩的支持下,由其族兄范立轩和民主人士董良卿主办,吸收了当地一部分名医组成了县医院,并命名为威县宏济医院。县抗日政府任命范立轩为该院院长。宏济医院从建院开始,在冀南区党委提出的“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总方针下,就以“服务于战争需要、服务于群众需要”的原则,作为自己的建院路线。
1940年2月,我冀南八路军奉命讨伐搞摩擦的顽军石友三部。战役之后,伤员激增,当时冀南军区卫生部所属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卫生所无法承担巨大的伤员医疗任务。在此情况下,冀南区党委决定:将威县抗日政府所属的宏济医院由冀南行署予以接管。划归军区卫生部领导,以分担治疗伤员的艰巨任务。从此,宏济医院脱离f威县而属于冀南军区。
在宏济医院划归冀南军区之后,鉴于当时医疗任务大、医务人员少的形势,军区决定扩大宏济医院的建制,于是以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同志的名义,从当时的行署所在地区四专署所辖的威县、南宫市广宗县等十余县中,选聘了一批在乡名医到宏济医院工作。同时,又把分散在各抗日战线精通医务工作的同志进行归队,从而使宏济医院在组织规模上和医疗力量上空前壮大了起来。
当时冀南行署临时驻地在威县北部的苏庄,宏济医院的临时院址则在邻近苏庄的广宗边缘件只镇,在那里接收第一批伤员对象是配合冀南部队讨石的冀中部队21团和22团的伤员战士。在件只住了一个时期,由于目标太大,又转移到威县的草楼村和邻界的广宗县杜扬庄沙丘林带中的村庄。在冀中伤员离院后,又换接了冀南部队的青纵三团和七七一团的伤员。
1940年,医院在完成了伤员救治任务之后,区党委根据当时军事形势的变化,又决定交宏济医院行政上归冀南行署领导,业务上接受军区卫生部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冀南区党委、冀南行署以及行署级的工、农、青、妇、文各救亡团休,以及党校干部和驻在当地的县区村干部的医疗作务,这些任务一律免费(包括住院)。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控制,采取了“囚笼”政策,到处修公路、挖界沟、安据点、实行军事分割封锁.并频繁地疯狂扫荡,根据地的环境逐渐残酷起来。据此,医院在区党委和行署领导下,针锋相对,采取了化整为零,分组隐蔽括动,根据敌情适时转移,有时随行署活动。这一期间,大部活动在四专署的威县广宗县清江、企之、曲周县邱县,六专署的清河、武城县等县。到1944年下半年,医院伴随着军事的胜利,渡过了难关,院址逐渐地稳定下来。
1945年6月,威县、南宫市、清河、邱县已相继解放,冀南医院遂之迁人威县城内北街路东(现在百货门市部)。由于敌机连续在县城上空盘旋,为了伤员的安全,医院遂又迁移到威县城北12华里处的北台吉村。日本投降后冀南宏济医遂改名为冀南人民医院。1947年冀南人民医院由北台吉又迁移到邻近的赵庄教堂。此时,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向南推进,威县地处前线后方,冀南首脑机关均在威县,冀南总兵站也在城内,因此,前线的伤病员源源运来威县。当时冀南军区的两个卫生所伤员爆满,而冀南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势,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和加强技术力量。据此,行署果取了三项措施:第一、调整组织加强领导:任命原副院长郝保康任院长(冀县人)、段仲鲁任副院长(威县王村人),副院长后又配备了马光轩,吴肇春任医务主任,院内设内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妇产科,总务等科,每科5-8人。吴肇春兼内科主任,刘星格任外科主任、杜奎元任妇科学主任,任荣殿任五官科主任,李主治医任中医科主任,李某任总务科主任。第二、从济南市调来一批医务骨干,又从教堂医院聘请了一批医务力量,全院已达70余人。其中医护人员即达50余人。总之,当时的冀南医院已是人才济济,在冀南区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第三,在改变医院条件上、病床增加到一百多张,联合国救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还赠送给医院一部X光机和显微镜以及消毒用具,这部X光机在当时全冀南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为了培养大批医药卫生力量以适应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形势的需要,在医院附属下建立了一个护士训练班,军区卫生部也相应的建立了医士和药理学两个班,医院遂成了这三个专业班边学习边实践的阵地。
在药品来源上,从1938年宏济医院建院起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药品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占区大城市采购的。但从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1946年的两年中,由于联合国救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的药品支援,药品供应的紧张情况得以暂时缓和。其他时间,由于需要量大,加上来之不易,药品一直处于极端困难状态。有时连消毒的药水也不能保证供应,不得不用盐水来代替。据当时在该院工作的刘风田同志回忆:“药品经常短缺,如医治肠胃炎的磺安片,这本来是很普通的药品,可在当时经常奇缺,必须控制使用,有时需要经过几道批准手续才能开处方。”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必须严格执行节约用药和以土代洋的原则,强调使用民间土方和秘方。
在人员的经济待遇上:在经历1l年的革命战争中,冀南医院的全体人员和冀南区的各条战线一样,实行战时供给制。即:每人每月津贴(工资)小米6市斤,按行署每月公布的市价折合成冀钞(即冀南银行发行的币钞)发给本人。再就是每人每年单衣两套,二年棉衣一套。
在津贴待遇上,一般一律执上述规定,但对高级知识分子吴大夫则例外,他的每月津贴则是小米一千斤,这在当时来说是唯一的‘高薪’了。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吴大夫经历和贡献。他的名字叫吴三元,号肇春,故城县人。幼年学医于教会医院,1905年先入通县协合大学医预科学习,第二年考入协合医学校,是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因成绩优异,获克充医学博士,人们习惯称他为吴博士。他有着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内科外科眼科都擅长。他医道高明,医德高尚,有许多疑难病症,一经吴大夫诊治就药到病除。因此群众称他为“神医”。他的医学理论造诣很深,从1947年他到冀南医院后,不仅带动了全院各科水平的空前提高,而且改变了对伤病员的生活管理和生活习惯,是技术权威,因此,他无论在院内或院外广大干部群众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就是这样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党给一些优厚待遇,是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体现。在群众中没有异议。
总之,战时供给制,体现了官兵一致的原则,当时待遇虽然徽薄,但大家在“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切为了解放事业”的大目标下,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完成了各个时期党交给的各种医疗任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树了丰功伟绩,在冀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1948年底淮海战役后,前线上的伤员源源送回后方,进一步加重了冀南医院的医疗任务,当时赵庄医院的设备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于是,不得不于1949年下半年迁往一专署所辖的临清市,选定了能容纳八百床位的原教堂所属的济美医院作为院址(现在的聊城地区二院),1949年10月,原冀南、冀中、冀东三地区合并为河北省、冀南首脑机关迁往保定.临清市划归山东省。至此,冀南医院亦随之隶属于山东省,而开始了新的征途。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