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山寺,原名乾明寺,位于
澧县,是湖南省政府批准开放的重点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寺庙始建于
唐朝,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佛教文化遗产。钦山寺的历史悠久,与多位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鉴真东渡日本弘法演教之前曾在此研习佛门典籍。此外,钦山寺还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如
李广故地的传说,增添了寺庙的文化底蕴。
钦山寺的创建始于唐朝,据高守泉、毛自银先生考证,中国佛教
曹洞宗的高僧
文邃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在澧州钦山创立道场,并命名“钦山乾明寺”。寺庙在宋代、元代、明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清朝
康熙,澍可禅师来到钦山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
乾隆四十六年,
嵩山老人及其徒弟应
澧县善众邀请,入主钦山寺,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努力,使得寺庙得以复兴。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钦山寺的殿宇和佛像遭到严重损毁,如今只剩下一些遗迹和文物。
钦山寺的建立与一则传说有关。传说在
公元712年,
李隆基为了纪念汉代名将李广,下令在李家祠堂旁修建了一座寺院。虽然李广并非澧县本地人,但此处确实有
李姓聂氏宗祠。根据李氏族谱,澧县李氏家族居住在钦山寺附近,是当地的望族。李氏祖祠的祖宗堂上供奉着李广的神位,因此后人认为李广的故地就在钦山寺一带。《
史记》记载,李广可能到过此地,因为他在楚地征讨期间,可能会路过或专程拜谒祖宗、联络借助宗族势力。因此,钦山寺附近的古罗汉松,被认为可能拴过
李广的战马。
爱新觉罗·弘历在乾隆二十六年下江南巡视途中,访问了钦山寺,并赠送了金匾,题名为“钦山寺”。这块金匾至今仍作为钦山寺的名称使用。钦山寺历史上接待过多位重要人物,如
郑板桥、
李商隐等文人墨客,以及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刘善初,后者曾带来梅、兰、竹、菊的名画。
《澧州志》记载:“
唐朝大德僧
文邃建。”钦山寺的庙基下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传说中这个洞穴是由汉代将军李广封堵的。寺庙依山势倾斜建造,共有四进,四十多间房间。寺旁有九进斋堂,石云板叩击声音铿锵。现存有明代建房三间半,面积约100平方米,寺东侧尚存古井一口,
罗汉松一株。另有历代寺僧基塔残迹,还可辨认十余处。据州志记载,公元851年古钦山
乾明寺曾在紫珍阁藏有木刻经典3000多卷。
鉴真大师在东渡
扶桑树前曾来钦山寺研习佛教典籍,在东渡
日本弘法的僧团队伍中,就有钦山寺僧人扶桑护法,并留居东洋传教。因此,
日本佛教随之振兴,尤以
曹洞宗派更为兴盛,东洋教众尊
文邃导师为其始祖。1983年至1987年,日本佛教参拜团曾四次到钦山寺寻根祭祖。
钦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道场,属于曹洞宗源流。自
达摩初祖从西竺印度国来东土传教以来,经历了多次传承,最终形成曹洞、
临济、法眼三宗并传的局面。钦山法系自古以曹洞、临济并传,又接法眼,形成了独特的佛教传承体系。
《钦山寺规划示意图》展示了寺庙的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寺庙依山势逐级抬升,建筑群沿一条中轴线分布,呈现出庄严的景象。寺庙内部设有
三门殿、关岳殿、
大雄宝殿、文殊殿、
观音殿、普贤殿等主要建筑,以及各种寮房、客堂、斋堂等附属设施。寺庙外围有放生池、钟楼鼓楼、青龙亭、白虎亭、韦驮殿、彻兰殿、千佛塔等建筑。寺庙内还有一棵千年古罗汉松和一口唐时古井,以及历代僧人墓塔残碑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