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介藩(1901年7月21日—1983年4月16日)原名徐齐邦,俄文名什班诺夫·鲍里斯·巴甫洛维奇。安徽省
固镇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少将,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副院长。
徐介藩早年就读中学期间受
新文化运动影响,接触
马克思主义思想,参与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
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空军学习期间因其他原因重新加入共产党。1926年到1948年赴
苏联学习、工作、成家并加入苏联国籍。1948年3月回国。1949年10月办理退出苏联国籍。1952年前主要在外交系统工作并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1月,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随后又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1961年8月,晋升为
少将。1965年,正式离职休养。1981年,徐介藩享受
正军级待遇。1982年,中央军委又批准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徐介藩,其父徐恩初是
清代的
贡生,徐介藩从小就在
私塾里苦读四书五经。1917年,转入
固镇县高等小学学习。1919年5月,
巴黎和会引发了北京的
五四运动,消息传来,徐介藩在当地高小组织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他们在县城街道上张贴了反映民族主义情绪的
标语,并在学校内举行了演讲,以表达对
帝国主义列强和
北洋政府的批评,并支持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
1920年7月,徐介藩考入了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即现在的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期间他受到了
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并对陈独秀主编的《
新青年》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徐介藩阅读了包括李大钊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陈独秀的《谈政治》在内的多篇文章,这些作品帮助他开始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省立一中,徐介藩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并组织了安徽学生会,参与创办了《安徽学生会周刊》。通过这些活动和刊物,他致力于推广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1921年6月2日,因教育经费的问题徐介藩等10余名学生代表在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议会门前抗议。抗议遭到了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导致多名学生受伤,
姜高琦不幸遇难,引发了全国震惊的“六二惨案”。此事件之后在徐介藩等人的领导下,
安庆市各界成立了“六二惨案后援会”。经过不懈努力,安徽省长公署最终作出妥协,减免受伤学生费用,并拨款用于姜高琦的治丧和抚恤费用,省议会也被迫同意增加教育经费。
同年8月下旬,徐介藩等安徽省学联领导人通电全省,抵制李兆珍当选为省长。经过持续斗争,
北洋政府最终妥协,任命
许世英为安徽省长。为惩戒安庆的“
仔猪议员”,徐介藩等人利用“双十节”学生游行的机会,对这些议员进行痛打引发强烈反响。1921年9月,徐介藩与许继慎等23人在
安庆市菱湖湖心亭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坚定的青年团员。后他领导
学生运动并砸了省长办公室坚决拒绝父亲寻求帮助的请求。日益壮大的学生运动让当地军阀感到恐慌,采取克扣学校经费和教员工资的手段进行报复。1923年冬,安庆各学校教职工发起要求增加工资的运动,徐介藩积极组织学生支持老师们的行动。1924年初,安徽军阀残酷镇压革命运动,省学生联合会总会被解散,徐介藩等30余人被开除
学籍并遭通缉。在老师的掩护下,徐介藩化名徐配逃往南京私立东南高级中学就读高三。同年夏天报考
东南大学,但因被安徽当局通缉而未被录取。徐介藩回到家乡
固镇县担任教师。
南下入军
在得知许多老朋友投笔从戎考入
黄埔军校后,南下黄埔参加革命成为徐介藩的梦想。1925年1月24日24岁的徐介藩离开故乡报考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实行严格的入伍生制度,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学习,成功成为第三期步兵科学员,与
王耀武、戴安澜、
刘安祺等国民党军名将,以及
朱云卿、
吴光浩、
常乾坤等后来的我军战将同窗。在黄埔军校期间,徐介藩经老朋友许继慎介绍加入共产党,但入党登记档案遗失,导致党组织关系无法转接。
学习期间,广东革命根据地形势多变。徐介藩等黄埔三期学员被编为入伍生总队留守
广州市,负责治安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期,他们配合回师广州的东征军向叛军发动总攻击。徐介藩在这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首次经历战争
洗礼,为其军事生涯奠定基础。1925年6月23日,广州举行反帝示威游行,声援
五卅运动。游行队伍在沙基英租界遭
英国军警开枪镇压,造成震惊中外的
沙基惨案。共产党员曹石泉等23名军校师生遇难,其中包括徐介藩的黄埔三期同学。这次惨案加深了他对
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激发了他的革命信念。
1925年底,考入
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空军驾驶。同期学员包括
常乾坤、李乾元、
黎鸿峰等。1926年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和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
苏联深造学习、生活与工作
为深入学习航空知识,徐介藩与常乾坤等人多次申请赴苏联航空学校深造。北伐战争爆发后,航空学校学员和教练机被征调参战,学校训练中断。在苏联顾问建议下,
广州国民政府决定选派部分航校学员赴苏联留学。
1926年6月,与常乾坤、李乾元、黎鸿峰等12位同学前往苏联学习。抵达苏联后进入
圣彼得堡红军航空理论学校学习,系统掌握了空中领航学和空中射击学等专业知识。1927年,转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1928年10月,进入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政治。次年4月,成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0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工作。1931年调至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1932年4月成为联共正式党员并获得苏联护照,俄文名什班诺夫·鲍里斯·巴甫洛维奇。
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期间,因公安反特工作的特殊性,他与安徽老家家人失去联系。1933年,与
苏联女青年马尔多夫斯卡结婚。1934年9月,调至
