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土
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半水成土壤
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运动和耕作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土壤,因有夜潮现象而得名。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多数国家称此类土壤为冲积土或草甸土。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将其列为冲积新成土亚纲。在中国曾称冲积土,后又相继易名为碳酸根原始褐土、浅色草甸土和淤黄土,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后定为现名。集中分布于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泛滥地和低阶地。在中国,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及其以南江苏省、安徽的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概念定义
(一)潮土的中心概念
潮土是发育于富含碳酸盐或不含碳酸盐的河流冲积物土,受地下潜水作用,经过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土壤腐殖积累过程较弱。具有腐殖质层(耕作层)、氧化还原层及母质层等剖面层次,沉积层理明显。(二)潮土的边界定义
潮土常与砂姜黑土、盐土、碱土及冲积土呈复区或相邻分布。
1.潮土与盐土的区别:潮土以表土层(0~20cm)可溶性盐含量<6g/kg或8g/kg(根据区域和盐分组成而定)而区别于盐土。
2.潮土与砂姜黑土的区别:潮土一股在1.5m的控制层段,不同时出现粘质黑土层与砂姜层
3.潮土与冲积土的区别。冲积土分布于河漫滩地,经常有现代河流冲积物覆盖,尚未脱离现代地质沉积过程,河流冲积物层现明显。一般无腐殖质表聚特点。
主要变化
潮土主要进行着育化过程和以耕作熟化为主的腐殖质积累过程
1.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的动力因素是上层滞水和地下潜水。潮土剖面下部土层,常年在地下潜水干湿季节周期性升降运动作用了,铁、锰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有移动与淀积,即在雨季期间,土体上部水分饱和,土体中的难溶性FeCo3还原并与生物活动产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动。雨季过后,则Fe(HCO3)2随毛管作用而由底层向土体上部移动,氧化为Fe(OH)3,具体化学反应可参考如下。
FeCO3+CO2+H2O一Fe(HCO3)2
Fe(HCO3)2+O2+H2O一Fe(OH)3+CO2
由于这种每年的周期性氧化还原过程,致使土层内显现出锈黄色和灰白色(或蓝灰色)的斑纹层(锈色斑纹层)。锰也发生上述类似的氧化还原变化,因此常有铁锰斑点与软的结核,在氧化还原层下也可以见到砂姜,一般是地下水的产物。
2.腐殖质积累过程: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因此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实质是人类通过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过程。潮土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尤其是分布在黄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低,颜色浅淡。所以也称之为浅色腐殖质表层。
亚类划分
潮土分为潮土(黄潮土)、湿潮土、脱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灰潮土及灌淤潮土等7个亚类。其剖面形态分异特征。
(-)潮土(黄潮土)
它是潮土土类中面积最大的亚类,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及汾、渭河河谷平原。是中原地区北方主要的农业土壤之一和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该亚类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冲积新成的半干润淡色始成土(FluventicUstochrept),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饱和始成土(EutyicCambisols)。潮土母质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多系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沉积物,故又称为黄潮土或石灰性潮土。地下水埋深:旱季多在1.5~2m,或更深;雨季在1.5m以上,矿化度1g/L左右。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及属性特点,将黄潮土分沙质潮土、壤质潮土及粘质潮土三个土属。其土壤主要属性特征如下:1、有Apk-Ap2-BCk-Cgk剖面构型。
2、富含碳酸钙,若其为粘质土则偏高,沙质土偏低,是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3、可溶性盐分含量<1g/kg。
4、土壤养分含量、耕性、水分物理性质、生产潜力等与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有关。以壤质潮土肥力性能最好。(二)湿潮土
它是潮土土类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性亚类。主要分布在平原洼地,排水不良,地下水理深仅1.0~1.5m,雨季接近地表,暂时有地表积水现象,地下水矿化度不高,多小于1g/L。母质为河湖相静水粘质沉积物,一般无盐化或碱化威胁。该亚类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弱发育潮湿始成土(Haplaquwpts),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潜育始成土(GleyicCambisoIs)土壤主要属性特征如下:
