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琰为宋末元初
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
吴郡(今
苏州市)人。其生卒年诸说不一。俞琰幼好博览,闻友人有奇书异传,必求借抄录,以致废寝忘食而成疾。后专业科举之学。业成而时异事殊,自叹“平时刻苦竟为
画饼”、“时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隐居不仕,著书立说。以词赋见称,尤好鼓琴、作谱。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谓其“生宋宝(1253~1258)初……至
延祐(1314~1320)初始卒”。
余嘉锡据《
万姓统谱》和
纳兰性德容若《
周易集说》序等分析,认为“非生于
宝祐初”,当生于宋端平(1234~1236)前后。其卒年,据《周易集说》干寿道序称,俞琰在延祐元年(1314)尚在世,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延祐始初卒”不符。明
卢熊《苏州府志》谓其“卒于
元贞(1295~1297)间,年七十”,又与干寿道之说有出入。故现尚难考定。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1264~1294)间曾作《玄之门赋》,在道友中传诵。著作有《周易集说》、《易图要》、《
周易参同契发挥》、《
易外别传》、《阴符经注》、《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炉火监戒录》以及《林屋山人集》、《书斋夜话》、《月下偶谈》、《
席上腐谈》等。
俞琰得其家传,潜心《
周易》,旁及丹道三十余年。《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于周易之学“覃精研思,积三四十年,实有冥心独造,发前人所未发者”。“意所独契,亦往往超出前人”。其易学本于
朱熹《
周易本义》,又力图有所创新。认为易之义理与象数密不可分,他在《周易集说·序》中称:“夫《易》始作于
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
孔子作《
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可舍六画之象而专论辞之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故他每每先释卦象、爻象,次之明理,由乾、坤父母之象,而震、坎、艮、、离、兑六子之象,推之六十四卦,无不如此。《易外别传·叙》云:“《周易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汉
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之学也。人生天地间,首乾腹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易》以道明阴阳,故
老子借《易》以明其说,大要不出先天一图。是虽《易》道之储余,然亦君子养生之切务,盖不可不知也。”他认为,易之大要在《先天图》,传自魏伯阳。不明白先天图环中之秘,就难以究《易》。而《先天图》中本具太极,故在《
易外别传》中从太极开始,全面介绍《先天图》,以发其秘;又将其贯穿于《
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周易参同契发挥·序》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乃造化之妙,神之所为,道之自然者也。”
喜聚书,隐居南园,把收藏古籍作为第一要务,著书为乐,南园中有老屋数间,皆充古籍、金石。又构建“石书隐”,专一购藏珍籍秘本,日夕披览。学者称“石磵先生”。后世学者钱谧赋诗云:“居近先贤逼市寰,芸轩幽两三间。家储书千卷,门瞰清溪水一湾”。深于易学,所著《
周易集说》诸书,皆覃精研思,积数十年而成。家传四世皆读书修行。子俞仲温,又于
洞庭山建“读易楼”,藏其遗书。孙俞,字贞木,号
史大成,继承藏书甚多。其所藏珍本印有“俞琰玉吾”、“林屋山人”、“
俞贞木”、“立庵图书”、“石磵书隐”、“石磵读易楼”等朱记。
俞琰始学
儒家,是儒家学者。“石涧先生,吴中老儒也”(李克宽《周易集说序》)。
元朝统治者“授
温州市学录不赴,后得异人金液还丹之妙”(《吴中人物志》),而成为一个道家金丹学说传播者。他也常以道号自称。如
纳兰性德所言,俞琰“宋亡隐居不仕,自号石涧道人。又称林屋洞天真逸”(《周易集说序》)。
自言:“琰幼承佼师面命,首读
朱熹《本义》,次读《程传》。”又言:“予生平有读《易》癖,三老一辈看间,虽隆冬
大暑不辍,每读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则终日终夜沉思,必欲释其疑,乃已自得其说则欣然,如获拱璧。亲戚朋友咸笑之,以为学虽勤而不见用于时何,乃不知时变而自苦苦若是耶。予则以理义自悦犹豢之悦口,盖自得其乐,罔知所谓苦也。”
其易学著作有:《
周易集说》四十卷,《读易举要》四卷,《易图纂要》二卷,《易古占法》一卷,《
易外别传》一卷,《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还有《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所著书大部分佚失。据朱彝尊考证,尚存者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图纂要》、《易古占法》、《易外别传》,其中《读易举要》、《易古占法》朱氏未见。而《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影响比较大,是其代表作。
是集解性易著。是在《大易会要》基础上完成的,他说:“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
周易集说》云。”(《
自序》引《
经义考》卷四十)此书以
朱熹为本,参以程氏,又集
诸葛亮说之善者。他指出:“予自德佑后集诸儒之说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会要》,以程朱二公为主,诸说之善者为辅,又益之以平昔所闻于师友者为《周易集说》四十卷。”(同上)其书历时二十余年,凡更四稿。“或有勉余者云:日月逝矣。《系辞传》及《
说卦传》、《序卦》、《
杂卦传》犹未脱稿,其得为完书乎。予亦自以为欠,至大辛亥,自
番禺区归吴,憩海滨僧舍,地僻人静,一夏风凉,闲生无年用心,因取旧稿《系辞传》读之,不三月并《说卦》、《序卦》、《杂卦》改窜皆毕,遂了此欠。”(《后序》,引同上)自至元甲申到
至大辛亥(公元1284-1311年),正好是二十七年。
一书,《
文渊阁书目》、焦《
经籍志》、朱睦楔《
授经图》均有著录,但其传本很少。难怪朱彝尊云“未见”。《
四库全书》据《
永乐大典》集成四卷。此书不是依经立注,而是论述其易学体例或观点。其《
易外别传》是用先天之学,解说道家经典,用道家思想印证先天之学。他在《后序》中说:“《易外别传》一卷,为之图,为之说,披阐先天图环中之极玄,证以《
周易参同契》、《
黄帝阴符经》诸书,参以伊川横渠诸儒之至论,所以发
朱熹之所未发,以推广
邵子言外之意。”(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