符拉迪沃斯托克公安部门担任科长。1936年加入苏联国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工作期间,多次受到表彰。1939年7月,调入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担任专员。工作期间,他了解国内抗战形势,支持毛泽东的抗日战略。尽管受到共产国际内部支持
王明的人的错误批评,但他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解散,他被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参与苏联
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获得“保卫莫斯科奖章”和“
苏德战争纪念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人民投入国家重建,而徐介藩决定回国投身人民解放战争,与战友们共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战。
回归祖国
1948年3月,徐介藩的回国申请经过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的审核并获得批准。他与妻子马尔多夫斯卡以及三个女儿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留在
哈尔滨市等待工作分配。考虑到俄文方面的专长,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安排他加入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担任《毛泽东选集》的俄文总编辑,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由李立三作为证明人。鉴于徐介藩在
黄埔军校时期的入党介绍人和证明人许继慎已经牺牲,组织决定从1926年2月他在
广东航空学校时期开始计算他的党龄。随着
东北地区全境的解放,徐介藩于1949年2月被调至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担任副处长,并兼任中共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后升任书记。
外交工作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赴
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因其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
俄语和苏联情况的熟悉,被选中同行。访问结束后,他与王稼祥留在
莫斯科,负责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并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
1949年10月2日,苏联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
参赞。由于他同时持有中苏两国国籍,他认为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不应拥有双重国籍,因此办理了退出
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并与苏联领导人
约瑟夫·斯大林会晤。《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前,由于双方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发生了一些不愉快。面对苏联方面草拟的协议草案,毛泽东提出需要充实文本内容并翻译成俄文。他与其他几位精通俄文的官员全程参与了讨论,并迅速将中央领导的讨论文本翻译成俄文,为条约的顺利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2月,苏联妻子马尔多夫斯卡因癌症去世,他深感悲痛。为了国家的工作,他将三个女儿托付给马尔多夫斯卡的母亲抚养。同年6月,根据中苏协议,中国在苏联
赤塔设立领事馆,他被派往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并担任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然而,由于
苏联方面的传统观念和对徐介藩的特别“照顾”,赤塔的工作并不顺利,一段时间后便不愿返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鉴于
朝鲜人民军中有苏联顾问参与,毛岸英随彭德怀司令员进入朝鲜,担任翻译以协调与
苏联红军顾问的工作。不幸的是,毛岸英牺牲后,接任的翻译水平不足,导致双方频繁出现误解和争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彭德怀多次向军事委员会提议派遣一位能力强的
俄语翻译。经过周恩来的筛选,1951年4月他从外交系统调至
朝鲜前线,担任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期间积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与了开城谈判。还荣获了
朝鲜方面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军事教育
1952年11月,应黄埔学长、志愿军原副司令员陈赓的邀请回到国内,前往
哈尔滨市协助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认为徐介藩是一位在
苏联留学的空军专家,最初任命他为空军工程系主任。与此同时,周恩来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被分配到哈军工工作。考虑到唐铎在
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并是航空兵器专家,陈赓经过深思熟虑,亲自与徐介藩沟通,调整了他和唐铎的工作岗位。徐介藩遵从组织安排,转任装甲工程系主任。
在军事工程学院初创时期,他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严于律己的品质,拒绝搬入高档住房,选择一间只有24平方米且无
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为了培养
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技术学习与战术学习的结合。
后来,中央军委考虑到徐介藩在航空领域的专长,决定调他担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但他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装甲工程系的工作中,因此婉拒了这一安排。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
军衔制度。尽管徐介藩长期在
苏联工作,但由于他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资历深厚,陈赓亲自评定他的军衔为
少将。然而,由于符合条件的人选众多,最终名额有限,徐介藩被授予
装甲兵大校军衔,但他本人并不在意,认为自己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太少,关键是继续勤勉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1956年,与林彪的前妻
张梅结婚,他们相互尊重,徐介藩对林彪的女儿林小琳也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1958年5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开始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徐介藩兼任所长,赵敬璞任政委。尽管徐介藩是黄埔三期出身,比林彪还早一期,但他在同事和学生面前平易近人,从不炫耀资历。他在工作中勤奋敬业,生活简朴,业余时间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成为哈军工老同志中“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在
