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蚕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
草石蚕,又名甘露子、地蚕、土蛹、螺丝菜、罗马花椰菜、地牛、土虫草、地瓜儿等,属于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是药食两用的新型保健蔬菜。
草石蚕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状茎基部有匍匐枝,枝端有螺旋状的块茎,茎高30~120厘米,茎四棱方形,有倒生的长刺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有长柔毛。花2~6轮,每轮有花3~6朵,淡紫色或微带白色,集成简短的穗形总状花序,顶生于枝梢;花萼狭钟状;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花期5~6月,果熟期6~7月。
草石蚕原产中国北部,古代典籍《农政全书》中就有其栽培方面的记载,现全国各地广泛栽培,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北京、天津市甘肃省、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均有分布,欧洲、日本、北美等地也有栽培。
草石蚕可供食用,还可入药,其性味甘平,入肺经脾,有润肺益肾、滋阴补血等功效,可治疗气喘、肺虚咳嗽、肾虚腰痛等病症,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饮膳正要》称其“利五脏,下气清神”;《本草纲目》有“既可为菜为药,又可充果”的记载;广西《陆川本草》载有:“滋养强壮,清补肺金……治身体羸瘦,虚劳咳嗽,小儿疳积。” 《贵州草药》称它“清肺解表,全草治风热感冒”。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物种简介
【名称】:草石蚕
【别称】: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地古瘤地灵、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千斤拔(《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分布】:原产于东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由中国大陆引进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分类】:唇形科
【型态】:株高15~25公分,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用途】: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经推广之後,已成为新兴蔬菜。
【花期】:12~1月盛产。
【管理】: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度。
【施肥】: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繁殖】:可用插法或块茎繁殖。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生于水边或湿地。
食用价值
草石蚕以地下块茎为食用器官,每100g块茎中含蛋白质5.5g、糖类20.3g、脂肪0.3g,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胆碱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草石蚕口味甘甜鲜美,形态美观,质地脆嫩,是制作酸菜的好原料。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简介
分布范围
食用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