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曾任该校副教授、教授。建国后,历任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副教授,
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图书馆副馆长,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民革辽宁省委第七届副主任委员。专于中国财政史。著有《汉代财政史》、《中国财务行政论》、《中国田赋史》(下册)。
马大英,男,
汉族,1910年11月出生,北京延庆人,1933年1月参加工作,民革党员。
马大英同志,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第一期财政组。1959年11月,随辽宁财经学院从
沈阳市调来
大连市,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三级),任辽宁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大英同志历任政协
辽宁省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政协大连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当选民革第六、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民革第四、五、六、七、八次辽宁省代表大会代表,历任民革辽宁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委员会顾问,民革旅大支部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81年11月当选民革大连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6月当选民革大连市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任大连市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马大英同志,出生在原直隶省(今北京市)
延庆区永宁镇一个商人家庭里,父亲以开
骡马店为业,当时生意萧条,一家八口仅仅能维持生活。20世纪20年代,家中又突遭变故,父亲和二兄相继亡故,生活顿失依靠。1923年,13岁的马大英被其兄长带到了
张家口市读中学,进入了同盟会人
张砺生等主办的实业中学,开始接触政治,并于1924年底加入了
中国国民党。其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先入政治系,旋改入财政系金融组。
1932年大学毕业后,1933年1月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总司令部农村金融救济处
湖北省罗田县分处估导员,任务是发放农村贷款。这正好是土地革命时期,这段经历,对他人生观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立志不做贪官,并一生坚持了下来。他感到农村土地问题的严肃意义,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耕者有其田,怎样叫做耕者有其田?他利用工作闲暇,先后走访了农户上千家,对农业经济和土地问题,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1933年11月,他被调到
江苏省财政厅江阴县特派会计主任办事处任会计主任,接着1935年6月,他又被调到江苏省宜兴县政府任财政科长。四年地方财政工作,让他对
中原地区当时的政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同时在工作中他也思考过不少财政理论问题,郁郁胸中,想求得解答。于是,于1937年3月1日,他正式进入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任助理研究员,这是正式从事学术活动的起点。1938年至
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完成了多部金融著作,有《中国财务行政论》、《中国财政收支系统论》和《中国田赋史》,期间1942——1945年他曾担任《新政治》月刊和《政治季刊》的编辑,每年写六至八篇论文。1946年他被调到中央政治学校校本部任副教授,同年8月升为教授。职务升迁并没有影响他从事研究,他先后翻译了多部西方财政学著作,并完成了《经济平等论》一书,共四编十八章,探索了土地、资本的所有制与利用,探索了怎样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探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平等以及国际经济关系论等,这些都为他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利用他的社会声望,任命他为
察哈尔省区域国民大会代表,参与制宪事宜,至1948年卸任。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辗转于
兰州市、北京,系统地学习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1951年12月被分配到沈阳东北计划统计学院,1952年并入
东北财经大学,任财政教研室副主任。从此,他的人生崭新的一页开始了。那时的教材为
苏联教材,当时翻译水平很低,错误百出,教学困难。为此他大量购置俄文书,自学
俄语,锻炼得可以自己看书,从此不再单纯依赖译著,发现译著中错误并加以改正。他先后用俄文翻译了《新技术的经济效果》、《国库管理》,用英文翻译了
皮古的《财政学研究》,为当时教学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这期间,他先后经历了肃反、下放、
四清运动,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但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依然笔耕不辍,他心中始终相信暴风雨总会过去,朝晖定将到来。1975年5月16日,调他回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协助
辽宁省财政厅搞财政思想史料,随后又办起了
辽宁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他前后以英文翻译了20多万字的
苏联经济资料,又校订了10万字左右的
日语苏联东欧经济材料,还译了些货币、
国际金融资料,合计20万字上下,为自己在学术上继续前进打下了基础。1979年夏,财政部在辽财办
国际税收训练班,他提出可以向与会人员介绍西方理论,以弥补当时我国财政理论的匮乏。他和同仁们经过87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给全国人民送去了两本书,这在当时非常不易。进入20市级80年代,他把精力集中在对中国财政史编写整理上。他负责编写的中国财政史史料选编第六缉宋辽金部分,全部50万字。他还编写了中国财政通史宋辽金部分,以及《汉代财政史》、《宋代财政史》。其中《汉代财政史》是第一本
中原地区断代财政史。
他不仅著书立说,还非常注重教书育人。他对研究生和身边的青年教师的要求是:“勤远略,攻核心”,他强调调查研究,要求青年深入社会实地调查,把握中国经济的特点与社会上存在问题的实质。他关心青年的成长,对找他解读外文书的人从不拒绝,他每年阅读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稿件,从二、三万字的论文,到几十万字的专著,他都悉心看后提出意见,共同商讨。他的勤勉,可见一斑。
马大英同志作为知识分子,不但潜心研究学术,而且在政治生活上也非常积极。他在担任政协委员和民革领导期间,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同志,认真履行职责,是新时期民革大连市委的旗帜性人物。他对我国的财政体制非常关心,先后写了三篇建议:一是
社会主义财政体制问题初探,二是论财政权统一与财力集中,三是市财政建制原则的若干设想。对我国财政秩序如何建立,对当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可能采取什么措施,他撰写了“财政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予以发表。他还深切关心农村财政建设问题。马大英同志认为,我国打开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理论和财政理论的彻底更新。马大英同志,用他的一生,去追求,去实现,为的就是
中原地区未来能有个稳定的财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