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鹡鸰(
学名:Dendronanthus indicus)是科山鹡鸰属下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约17厘米。其主要羽色为
褐色及黑白色,头部和上体为
橄榄褐色,眉纹为白色,下体为白色,胸部具有两道黑色横斑纹,下面的横斑纹有时不连续。两翼为黑褐色,具有2条白色翅斑。尾羽为褐色,最外侧1对尾羽为白色。虹膜为灰色,
鸟喙为
角质褐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山鹡鸰在停栖时,尾轻轻往两侧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飞行时为典型
鹡鸰类的波浪式飞行。山鹡鸰甚为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山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
鞘翅目、
鳞翅目双翅目、
膜翅目的昆虫,此外也吃
蜗牛、
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山鹡鸰在
俄罗斯帝国、中国、
日本、
韩国,印度东北部和
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繁殖,冬季迁徙至
亚洲较暖的南亚和东南亚。山
鹡鸰是唯一一种在树上筑巢的鹡鸰,卵呈椭圆形,白色,有淡
褐色斑点。
形态特征
山鹡鸰雄鸟额、头顶、后颈、肩、背等整个上体橄榄绿褐色,腰部较淡。尾上覆羽转为污黑褐色,尾黑色或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而缀橄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斜行黑褐色斑,羽干亦为白色,最外侧第二对尾羽先端具大型楔状白斑,第三对外侧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其余尾羽全为黑色或黑褐色。翅上小覆羽
橄榄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或黄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白色,端部外侧羽缘缀以黄白色。眉纹淡黄白色,从嘴基直达耳羽上方,贯眼纹黑
褐色,耳羽、颈侧橄榄褐色,颊淡黄白色杂以橄榄褐色斑点。下体颏、喉白色,喉侧微沾暗褐色斑点,胸亦为白色,前胸有一黑褐色横带,后胸亦有一黑褐色横带,但此横带不完整,在中部开裂,前胸黑色横带在中部向下突出,延伸至后胸横带开裂处,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微沾淡
褐色或
橄榄褐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
虹膜暗褐或红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或黄白色,跗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5-19g,♀13-22g;体长♂148-172mm,♀145-173mm;嘴峰♂12-17mm,♀11-14mm;翅♂73-85mm,♀70-82mm;尾♂66-75mm,♀65-76mm;跗♂20-22mm,♀20-22mm。(注:♂
雄性;♀
雌性)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
丘陵地带的山地森林中,尤以稀疏的次生阔叶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混交林、落叶林和果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缘、河边、林间空地、甚至城镇公园中的树上。
生活习性
山鹡鸰在中国主要为
夏候鸟,部分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
云南省东南部和
海南岛越冬。每年春季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南迁。
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停喜欢沿着粗的树枝上来回行走,栖止时尾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不似其他
鹡鸰尾上下摆动,身体亦微微随着摆动,有时一边鸣叫一边沿着树的水平枝行走,尾仍呈水平方向左右来回摆动。飞行时为典型鹡鸰类的波浪式飞行。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
叫声:鸣声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五个
音节一组,见人则发出“唧—唧”的声音。
山鹡鸰在林间
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
鞘翅目、
鳞翅目、
直翅目、双翅耳、
膜翅目昆虫,如
象鼻虫、
蚱蜢、虻、蚁类、
蝶类、
蛾类等。此外也吃
蜗牛、
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
孟加拉国、
不丹、
文莱、
柬埔寨、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马来西亚、
缅甸、
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
新加坡、
斯里兰卡、
泰国、
越南。
山鹡鸰在俄罗斯、中国、日本、
韩国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繁殖。冬季迁徙至
亚洲较暖的南亚和东南亚。
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北部、中部及东部。越冬在中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南部和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处。地方性常见。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成对单独营巢繁殖。繁殖前雌雄双双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相互追逐,或沿着树枝来回不停地走动,并不停地发出唧
呱唧猫呱-唧呱-唧呱-唧的求偶声。营巢于树粗的水平侧枝上。巢呈碗状,向上开口,主要由草茎、草叶、
苔藓植物、花絮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兽毛或羽毛等柔软物质,结构甚为精巧。巢的大小据5窝的测量为外径62-75毫米。内径50-61毫米,高40-75毫米,深30-38毫米。距地面高3.5-6毫米。
5月末6月初开始
产卵,1年繁殖1窝,每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多为5枚,也有少数产4枚卵的。卵灰白色或青灰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9-22毫米-14.5-6毫米,平均为20.0毫米-15.2毫米,重1.4-2.5克,平均为1.8克。孵卵期9天。
早成雏晚成性,刚出壳时体熏仅2克,体长为36毫米,全身红褐色,仅头顶、背中线、肩、翅、
股沟和腿部有灰白色
绒羽。雌雄
亲鸟轮流喂雏,每日喂雏频次甚低,最快5分钟喂1次,最慢半小时喂1次,每天喂食高峰在9:00。喂养13±1天雏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种群数量曾经较常见。但由于人口增加,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种群数已明显减少,不少地区难于见到,应严格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