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清乡属于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地处
祁连山脉北麓,在酒泉市肃州区
东北地区50公里处312国道以北,总耕地面积18218亩,辖皇城村、紫金村、楼庄村、五坝村四个行政村和东滩林场、教学林场两个乡办林场,共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20人,1700户。
历史沿革
明《
肃镇华夷志》记载:河清堡,设在适中平川中地,土城周围二百五十丈。东北至盐池堡七十里,南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西南至金佛寺五十里,西北至临水堡七十里,北至双井堡六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五十五名,马二十五匹,屯田一十顷七十九亩零,屯粮二百四十五石零,草三千九百二十束。所管沿路墩台五座,并无分管边埂水头。原系大路驿递,
万历三十一年,驿所甲军七十七名,骡、牛四十五头只,改发双并堡。清《重修肃州志》记载:原有防守营,万历四十四年,尽将官兵调野麻湾堡,并作民堡,居民耕种。志书中言河清堡与其他堡城一样置于明初,但《酒泉史话》言“
元朝为了发展中西交往开辟了驿运大道,设立驿站。仅
酒泉市一带就有高台、临水、盐池等十几个驿站,与驿站相辅的还有
急递铺。”
明朝建国初沿袭元朝驿运,元朝时下河清有从高台、盐池到酒泉的大路。所以应和其他重要驿站一样始建于元朝,只不过城堡规模要小于明朝。
从明《
肃镇华夷志》、清《重修肃州志》、清《肃州新志》、《酒泉史话》可知:紫金城(河清堡)始建于元朝属肃州路管,是重要的驿站和递运所。明洪武年间置镇夷千户所,河清堡属之,清《重修肃州志》云:镇夷所,领镇夷、深沟、盐池、和清四驿、深沟、盐池、和清三递运所。
万历三十一年,以地僻移驿于镇夷双井堡,万历四十四年,将剩余兵丁尽调野麻湾堡,此堡虽废为民堡。但仍然是高台、镇夷、盐池通往
酒泉市的重要一站。
雍正三年高台千户所和镇夷千户所合并为高台县,河清堡归高台管。雍正七年,因丰乐河、马营河上下游分属肃州、高台管,沿河人民常因浇水而起纷争,为管理方便,
甘肃省总督岳钟旗上书朝廷建议将高台所属下河清、马营、上盐池划归肃州管,将
甘州区之高台划归
肃州直隶州管。清末民国初,设有保甲局归肃州之清水管。民国时属
酒泉县的
河东镇(区)管,治在清水。
地理环境
下河清乡位于
河西走廊中西部,酒泉市东部,距肃州城区50公里,地处312国道必经之处,北靠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东面与酒泉市肃州区
清水镇隔
戈壁相望,西面与酒泉市肃州区
上坝镇接壤,地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乡共有四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2个村办林场。
区划沿革
解放后,1955年撤区并乡时改为下河清乡,乡政府驻地陈家楼庄。1958年紫金城(河清堡)被拆毁,所拆青砖和材料用于新建乡政府和学校。1966年文革时改为
红卫乡,1971年恢复下河清乡。 下河清乡,在肃州城东偏南50公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孤独的
绿洲。那时候,绿洲四面环绕着荒滩和沙漠,沿途呈现出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由此向
戈壁西行30余里,古道旁出现三个石人。这就是“石庙子”的石佛,预示着已出了下河清的地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于1956-1957年两年间,
甘肃省考古工作队在
酒泉市党政部门和文化馆的配合下,于下河清一带考查、发掘,在下河清农场场部附近发现了三、四千年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从地面捡得石斧、石刀等石器二十多件。同时,还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墓群;如下河清绿洲东部边缘的大、小淌沟汉墓群,西部四坝河西岸(今属下河清农场)密布的大面积汉墓(已发掘清理了数10座,地面尚存15座大墓)。1983年发现北部的紫金城墓群,1984年又发现其西部的五坝河东岸
汉墓群。这些丰富的地下埋藏,充分表明了下河清在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在下河清乡的东部皇城村境内,地面上还保存着一座古城,俗称皇城。它是
西汉酒泉郡所辖的乐县古城遗址,唐初又废并置福禄县于此。
人口民族
1700户,总人口6287人。
政治
党政建设
乡党委下设9个基层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4个,共有50个党小组,党员352名,全乡共有乡村干部47人,其中:乡干部29人(领导职数6人),村干部18人。
经济
全乡有各类企业115户,其中乡办企业5户,村办企业4户,个体私营企业106户,从业人员807人,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2002年,全乡工农总产值达到7740万元,经济总收入达到711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054万元,企业收入达到3554万元,企业利润达到165万元,乡财政收入达到131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6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61元。
经济发展
下河清乡是
酒泉市肃州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产业化格局明显,已形成洋葱、制种、棉花、草畜、商贸流通五大支柱产业,5000亩优质洋葱基地、10000亩玉米制种基地、50000只羊、10000头牛、2000亩饲草的草畜基地和围绕上述农副产品开展的商贸流通业已成 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商贸流通为主的二三产业已初具规模,西瓜汁多味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已成为区域性特产,远销其它省市,并有“西瓜之乡”的美誉。2006年底,全乡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7元,财政收入108万元。农业产业化格局日趋明显,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该乡支柱产业是洋葱、玉米制种、棉花、草畜和商贸流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上述五大产业的部分达到90%,72%以上的农产品全部为订单化生产,年输转劳动力800人,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特色产业
下河清乡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也是肃州区最早发展制种产业的乡镇之一。全乡6287人拥有近3万亩耕地,依托人少地多的优势,农民通过发展制种、西瓜、棉花三大产业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肃州区农民比较富裕的地方。该乡结合市场行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寻找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乡村干部积极和先锋种业联系,将下河清乡列为先锋公司制种基地,落实玉米制种1万亩,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付款,保证了传统产业上规模;围绕发展“五千元田”,着力做强优势产业,种植无公害西瓜5230亩;依托国营下河清农场“下河
蛇麻花”品牌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引进种植啤酒花1500亩。
养殖业
下河清乡按照“基地化建设、科技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设施养殖业发展,建立了紫金村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下河清乡紫金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使该乡养殖产业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下河清乡紫金村
肉牛养殖示范小区,是肃州区2008年新建的16个养殖小区中标准最高的一个人畜分离肉牛养殖示范小区。小区位于紫金村林场,由河清乡政府和紫金村共同投资建设。小区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120万元,肉牛养殖户20户,存栏肉牛600头,年出栏肉牛300头,实现纯收入60万元的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小区内建成了高标准圈舍10栋,大型标准化
青贮饲料池两座,水、电、路实现了三通,并配套建成了办公室、饲料库、
兽医学室、消毒池等基础设施。为了进一步扩大示范小区的规模,提升小区的整体示范功能,带动周边村组共同发展,紫金村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并筹措资金调引
肉牛20头、
肉羊150只进行科学养殖,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社会
该乡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四个行政村呈辐射状散布在乡政府周围,素有西瓜之乡的美誉。
下河清乡是肃州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已形成洋葱、制种、棉花、草畜、商贸流通五大支柱产业。下河清乡有大面积的汉代墓群:大、小淌沟汉墓群,西部四坝河西岸汉墓群,北部的紫金城墓群,西部的五坝河东岸汉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