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初年,定陵县在
当涂县地区进行了侨置。随后,定陵县的治所迁移到了安徽省
青阳县丁桥一带。宋朝大明六年(462年)三月,定陵县隶属于
宣城郡。同年八月,定陵县再次归属于淮南郡。
南梁普通六年(525年),定陵县改为隶属于
南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随着
南陈的灭亡,朝廷对州、县进行了调整,定陵县随之被废除。
定陵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它位于现今
舞阳县北部。
清代地理学家
顾祖禹在其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定陵县在汉朝时属于颍川郡,而在
晋朝时则隶属于
襄城县。定陵县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春秋时期的东不羹国就位于此处。东不羹国在
周代早期被封为
嬴姓子国,后被楚国征服。
楚灵王曾以此地的大城市为荣。在五十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多个周朝和汉朝的墓葬群,出土的陶器上有“定陵”字样。战国时期,定陵县所在的舞阳县分为
韩国和魏国两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西晋末期,定陵县经历了多次战乱,导致人口流失严重。
东晋时期,定陵县的治所一度迁移到南方。
《东晋疆域志》记载,由于
苏峻、祖约等人在
江淮平原的动乱,以及胡族入侵,许多民众南渡
长江,于是江南地区设立了淮南郡及其下属各县。这一事件发生于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定陵县与其他县一起被设立。此后,定陵县的治所在东晋时期发生了变化。
北宋学者
乐史在《
太平寰宇记》中提到,定陵县最初是在古丹阳城附近建立的。《
舆地志》记载,定陵县是在吴帝南渡之初设立的。尽管《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认为定陵县属于淮南郡,但实际上,《舆地志》并未明确指出这一点。青阳县的地理位置在
秦朝时属于鄣郡,汉朝时设置了
陵阳县,隶属于丹阳郡。
唐朝贞观初年,丹阳郡被废除了。
定陵县的治所变迁与其在
东晋时期的“义熙土断”有关。为了解决行政管理和户籍问题,东晋政府进行了多次土断,其中以
宋武帝主持的“义熙土断”最为彻底。在此次土断之后,定陵县的治所迁移到了
青阳县东北部的丁桥镇一带,并获得了实际的土地。
清代的青阳县行政区划中,定陵乡负责管理第二十一都和第二十三都,共有21个村社。这些村社的地名,如柯冲、石壁等,一直延续至今。
定陵县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有所变动。最初,定陵县位于
舞阳县北部。后来,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定陵县的治所迁移到了
江苏省当涂地区,最终在安徽省青阳县东北部的丁桥镇一带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