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镇,隶属于
陕西省石泉县,位于石泉县南部的边缘山区,距县城50公里。总面积81.57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发展史
1951年,设熨斗区。
1976年10月后,恢复熨斗区。
1996年,撤区并乡时设熨斗镇至今。
地名由来
因镇区四面环山,地貌形似熨斗而得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熨斗镇地处石泉县最南端。东与
汉阴县汉阳镇接壤,南与
汉中市西乡县西乡两河口镇毗邻,西与汉中市西乡县
高川镇交界,北与
后柳镇、
喜河镇相连 。总面积81.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熨斗镇地处巴山中、低山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起伏,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460—1590米。
气候特征
熨斗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光热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
降水量967.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9月最多。
水系水文
熨斗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
汉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富水河,另有大小河沟7条。河流总长度38千米,径流总量11.6万立方米。最大河流
大富水河,境内流长11.6千米,流域面积32.6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熨斗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
石煤、
沙金、硫、铁、磷、
碳酸钙和
大理石等。其中
铁矿、石煤,大理石均未开采。林地7.82万亩,牧草地6650亩;有野生动物13种。农业耕地面积1.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0.17万亩,林地面积9.2万亩。
自然灾害
熨斗镇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7年7月30日,因境内遭遇大暴雨,造成全镇16户47间房屋倒塌,形成危房247间;800余亩农作物绝收;损毁村级公路12.6千米,直接经济损失470余万元。
行政区划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辖区总人口1342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68人,城镇化率9.4%。另有流动人口247人。总人口中,男性6843人,占51%;女性6586人,占49%。2011年,熨斗镇人口出生率8.5‰,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2人。
截至2018年末,熨斗镇户籍人口14099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916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熨斗镇财政总收入4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万元,比上年增长57.8%。人均财政收入309元,比上年增长9.3%。
2011年,熨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
2018年,熨斗镇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上企业2个。
2018年,熨斗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7个。
第一产业
2011年,熨斗镇农业总产值达到742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
熨斗镇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
玉蜀黍属。2011年,熨斗镇粮食生产5634吨。
熨斗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蚕茧、
烤烟、板栗、蔬菜、药材等。2011年,熨斗镇油菜种植面积3600亩,油菜籽产量490吨;桑园种植面积3535亩,产茧175吨;茶园种植面积2752亩,产绿茶18吨;烤烟种植面积450亩,产量60吨;板栗种植面积141亩,产量43吨;年产
杜仲380吨;蔬菜种植面积4510亩,产量4366吨。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累计造林6.2万亩,其中防护林2100亩,
经济林97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7.6万株,林木覆盖率75%,活立木蓄积量37万立方米。
熨斗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熨斗镇生猪饲养量4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羊饲养量3300只,年末存栏3070只;家禽饲养量10.3万羽,上市家禽7万羽。2011年,熨斗镇生产肉类2377吨,其中猪肉2016吨,羊肉55吨;禽蛋177吨;畜牧业总产值352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4%。
2011年,熨斗镇有大型农业机械53台(辆)。
第二产业
2011年,熨斗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8%。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商业网点92个,职工127人。2011年,熨斗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00万元,比上年增长9.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期刊380份(额),业务收入9万元。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电信业务收入207万元。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924万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储蓄689元;各项贷款余额1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3万元,比上年增长8.2%。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15个,藏书4.8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汉调二黄。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电视入户率98%,其中14%的家庭使用有线电视。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96人;小学4所,在校生12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63人;专任教师11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25张,专业卫生人员21名,
主治医师1人。2011年,熨斗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000余人次,住院3000余人次。
2011年,熨斗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800人,参合率96%。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体育场地7个,1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1%。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12户,人数1933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26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3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46.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044人,参保率88.4%。
基础建设
截至2011年末,熨斗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个,生产能力120吨/日,年工业用水0.2万吨、生活用水3.5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风景名胜
汉江燕翔洞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
石泉县熨斗镇境内,占地80平方千米,北依
秦岭,南接
大巴山脉。景区依托
汉江,将汉江三峡、
熨斗古镇、富水河、燕翔洞天、灵雀山及肖家古寨、狮岭风光、长岭峡谷等十几个主题景区,近150个景点,凸显出秦巴腹地、汉江两岸特有的原生态美,并与悠久的汉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融山、水、岸、洞自然景观及古镇、寺院、宗祠、戏园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自然景区。
在石泉东南的熨斗镇,燕翔洞位于富水河上游河岸的陡峭悬崖下,是一个寒武系古生
石灰岩溶洞群,生成距今已有数亿年的历史。据考证,燕翔溶洞实际长度应在10千米左右,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为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落。洞中
钟乳石千形百态,悬天连地,形象奇特。洞内还发现了动植物奇观,给美丽的燕翔洞增添了一道道奇特的风景。洞内发现的
大足鼠耳蝠是中国特有的蝙蝠,它是继
墨西哥兔唇蝠和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种食鱼蝙蝠,并且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食鱼蝙蝠,数量极其稀少。
汉江三峡
汉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
长江、
黄河、
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这条流淌在
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宁静、美丽,维系着中国内陆仅存的"田园",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
石泉段的汉江进入峡谷区,最窄处如莲花古渡只有50米,两岸山峰对峙,高出河面300米以上,谷坡50~60度,在
石灰岩区域尤其峻峭,形成了3个著名的峡谷:凤凰峡、柳溪峡和香柏峡,全长35千米。这里汉水如绸,两岸翠山,青瓦白墙,渔歌唱晚,素有"秦巴山水画廊"之美誉。
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故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熨斗镇建在
溶洞的溶岩之上,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尤以"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富水河紧紧环抱,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诗情画意。
莲花古渡
莲花古渡在
石泉县城南10千米处,是连接川陕南北的古渡口,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担负起入川、进楚、通途
渭河平原的水上交通重任,为古子午道之要津。现旧址重建,成为游览汉江三峡美景的观光码头和起始点。汉水桂苑距离燕翔洞景区大门燕翔阁约一华里,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因苑内有几棵茂盛的桂树,因而被文人雅士们称作"桂苑"。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熨斗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