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领导装甲兵工程系的师生和员工发扬我军的革命传统,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
两栖坦克,为我军装备的
正规化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8月,徐介藩被调往
西安市,负责筹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1961年5月15日,该学院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王振祥担任院长,
王再兴任政委,徐介藩则担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蒙冤受屈
在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后,林彪主导了中央军委的工作,并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装甲兵工程学院的一些人响应这一号召,开始过分强调政治学习,而忽视了军事技术课程的教学。徐介藩,一位以坦率著称的军官,对此提出了异议,主张学院应以技术教育为主,适度安排政治课程。1961年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命令,晋升徐介藩为
装甲兵少将。1964年10月,林彪下令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从军队体系中调出,这一决定让徐介藩感到惋惜。同年末,徐介藩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徐介藩正式离职休养。“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徐介藩被诬以“苏修特嫌”。1968年4月,徐介藩被非法关押在北京郊外的
通县专区进行“隔离审查”,强令他“交代问题”,并受到“专案组”的残酷迫害,酿成了
脑血栓后遗症。直到
九一三事件之后才被解除了监禁,但是组织上还是没有对他的“问题”做出任何结论,徐介藩的头上还顶着一个“苏修特嫌”的沉重罪名,接受无休止的审查。
安度晚年
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的问题终于有了转机。197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三办公室决定解除对徐介藩的审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启动了全面拨乱反正的工作。197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撤销了林彪集团对徐介藩的不实指控,并正式为其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积郁在徐介藩心头多年的闷气一扫而空。1981年,徐介藩享受
正军级待遇。次年,中央军委又批准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将军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2岁。
人物评价
彭德怀多次夸他是个好同志,忠诚老实,表里如一。
在哈军工装甲工程系时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被学院师生公认为知识化、专业化的典型。
哈军工师生对他的一致赞词“勤奋工作,身先士卒”。
建国初期“三反”运动时,徐反对一些做法,后来副院长
刘居英、教育长
徐立行都说:“历史证明,徐介藩是对的,而当时一般同志是不敢顶,不敢说的。他能傲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人物轶事
将校之争
徐介藩性格直率。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旨在克服教育领域中的右倾思想和
教条主义。在此背景下,“反教条主义运动”被发起。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在视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正值学院召开党代会。谭政在主席团会议上发表结论性意见,认为哈军工的教育计划存在根本性错误。当时会场无人敢提出异议,但徐介藩却与谭政大将和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坚持认为哈军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否定。两人的争论激烈到最终都拍了桌子,展现了徐介藩的刚直性格。
淡泊名利
徐介藩生性耿直勇敢,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他的军衔经过陈赓的亲自评定拟授少将军衔。方案报上去以后,由于全军符合少将军衔条件的人很多,徐介藩只被授予
装甲兵大校军衔。不少人认为像徐介藩这样的黄埔三期的老革命,仅仅授予大校军衔实在是委屈他了。但他不在乎这些,他觉得自己旅居
苏联20多年,为祖国为人民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军衔高点低点都无所谓,关键是能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刚直不阿,坚持原则
1958年我军错误地发动了“反
教条主义运动”,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克服“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上级领导带领工作组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检查该院的教育工作,恰好赶上军事工程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级领导出席大会并且做了发言,批评军事工程学院的教育路线是“根本错误的”。在当时全军“反教条主义”的紧张气氛中,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可是,徐介藩却不以为然,随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哈军工毕业生的使用单位反映:‘该院毕业生政治上、业务上都是好的,技术也是过得硬的,为各军兵种建设做出了贡献’……那么,为什么根本错误的教育路线却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徐介藩的话说出了哈军工多数人的心声,围绕着学院的教育路线,他甚至和领导拍了桌子,徐介藩的刚直,从中可见一斑。
1959年4月,徐介藩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彭德怀因上“万言书”而受到错误批判。在当时全军上下一致批彭的“非常形势”下,徐介藩却不怕被扣上“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帽子,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斩钉截铁地认为:“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庐山会议后,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大搞“政治挂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一些人也投其所好,大搞
形式主义,不断压缩学院正常的军事技术课程,把时间耗费在政治学习上。一贯敢于直言、发表不同意见的徐介藩认为:学院应以技术课为主,政治课不能安排太多!于是那些人给徐介藩扣上了一顶“重技术、轻政治”的大帽子。可是在他看来自己满腔热忱参加革命,为的是救国救民富国强兵。
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