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源(1928年10月-2004年9月25日),
慈溪市龙山镇方马村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上海博物馆原馆长。
马承源1949年至1954年任
上海市教育局科员视导,上海新华仪表厂公方厂长。1954年起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组长、
青铜研究部主任。1964年,马承源编著的
中原地区第一本全彩色的青铜器图录《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出版,1987年获文博专业研究馆员职称。1985年至1999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1999年春,72岁高龄的马承源刚从领导岗位退至二线,便立即从零开始触摸键盘接受系统电脑学习。2001年至2003年,马承源编著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便是用电脑完成。马承源2004年9月25日20时25分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7岁。
马承源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颁发的1996年至1997年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奖,1998年获法兰西共和国
荣誉勋章,1999年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美国
上海博物馆之友”卓越学者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马承源1928年10月出生于
慈溪市龙山镇方马村。1945年,马承源18岁时,离开故乡来
上海市求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进入上海
大夏大学历史社会系深造,21岁时奉命辗转至苏区根据地。
工作经历
马承源1949年跟随解放大军南下回到上海。在1949年至1954年任上海市教育局科员视导,上海新华仪表厂公方厂长。1952年,上海博物馆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开馆,当时在教育局工作的马承源一大早就赶到位于南京路跑马厅钟楼的上海博物馆。
1954年底,27岁的马承源在组织安排下调入
上海博物馆工作,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组长、青铜研究部主任。1964年,马承源编著的中国第一本彩版工具书《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出版,1966年,“文革”爆发,从北京来的红卫兵要在上海博物馆“破四旧”。马承源和同事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赶紧自己组织“闹革命”。他们连夜加班,把博物馆所有的文物陈列柜都用《
解放日报》贴了起来,并在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1985年至1999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1986年,马承源从国家文物局争取到50万元资金,首先对青铜器陈列室进行了改造。1987年获文博专业研究馆员职称。二十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新问题:盗掘古墓、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猖,马承源开始关注海外文物市场,1990年7月,马承源在友人
范季融的陪同下来到香港古玩街,最终成功保护了西周中期的鼎。1993年9月,马承源任工程监理,马承源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其中1994年先后两次收归被誉为“国家重宝”的
战国楚竹书1200余枚,1996年领导创建成
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9年春,72岁高龄的马承源刚从领导岗位退至二线,便立即从零开始触摸键盘接受系统电脑学习。2001年至2003年,马承源编著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便是用电脑完成。
马承源于2004年9月25日20时25分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7岁。
个人生活
人物关系
人物逝世
2004年10月9日,
法国文化年开幕式的前一天,
上海市近千名各界人士在华龙殡仪馆为
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先生送行。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
雅克·希拉克送来了花圈,本来他是想邀请马承源观看
法国空军的特技飞行表演。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地下党·学者
马承源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专家学者,他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数十年,成为了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的泰斗。他从年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工作者,到后来在博物馆成为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在博物馆工作期间,致力于青铜器的学习和研究。他选择青铜器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并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他编写了多部关于
中国青铜器的著作,其中《中国青铜器》一书更是在中国及国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广泛应用于大学教材之中。此外,《商周青铜器纹饰》《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著作也成为了青铜器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目。除了著作之外,马承源还提倡实验考古,并确立了更切合历史真相的青铜器纹样命名及分类体系。
他编写的《
中国青铜器》一书,不仅系统地从青铜器的类别、纹饰、铭文、断代、铸造等多方面对中国青铜器的特性做出了总结,还独辟“青铜器鉴定”一节,对各类作伪手段详加说明。此书被
牛津大学翻译出版后,影响极广,成为海峡两岸共用的大学教材。《
中国青铜器研究》收有马承源40余篇论文,开创了全新的中国青铜器分期体系。《商周青铜器纹饰》和《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是青铜器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他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和16卷巨制《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分册》,更是集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马承源与同仁们共同研究、注释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经出版了四册,研究成果涉及
