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桥白族乡位于中国
桑植县东北部,是桑植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乡政府驻地距离桑植县城28公里,交通便利且信息畅通。芙蓉桥白族乡地处
官地坪镇、淋溪河、马 合口、麦地坪等四个乡镇通往桑植县城及
张家界市咽喉要道。全乡总面积约205.5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14278亩,包括水田7404亩和早地6874亩。芙蓉桥
白族乡辖17个村和154个村民小组,2017年常住人口为12832人,其中白族占85%。
该乡
新中国成立前属四望乡。新中国成立后称芙蓉桥乡,后并为 梅家桥乡.1958年成立芙蓉桥人民公社,1984年初撤公社设乡。 1984年设立芙蓉桥白族乡,1985 年1月将上坪、下坪、唐家山村划出成立金藏乡,1995年5月划归
马合口白族乡白族乡,1998年10月从马合口白族乡析出并将原金藏乡划归今芙蓉桥白族乡管辖, 2001年复析出原金藏乡辖境置天星山林场,为乡级单位。
芙蓉桥白族乡地貌属
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境内多高大石柱林,沟壑纵横,山峦环峙。
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无霜期 25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 1500毫米左右,年相对湿度80%。
芙蓉桥辖13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795人(2020年)。有白、土家、汉等民族,其中
白族占总人口的95.3%。
芙蓉桥白族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近几年来,全乡完成通村
水泥路硬化51公里,建成沼气池350口,改厨改水改厕2100户,美化庭院310户,完成了9个村的农电改造,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11个村有自己独立的村级活动中心,建立农家书屋9个,远程教育站点7个;有小学和幼儿园6所,骨干初中1所;有文化站1个,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白族
文化广场即将交付使用;卫生医疗机构齐全,有1所卫生院,13个村级卫生室。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比率达到96%;新农保群众知晓率100%。
由全国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分会、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和
张家界市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年
大鲵属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张家界市举行,张家界市被授予“中国大之乡”称号,一时间各地研究大鲵的专家、企业、机构、媒体齐聚张家界,共同研讨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方向。期间几十位专家举行了二十余场专题讲座,展开数次相关内容的座谈会。专家们对张家界今后在大鲵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信心满满。
芙蓉桥白族原称“民家人”,源于
大理白族自治州,落籍
桑植县近800年来,语言、习俗、服饰等已逐渐与
汉族、
土家族融合。但有些方面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明显特征,形成了具有
张家界市特色的
白族文化。
白族三道茶 芙蓉桥白族的“三道茶”与大理的大同小异。第一道也是苦茶。第二道也是甜茶。第三道是
蛋茶,也叫“团圆茶”。桑植和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都体现了白族人家的热情、好客、文明、精细,也都寓有“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不过,桑植白族的“三道茶”还包含了“主客团圆、事事圆满”的祈愿。
白族游神 原为白族本主信仰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民俗活动。游神是祭祀先祖,感谢神祖的庇佑,恭请先祖回人间看看子民生活状况。游神队伍由三元老师、会首、旗牌、万民伞、乐队、抬神像者等三十多人组成。从本主庙出发,绕行集镇或村庄一周,再回到本主庙。一路上,鸣锣开道,锣角嘶鸣,威严壮观,热闹非凡。沿途居民,或放鞭炮迎送,或焚香膜拜。
白族仗鼓舞 相传
南宋末
天宝,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
兀良合台“寸白军”(又称\u003ccuàn bó\u003e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即从
大理白族自治州流落至桑植定居。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
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盗匪突然围寨打劫,白族人即用
粑粑杵奋起反击,将盗匪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
唢呐、大号和锣、、罄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白族仗鼓舞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巳节文化艺术节 源于
大理白族自治州,每年的三月初三,七乡八寨的白族儿女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芙蓉桥集镇,展示歌舞、推介商品、结亲交友。传说白国国王张乐进求的三公主金姑,三月初一这天参加本族青年对歌会,对歌会上,金姑与出身贫寒的优秀青年
细奴罗情定终身,国王得知后一气之下把她赶出了家门。当晚洱河灵帝向国王托梦说细奴罗是一个很有出息的青年,应该成全他们。第二天晚上
城隍老爷又托相同的梦给国王。天亮国王醒来后,向臣民讲述了自己的梦境并郑重宣布承认金姑的婚事。人们听了很高兴,都去迎接金姑。三月初三这天是金姑和细奴罗的喜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