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2006年林语堂创作的书籍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于1948年首次编译的哲学著作,英文版本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该书主要探讨了老子探究生命底蕴思想的内容,包括道的性质、道的教训、道的描摹、力量的源泉、生活的准则、统治的理论和箴言等七章。每章的具体内容,是《道德经》和《庄子》的部分文字,并附有译文。林语堂在书中阐释了老子思想的重要特点,主张结合庄子来研究老子。经过林语堂的重新整合,老子看似散乱的箴言成为一套连贯一致、主题集中、条理清晰的哲学思想,完成了对道家思想的梳理与现代重构,同时又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开了另一扇门,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两千年来,抚慰了无数创伤的灵魂,使得人们在世俗努力挣扎时,有可回旋的余地。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多听听老子的话好处很多。人生在世,需要智慧。这部林语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视的著作,读来令人心地宽广,不但能领悟老庄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更能让自己保有心灵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点伤痕。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市)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逝世,享年80岁。
创作背景
1947年春,经陈源提名,林语堂前往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组主任。他上班后,忙得疲倦至极。每天下午回到家里,他总是躺在沙发上,动也不能动。于是,他不久便提出辞职,并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的戛纳,继续以写作为业。在坎城,林语堂于1948年应蓝登书屋约请编写了《老子的智慧》。
主题思想
在序论中,林语堂阐述了有关道家哲学诸问题的看法。其一,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有很大不同。林语堂的关于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论述,是他首次对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作较系统的比较,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这表明他当时对这两派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总体把握。其二,阐释了老子思想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点。林语堂认为,老子《道德经》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炼的俏皮智慧之精髓”。它是世界文坛上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只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而且教人守愚之为智,处弱以为强。它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受人注目,不受人攻击,因而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他认为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而对老子为什么总是强调以柔克刚,他则认为“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旺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时,也正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涨潮”。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的阐释,都说明了老子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三,主张结合庄子来研究老子。林语堂认为,庄子是老子的弟子,是伟大的道学家代表人物,而且“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如: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颖领章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因而,他在该书中除了收入老子《老子五千言》全部内容外,还选择了《庄子》的许多篇什,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道家思想。
编译策略
宏观策略
林语堂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视域出发,通过编译的方式,使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成为主题突出、逻辑严密、可读性强的通俗文学读本,将老子谜一般的智慧宝石传播到英语世界,其编译时采取的宏观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篇章重组实现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林语堂针对不同的时代语境,通过对《道德经·圣人抱一》进行篇章重组,实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重构与体系化。
2、用《庄子》精选解读老子思想的意蕴
“以庄解老”是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的主要特色。林语堂选择“以庄解老”除了因为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基本相同,还因为老子以箴言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而庄子则以散文描述其哲学思想。庄子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有着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因而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因此林语堂几乎每译完一章,都从确定的篇章主题入手,从《庄子》中精选相关段落进行“文本重组”,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系统的诠释,从而条理清晰地阐释了老子思想的意蕴。
3、以副文本揭示老庄思想的重点及关联
作为一种导读性质的材料,副文本是对读者接受异质文本的引导和提示,包括序言、绪论、评论和附录等。在编译《老子的智慧》过程中,林语堂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编辑的主体性,通过增加副文本,让其译本走近西方读者的同时,更吸引读者走进他的世界。林语堂在序言部分陈述了自己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体会与心得,并通过儒道哲学的对比,全面介绍了道家思想的特性、主要观点以及全书的选材与结构,让读者首先对老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整体的认识。此外,在译文后,林语堂采用评论的方式对道家思想进行梳理,并对同一主题的章节进行解读,既阐明了老庄哲学思想的重点及两者间的联系,也有益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老庄思想。在文后附录部分,林语堂附上了庄子虚构的故事“想象的孔老会谈”、中文人名的发音说明、庄子章节转换表等。这些副文本看似累赘拖沓,其实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当时西方读者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微观策略
林语堂在编译《老子的智慧》时,力图确保中西文化沟通的顺畅,在保证两种文化的可通约性的同时强调异质性,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采取的微观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适时补充
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林语堂在编译时会注意适当地补充说明,主要形式是在文中用括号标出。
2、以西喻中
林语堂在序言中提到“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亨利·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让-雅克·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林语堂指出另外一种研究老子之法是从拉尔夫·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因为《循环论》和道家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爱默生从循环论发展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他还将老子的隽语和爱默生的“直觉谈”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3、强调异质
林语堂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在编译中注重强调中国文化,具体做法为将道家哲学术语的首字母大写,中国文化特色词的音译加注,中文特有表述的直译加注。这种做法,使得作为异质文化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更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出版信息
作品目录
作品影响
《老子的智慧》先后在美国(1948)、德国(1948)、西班牙(1953)及韩国(1998)出版,并分别于1949年、1976年和1983年在美国再版,在德国再版的次数更是多达9次。根据能提供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的数据统计,全球共有1026家图书馆收藏此书,其中美国公共图书馆达964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主题思想
编译策略
出版信息
作品目录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