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旌节花,别名:喜马山旌节花、通条树、空藤杆,拉丁文名: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 f. et Thoms ex Benth. 旌节花科、
旌节花属落叶灌木或
小乔木,树皮平滑,
褐色或深棕色,小枝褐色,具浅色皮孔。叶片坚纸质至薄革质,
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钝圆,边缘具细而密的锐锯齿,齿尖骨质并加粗,通常短于花瓣;花药黄色,子房卵状长圆形,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具宿存花柱,花粉粒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具三孔沟。生于海拔400-3000米的山坡
阔叶林下或灌丛中。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树皮平滑,棕色或深棕色,小枝
褐色,具浅色皮孔。叶片坚纸质至薄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8-13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钝圆,边缘具细而密的锐锯齿,齿尖骨质并加粗,侧脉5-7对,两面均凸起,细脉网状;叶柄紫红色,长0.5-1.5厘米。
穗状花序腋生,长5-13厘米,无总梗,通常下垂,基部无叶;花黄色,长约6毫米,几无梗;苞片1枚,三角形,长约2毫米;小苞片2,宽卵形,顶端急尖,基部连合;萼片4枚,宽卵形,长约3毫米,顶端钝;花瓣4枚,倒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5毫米;
雄蕊8枚,长4-5厘米,通常短于花瓣;花药黄色,2室,纵裂;子房卵状长圆形,连花柱长约6毫米,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直径7-8厘米,无梗或近无梗,具宿存花柱,花粉粒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具三孔沟。花期3-4月,果期5-8月。
此种茎髓白色,作中药“通草”,有利尿、催乳、清湿热功效,治水肿、
淋病等症。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从文山西域旌节花
乙醇提取物
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
物理化学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为:
三十烷酸(tricontanoic acidⅠ),三十酸甲(methyltricontanoateⅡ),
正二十六烷(hexacosaneⅢ),正
二十九烷(nonacosaneⅣ),正三十醇(triacontanolⅤ)。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到。
本种与中国旌节花S. chinensis Franch.极为相近,它们的分布区域较广,形态变异也不稳定,有些类型看来好像可以划分成各别的种,但它们都存在有中间类型,并且也无一定的地理分布界限,很难截然区分。西域旌节花本身也很复杂,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变异,就更需要深入研究。陈书坤(1981)的一文中,在西域旌节花之下发表的三个变种,即:翅柄旌节花var. alatipes C. Y. Wu ex S. K. Chen,小叶旌节花var. microphyllus C. Y. Wu ex S. K. Chen和毛轴旌节花var. dasyrachis C. Y. Wu ex S. K. Chen作者认为是否应隶属于西域旌节花,其变异规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前者叶片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至短尾状渐尖,边缘有圆齿状锯齿;后者叶片
披针形或长圆。
观察和调查了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himalaicus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状况,并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初步探讨。发现不同环境下的西域旌节花从腋芽的出现到枝叶的生长以及开花结果等在时间的先后和过程的长短上有所不同。植株在秋冬季落叶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株本身的高矮和大小以及当地的荫蔽条件和水分状况等。西域旌节花表面上为
两性花,实质为假两性花。对于某一具体植株来说,要么
雌蕊能育,要么
雄蕊能育,但不可能两者兼之,尽管每一棵植株都有雌蕊和雄蕊。当雌蕊能育时,雄蕊却不育(无花粉);当雄蕊能育(有花粉)时,雌蕊则不育,花开过之后整个花序脱落。不同环境下植株结果的比例也不同,差异较大。西域旌节花的落果情况非常严重,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旌节花属(旌节花科)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 f. \u0026Thoms. ex Benth.一新亚种:紫红旌节花S.himalaicus ssp. purpureus Y. P. Zhu \u0026 Z. Y. Zhang.该新亚种与原亚种S. himalaicus subsp. himalaicus的区别在于原
亚种的花为黄色或黄绿色,而新亚种的花为粉紫色至深紫色。此外,原亚种多生长于1300-3000 m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分布区由东喜马拉雅至我国西南广大地区,而新亚种仅见于东喜马拉雅地区2200-3300 m的密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