先秦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军事、教育、音乐等多个领域,使学术界为之震惊。
识宝伯乐
上海博物馆因马承源的辛勤努力而拥有了全国最多最优质的青铜器藏品。尽管
上海市并非出土青铜器之地,但得益于上博半个多世纪的文物征集和抢救工作,这里收藏着众多珍贵的青铜器。马承源从担任保管部副主任起就负责这项工作,他甚至在大炼钢铁时期亲自抢救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在“文革”时期,马承源和同事们组织自己“闹革命”,用各种方法保护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他们甚至连夜加班,在所有文物陈列柜上用《
解放日报》贴满毛主席语录,并在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一来,上博得以幸免于难。
除了保护博物馆内的藏品外,马承源还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情况,并建议派专人接收私人藏家手中的历史文物,并由博物馆代为管理。他与同事们日夜守在博物馆,随时准备接收私人捐赠或代管的历史文物,并向藏家说明情况。这些努力最终使得许多藏家决定将手中珍贵文物捐赠给
上海博物馆。马承源不仅在中国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在面对境外走私等犯罪活动时也毫不畏惧。他开始关注海外文物市场,并通过自己在中国香港古玩市场发现并购回了许多重要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几年中,马承源在香港古玩市场一共为国家抢救了3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竹简、青铜器、石刻、玉器、印章、陶瓷等等。其中除了晋侯鼎和
战国竹简外,还有艳丽的战国丝绸、
南北朝时期“瘦骨清像”的石刻
造像、
唐朝丰腴的仕女俑。
馆长·建设者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全国各地掀起了新建、扩建博物馆的热潮。1985年,马承源就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从一开始,他就怀揣着建设新馆的梦想。这个梦想源自1980年他在美国参观博物馆时的经历。在美国,他看到了许多中国文物陈列在美国博物馆里,而且展出环境及陈列设计都让他深受触动。然而,囊中羞涩一直是马承源面临的现实难题。马承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尽管新馆暂时还不可能建成,但他决定对博物馆的陈列室进行现代化改造。1986年,他从国家文物局争取到资金,首先对青铜器陈列室进行了改造,并取得了成功。马承源每次出访都会泡在各个博物馆里,并收集有关
建筑设计、室内装修、陈列设计等问题的资料。即使当时还没有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但马承源早早地就开始暗暗做准备。经过一系列申请和报告之后,1991年12月18日,
上海市市长黄菊宣布建设上海博物馆新馆,并将其列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大建设项目之一。1993年9月,上海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动工,60多岁高龄的他常常亲力亲为。
社会活动家
马承源把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了国际水准的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的一面墙上,刻满了捐献者的名字,他们是为建设新馆慷慨捐资的各界人士。其中有很多都是马承源的朋友:
香港特别行政区何东集团主席
何鸿章捐资建造了博物馆贵宾厅;其胞弟
何鸿卿出资赞助古代玉器馆的装修;
邵逸夫赞助装修了历代绘画馆;
徐展堂赞助装修了古代陶瓷馆;
嘉道理家族赞助装修了少数民族工艺馆;葛士翘赞助装修了葛士翘展览厅;
胡宝星赞助装修了
中国古代青铜馆;家具馆中的展品系收藏家
王世襄先生庋藏,由庄氏兄弟购买后捐献。据统计,上博在新馆的建设中,共接收捐赠约1000万美元。这些“喜欢和上博打交道”的人还有一个组织,叫“上博之友”。1994年,上博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收购第一批
战国竹简后几个月,市场上又出现了第二批。当时上博资金困难,无力购买。“上博之友”朱昌言、
董慕节、顾小坤、陆宗麟、叶昌午五个人
共同出资55万
港元,买下竹简捐赠给上博。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对那些早期的捐赠者及家属,马承源一直放在心里。上博为这些人买房子,装空调,马承源每年至少去探望一次。
帮助吴王夫差盉回归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者要到
上海博物馆观摩青铜器,上博尽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在不违反国家文物保护条例的前提下,不仅为对方参观展厅提供方便,还打开库房,请他们免费观赏,作为馆长的马承源还常常亲自接待,并请馆内专家与他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一次,一位外国考古专家慕名来到上博,想就青铜器的问题与马承源探讨。当时,马承源正在外地出差,身体也不适,但他得知情况后,冒着大雨赶回
上海市,连夜与专家展开研讨。这样的诚心,“换来”了意外之喜。在马承源等上海文博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下,不少藏家不仅捐献家藏,还主动出资购买
青铜重器捐献给上博。1995年,马承源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现一件稀世珍品———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盉的肩部有一条弧形提梁,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盉身呈扁圆形,饰以变形的龙纹,腹部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底部有3个兽蹄形足。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王
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十二个字。吴王夫差在位22年,传世遗物至今发现的仅20余件,大都是水器和武器,青铜礼器仅此一件。马承源爱不释手,但物主要价甚高,一时难以筹资。正当愁眉难展时,香港何东集团主席
何鸿章闻讯,主动表示由他出资购买,捐赠给上博。1995年12月,何鸿章将这件抢救回归的“吴王夫差盉”捧入上博青铜馆陈列柜内。
主要作品
个人著作
选取部分马承源著作,参考资料
发表论文
选取部分马承源论文,参考资料
印章
现存马承源自用印总共29方,计有白文印24方,朱文印5方。其中刻款者9方,署明年款者8方,分别作于壬戌(1982)、乙丑(1985)、丁卯(1987)、戊辰(1988)、己巳(1989)、癸酉(1993)、及己卯(1999)和壬午(2002)年。在这些自用印中,纯粹以汉代
缪篆一式创作的白文印竟占了16方,其余则为金文一类。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