1、质地粘重,细粉沙(0.005~0.001mm)含量高,一般无粗沙(1~0.1mm)
2、湿胀干缩,土温低,通气透水差,水气矛盾突出。
3、心土层常见锈色斑纹,其下往往有潜育现象,剖面构型为Apk-BCk-Gk。
4、有机质含量较黄潮土、盐化潮土及碱化潮土高,多为10~20g/kg,高者可达30g/kg。但速效磷仍属低水平,多在5ppm以下。多数湿潮土目前产量水平不高,稻改面积较大。
(三)脱潮土
主要是潮土土土类向地带性土壤褐土过渡的亚类,故又称褐土化潮土。多分布在平原区各种高地土。地下水理深在2.5~3.0m以下,深者达5m,逐渐脱离地下水影响,排水条件好,地下水矿化度<1g/L,一般无盐化威胁,熟化程度高,是平原地区高产稳产土壤类型。其主要属性特征如下:。
1.表土质地多为壤质土,质地适中、水分物理性质良好,水、热,气、肥平衡协调,适耕性强。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多在10~20g/kg。
2.碳酸根有轻度淋溶淀积现象,心土层有假菌丝体共有粘化现象,仍残存锈色斑纹。其剖面构型是Apk-Bk(t)-Ck,与黄潮土有较显著区别。
3.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7.0~8.0。
(四)盐化潮土
是潮土与盐土之间的过渡性亚类。具有附加的盐化过程,土壤表层具有盐积现象。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中的微斜平地(或缓平坡地)及洼地边缘,微地貌中的高处也常有分布。与盐土呈复区。地下水埋深1~2m,矿化度变幅较大,~般在1~5g/L间,排水条件较差。主要土壤属性特征如下:
1.表土层有盐积现象,0~20cm含盐量上限,如前所述与盐分组成有关,分别为<0.6%或0.8%。
2.盐分剖面分布呈“T”字形,表土层以下盐分含量急剧降低。
3.每年春、秋旱季土壤表层积盐,雨季脱盐根据盐分含量盐化潮土盐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其含盐量分别为1~2g/kg、2~4g/kg、4~6(8)g/kg。根据盐分组成分为硫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及碳酸钠盐化潮土。由于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春季积盐以氯化物为主(因春季土温低),秋季以硫酸盐为主(因秋季土温高)。
(五)碱化潮土
碱化潮土面积小,是潮土与瓦碱土之间过渡性亚类。零星分布于浅平洼地或槽状洼地的边缘。多为脱盐或碱质水灌溉所引起。主要的土壤属性特征如下:
1.表土有碱化特征,土表0.5~3cm厚的片状结壳。结壳表面有1mm厚的红棕色结皮,结壳下有蜂窝状孔隙,有游离苏打。亚表土间有碱化层或碱化的块状结构。
2.盐分化学组成以碳酸氢钠为主,呈碱性反应,pH高达9.0以上。
3.碱化度在5%~15%间。
4.矿质颗粒高度分散,土壤物理性质不良。
5.土壤养分除钾素含量较高外,余者均属低量水平。速效磷为极低,多<3mg/kg乃至痕迹含量,有机质一般<5g/kg。
(六)灰潮土
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江南的主要旱作土壤,表土颜色灰暗,群众称其高产土壤为灰土,灰潮土由此而得名。。并区别与黄潮土。母质分为含与不含碳酸根的河流沉积物。该亚类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冲积新成饱和淡色始成土(Fluventic Eutrochrept),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潜有始成土(GleyicCambisols)。主要的土壤属性特征如下:
1.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潮土(黄潮土)高,一般为15~20g/kg,熟化程度高的灰潮土,速效磷可达50mg/kg。
2.发育在碳酸盐母质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现象。发育在酸性岩风化的河流沉积物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七)灌淤潮土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引水淤灌而成。为潮土与灌淤土之间的过渡亚类。主要特征是:表层灌淤层厚20~30cm,灌淤层之下仍保持原潮土剖面形态特征,其理化性质、肥力状况与粘质潮土相近。
利用与改良
潮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资源较丰富,造种性广,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土壤,盛产粮棉。但潮土分布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尚有盐碱危害,加之土壤养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属中、低产土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必须加强潮土的合理利用与改良。
1.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是改善潮土生产环境条件,消除或减轻旱、涝、盐、碱危害的根本措施,也是发挥潮土生产潜力的前提。
2.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首要是解决有机肥源,实践证明,种植绿肥是开辟有机肥源的重要途径,但有很多具体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时,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区(块)开始缺钾,应适当补施,配合施用微肥。
3.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念定义
主要变化
亚类划分
利用与改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