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氏巨猿
已灭绝的大型灵长类动物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一种已灭绝的大型灵长目。它身高达3米,重达200—300公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类。步氏巨猿偏好果实、花朵等食物,曾广泛分布于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
步氏巨猿由荷兰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孔尼华于1935年发现并命名。1957年到1963年间,科学家又相继在黑洞和柳城巨猿洞发现了3件下颌骨化石以及1000多件牙齿标本。研究发现,对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执着,使步氏巨猿无力适应环境改变,在29.5万—21.5万年前走向灭绝。
形态特征
由于从步氏巨猿被命名至今,仅有4件不完整下颌和近2000枚牙齿化石被发现,科学家们暂时无法精确计算步氏巨猿的身高和体重。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家们推测步氏巨猿的体重为200~300千克,身高3米左右,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目
发现过程
1935年,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矿物地质调查局工作的荷兰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孔尼华为了寻找化石线索来到中国香港,并在中药铺出售的“龙骨”中无意间发现了两枚非常巨大的、和人的牙齿非常像的类人猿的下臼齿。研究之后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类人猿,并将其命名为步氏巨猿巨猿 blacki,种名献给前一年去世的加拿大古人类学步达生(Davidson Black),以纪念他为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在采购更多“龙骨”之后,孔尼华根据中药铺进货信息认为巨猿化石可能来自中国广东或者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委派裴文中教授率领调查小组寻找步氏巨猿的原始产地,他们在广东省和广西的中药铺中共收集到47枚步氏巨猿牙齿。1956年,调查小组在广西大新牛睡山一个被称为“黑洞”的洞穴中发现了3枚步氏巨猿牙齿。这是步氏巨猿化石在原生层位中的首次发现,证实了步氏巨猿化石是来自中国广西的山洞之中。同样在1956年,柳城县一位叫覃秀怀的农民,在山洞里挖硝土做肥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龙骨”,其中包括一件巨大的灵长目下颌骨。这件下颌骨后来经裴文中鉴定,正是步氏巨猿下颌骨。于是,裴文中马上将工作重心从大新黑洞转移到了覃秀怀找到巨猿下颌骨的柳城巨猿洞。在1957年到1963年之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科研人员对巨猿洞展开系统发掘,又从巨猿洞中发现了2件步氏巨猿的下颌和1000多枚牙齿,此外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物种的化石。
分布范围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显示,步氏巨猿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湖北,并且绝大部分在广西西南部地区。
分类
学界将巨猿归入猩猩亚科(Ponginae),与西瓦古猿(西瓦古猿)和印度古猿(Indopithecus)密切相关。在现生类人猿中,步氏巨猿最亲近的亲戚是猩猩属,而人类与步氏巨猿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灭绝原因
2024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张颖奇研究员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破解了步氏巨猿灭绝的原因,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研究结果表明:在230—70万年前,步氏巨猿在食物资源丰富且多样的森林中盛极一时。到了70—60万年前,由于季节性增强,环境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森林群落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在29.5—21.5万年前,步氏巨猿在其偏好的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仍然依赖粗纤维低营养的备选食物(如树枝、树皮等),导致其食物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它们的体型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摄食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大为减少;因此,它们的种群长期面临生存压力,不断萎缩,最终灭绝。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发现过程
分布范围
分类
灭绝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