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力龙
在白垩纪出现的蜥臀目动物
阿贝力龙(学名:Abelisaurus),又名亚伯龙,是白垩纪晚期(坎帕阶早期)生活在南美洲阿根廷阿贝力龙科恐龙的一属。阿贝力龙是两足的肉食性恐龙,身长估计可达7-9米。尽管只有一个部分头颅骨标本,但阿贝力龙被认为是恐龙大家族的一员,与霸王龙相似。阿贝力龙的名字意为“阿贝力的蜥蜴”,以纪念发现该标本的罗贝托·阿贝尔·科尔多瓦(Robeto Abel Córdoba),他同时是存放该标本的阿根廷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馆前馆长。
阿贝力龙的名字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José Bonaparte)和奥尼拉斯·诺瓦斯(Fernando Novas)于1985年命名,并将它们分类在新建的阿贝力龙科内。
形态特征
阿贝力龙身上保留了很多原始肉食性恐龙的特征,比如不僵硬的尾巴。阿贝力龙的体形庞大,头部长而宽,咬合力很强,前肢短小,以后足行走。
阿贝力龙只发现一部分的头颅骨化石标本,因此很难确定躯干大小,部分学者估计身长可达7.5米1.5吨,是阿贝力龙科已知的比较大的成员,也有学者认为阿贝力龙体长可以达到9-11米,那么将是阿贝力龙科最大的物种。
简介
阿贝利龙属的名字意思是“阿贝力的蜥蜴”,为了纪念发现该标本的罗伯特·阿贝力(Robeto Abel),他同时也是摆放该标本的阿根廷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馆的前馆长。而阿贝力龙的学名则是以标本发现处的阿根廷科马约地区为名。其属及种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和奥尼拉斯·诺瓦斯(Fernando Novas)于1985年所命名,并将它分类在新建立的阿贝力龙科内。
分布范围
阿贝力龙超科被认为属于角鼻龙下目,而在中侏罗纪马达加斯加曾发现可能是阿贝力龙超科的化石。阿贝力龙科的化石仅发现于冈瓦纳大陆。当阿贝力龙科首次在1985年被建立时,仅包含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两者都来自于晚白垩纪的南美洲,最大的是爆诞龙属,当时的阿贝力龙科仅位于晚白垩纪的印度印度鳄龙胜王龙)与马达加斯加(玛君龙属);白垩纪时期的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是紧密连接在一起。过去一度认为非洲没有发现过阿贝力龙科化石,显示非洲脱离冈瓦纳大陆之后,大约BC1亿年前,这群动物才演化出来。然而,在北非的中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皱褶龙属与其他阿贝力龙科恐龙,推翻了这个假设。阿贝力龙科恐龙也生存于中白垩纪的南美洲,显示这群动物是在冈瓦纳大陆分裂之前就演化出现
分类
已发现很多其他阿贝力龙科的动物,包括极度完整标本的奥卡龙食肉牛龙、玛君龙及新发现的塔哈斯科龙的零散骨骼。有些科学家将阿贝力龙属分类为基础阿贝力龙科恐龙,而非属于食肉牛龙亚科之下。其他的科学家则指它的分类不明。阿贝力龙属与无关的鲨齿龙科都有着相同特征的头颅,而由于阿贝力龙只有头颅骨,若有进一步的发现,可能会将它分类为鲨齿龙科。但是,这种想法却仍有反对声音。
化石材料
阿贝力龙的化石只有的一个部分头颅骨,尤其在右边部分缺失严重。大部分的腭骨也缺少。除了失却的部分外,头颅骨大约有85厘米长。虽然它们不像其他阿贝力龙科(如食肉牛龙)般有任何冠或角,但却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撑者由角质构成的冠,而没有在化石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在头颅骨上亦有一般恐龙也有的大洞孔,用以减低头颅骨重量。和近亲一样,吻宽很宽,个体吻宽估计可达32厘米,这个比例相当于一般霸王龙的吻宽。这个个体的体长被估计有10米,重4吨。
年代争议
阿贝力龙的重组图画阿贝力龙是其中一种在巴塔哥尼亚发现的恐龙。它原先被认为是从Allen地层中发现,但后期研究证实它是在阿根廷内格罗河省较古老的Anacleto地层(属于内乌肯省的一部分)中发现。Anacleto是南美洲的一个地质岩层,为上白垩纪的坎帕阶早期,即约BC8300万到8000万年前。阿贝力龙的化石年代被认为来自于BC8000万年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简介
分布范围
分类
化石材料
年代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