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古城
青海省湟源县的古城
丹噶尔古城,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约40公里。丹噶尔是湟源县的旧称,得名于清顺治西藏自治区迁移到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藏语“东科尔”的蒙古语音译,意为白海螺。
丹噶尔古城曾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约有600多年历史,其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在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古城占地25万平方米,主街长800余米。自西汉以来,古城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称号。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仓二十间。
古城中由东西城门、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昌耀诗歌馆、镇海协营、丹噶尔演艺厅、迎春门和火祖阁组成的主要建筑群。古城中的街巷、民居院落、寺院庙宇、“歇家”商号以及湟源排灯等,承载着多元文化信息。
发展历史
丹噶尔古城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 1925年的丹噶尔古城一角 鄯州(西平郡),唐代归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
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宗教圣地
丹噶尔古城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自治区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省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马商都
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宋代为丝绸南路商,明清时“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清末民初丹噶尔成为当时西北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陕、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自治区、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军事重镇
丹噶尔古城是军事重镇。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主要景点
拱海门
丹噶尔古城的的西城门——拱海门,这个名称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从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其实祭海只是形式,目的是通过会盟防止战乱,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自是圣朝崇祀典,愿祈福泽遍苍生”。直到民国,这一惯例一直沿袭下来。
明清老街
作为湟源县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明清老街,连接着城隍庙、关帝牌坊、孔子庙等古建筑群,记载着古代西北最大贸易市场的发展,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明清老街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店铺大多改为民居,古建筑也多改为砖混楼房。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延续城市文脉、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湟源县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和城市更新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对明清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
仁记商行
保护开发的老街,使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元素,采用明清典型的绿色野生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造型上采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基本色调,使建筑布局与老城建筑格局相吻合。同时,设置“一轴四区四节点”。一轴,即把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作为贯穿城隍庙孔子庙、关帝牌坊和火祖阁的历史发展轴;四区,即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和休闲购物区;四节点,即入口广场、文庙广场、明清老街和东城壕什字、火祖阁广场。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的保护,重建西城门、三个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儿府衙、洋行等。沿街还设置代表湟源县文化特色的石碾、栓马桩、栓马环、石磨、马车、府衙前的石狮等,恢复老街旧貌,增添商业街的文化历史意蕴。
丹噶尔厅署
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英国人办的仁记商行,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丹噶尔古城商贸鼎盛,年交易额达到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贸易总额的六七倍,英、美、俄、比利时等国商人,京、津、晋巨商大贾,纷纷前来此地设立洋行,驻庄经商。有名的洋行有新泰兴、仁记(英)、平和、怡和洋行玛丽·居里、瑞记(美)、美最斯(俄)、瓦利(土)等。他们主要从事青海羊毛的收购贩运,在国际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
仁记商行对面,是丹噶尔厅署。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自治区,逼近青海省,为汉、土、回、藏、蒙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市道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
丹噶尔厅署内,每天由当地民间艺人定期进行县衙升堂表演,艺术地再现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
城隍庙
城隍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城西门内北,建于清乾隆,占地四亩多,有山门三间,门前石砌台阶,左右石狮旗墩围杆刁斗,山门对面有青砖照壁,高两丈,宽三丈,刻有花纹图案。门内建有钟鼓楼阁,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书房等规模井然。全庙建筑属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尤显瑰丽,廊房内的壁画劝善图,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是西北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近年来,多次修缮,重塑了城隍塑像,再现了城隍庙往日风采。
文化特色
丹噶尔古城是文化名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湟源排灯已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青海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
交通线路
1.由西宁市出发,开车经北京-拉萨高速公路西湟高速前往约1小时
2.西宁西站每天有两趟开往湟源县的火车,7581次列车每天8:25发车和K9803次列车每天21:25发车,都用时40分钟左右
景区防疫
医护警察免票
湖北籍医护人员和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与其同行的配偶、子女及父母;现役军人和警务人员免票。
参考资料
丹噶尔古城简介.湟源县人民政府.2024-02-22
湟源丹噶尔古城.马蜂窝.2020-09-0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主要景点
拱海门
明清老街
仁记商行
丹噶尔厅署
城隍庙
文化特色
交通线路
景区防疫
医护警察免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