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965年建于四川省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AS),简称“成都山地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发展而来,1966年2月改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实现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并采用现名。
该研究所以“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其基本定位是以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员166人、科技支撑人员78人);建设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读研究生206人(其中硕士生88人、博士生118人)、在站博士后11人。
历史沿革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于1963年2月责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助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市分院前身)在成都筹建地理机构,暂作为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并于1964年3月正式成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加强西南“三线”建设,国家科委于1965年1月批准将地理研究所的有关研究部门一分为二调整到成都与西南地理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研究所”。为加强业务领导,国家科委又于1966年2月决定将“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
1970年7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下放到四川省,定名为“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由四川省科技局领导。
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收回四川省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1987年10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989年8月,根据该所要求,决定对该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的双重领导,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的学科结构性调整和机制体制改革中,该研究所于1999年底被认定为资源环境基地型研究所。
2002年4月,该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
2006年初,该研究所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员166人、科技支撑人员7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0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其中3人同时入选四川省青年百人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70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下列各层次人员具体名单均参考自该研究所官网显示信息,有所不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崔鹏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崔鹏、王根绪、吴艳宏、李爱农、唐翔宇、苏立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崔鹏、王根绪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要有四个研究单元,还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两大关键支撑平台。包括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其他5个所级野外观测台站、与西南交通大学等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
所级野外观测台站: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崩塌观测研究站、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波密地质灾害综合观测研究站
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设施资源
• 科研设备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有一个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在该所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该所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该所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据2016年3月该中心网站显示信息,该中心拥有英国GDS土动三轴仪、XD-2X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HitachiS-3000N扫描电镜、瑞典MALARAMAC/GPR地质雷达、四联直剪仪、PhysicaMCR301流变仪、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离子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有机碳测定仪(TOC)、热质仪、1500压力膜仪、电势滴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等仪器设备79台(套),以及室内大型泥石流、滑坡模拟实验设备。
•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该研究所官网显示信息,该研究所图书馆共有印刷型文献27.00万册/张,其中包括中外文图书3.65万册、中外文期刊1.31万册、科技资料2.92万册、地图和航卫片15.12万张、照片4.00万张;该所还有可利用的中外全文和文摘各类数据库达50多个,电子图书11万多册,电子期刊3万多份,学位论文90万篇,外文专利4200万条。
交流合作
2014年,该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共建西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并先后与四川宝兴县、西南测绘导航基地、中铁二院、高分四川中心等签署合作协议,主动了解对方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鲁甸地震科技救灾专家组顺利完成对红石岩堰塞湖、牛栏江堰塞湖等重点危险点的调查评估,依托中科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洽会”平台,完成的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山地灾害研究治理工作为天山申遗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2014年,全年办理出访115人次(含访台26人次),接待来访36人次,承办“2014年度欧洲科技中国行暨欧盟科技走进中科院(成都)交流会”,积极向欧盟代表推介研究所科技创新成效及学科优势。新签署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东京大学工学院、奥地利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3项国际合作协议,签署《中国科学院-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科研仪器捐赠备忘录》院级国际合作协议1项。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4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71项(包括新增项目168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课题12项(新增5项),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1项,承担部委行业专项8项(新增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36项(新增2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新增1项)、青年基金56项(新增30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5项,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3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7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77项(新增85项)。全年发表论文215篇,其中,SCI/SSCI检索论文83篇、EI/ISTP22篇,CSCD110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出版科技专著3部,科普译著2部,科普专著1部;新获得授权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17项,1项国际专利PCT申请获得通过;5篇咨询建议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2013年,该所在研项目453项(包括新增项目193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3项(新增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承担部委行业专项项目及课题10项(新增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3项(新增1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5项(新增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3项、西藏自治区区域创新集群重点任务2项(新增1项),主持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2项、“百人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西部之光项目34项(新增9项);承担国际合作重点项目7项(新增4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37项(新增67项)。全年发表论文24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2篇、EI/ISTP56篇,CSCD101篇;出版专著1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云南省交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新获得授权专利27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6项;2篇咨询建议被中办采纳(1篇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4篇被院省级采纳。
2012年,该所共有在研项目305项(包括新增项目163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3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承担课题2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9项(新增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5项(新增32项)。全年共发表论文28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6篇、EI/ISTP72篇,CSCD138篇,SCI+EI总数和SCI(1区、2区、3区)数量均实现翻番;出版专著2部;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新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12项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17项,2项国际发明专利进入美国专利及商标局审查,1项国际发明专利通过PCT申请。
学术期刊
• 《山地学报
《山地学报》原名《山地研究》,1983年创刊,1998年改为现名,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协办,为山地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已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刊物被国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农业科学等多种文摘类刊物收录,已形成了以高中级山地研究学者为特色的读者群体,曾获全国、中国科学院四川省中国地理学会优秀科技期刊奖;2010年被美国《地质文献预评数据库》(GeoRefPreviewDatabase)收录,2011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刊物编辑部人员多次获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期刊优秀编辑奖、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优秀编辑奖。
•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简称JMS)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全英文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联合国大学协办,科学出版社出版,Springer海外独家发行。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主要报道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地科学研究、山地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山地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以泥石流、滑坡、土壤侵蚀为重点的山地灾害的动力过程及防治理论和技术,山区流域管理与开发治理,山区特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山区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经济发展,山区少数民族问题与居民福利等。
• 2004年创刊,2007年被SCI收录,2007年起被收录,是全世界专门关注山地研究并被SCI收录的4种学术期刊之一。
• 据2012年汤森路透期刊引证报告(JCR,2012),JMS最新SCI影响因子为1.0000。
• 国际化的编委编辑队伍和国际化的作者、审稿专家群体。编委会由来自5大洲2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组成。
• 采用国际领先的ScholarOneManuscript在线稿件处理系统。
• 被SpringerLink、CNKI全文数据库和SCI、CSCD、GeoRef、GeoBase、OCLC、CSA、GoogleScholar、SCOPUS等索引和文摘数据库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截至2014年,该所设有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1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岩土工程和土壤学
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生态学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土壤学
教学建设
2014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206人(其中硕士生88人、博士生118人)、在站博士后11人。
2013年,该研究所在学研究生200人(其中硕士生97人、博士生100人、留学生3人)、在站博士后99人。
2012年,该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192人(其中硕士生96人、博士生96人)、在站博士后9人。
2008年,该研究所研究生韦杰同学获“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刘晶晶同学获“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刘永龄优秀奖学金”;范树阳、范小杉、苏正安、韦杰和张军彦等5位同学获“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文化传统
文化标识
• 所徽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徽整体呈园形,园润而又有亲和力。中间构图由"Mountain"的首字母"M"变形而成,似"山"形,既是意义上的"山地",又形似"山地","M"的延长部分代表平原,巧妙地表现了山地与平原、高地与低地的构架特征,以及研究所致力于山地灾害、山地环境与山区发展研究的事业主体。所用绿色象征自然、生态、环保;外环由形似"日"、"月"的图形符号构成,亦是字母"I"的巧妙变形,与中间象征山川的"M"共同组成研究所的识别符号。日月山川交相辉映,既寓意地域上的广袤,又喻指成都山地所事业的永恒、研究领域的宽阔,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质。所用蓝色象征科学、创新。
文化活动
该研究所会定期在所内举办各类活动,例如职工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艺术沙龙、野外踏青等活动。
2015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举办了以“为祖国华诞放歌、为山地腾飞添彩”为主题的迎新生联欢会,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部教育干部与在所全体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联欢会,联欢会后,还结合研究生支部活动,开展了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党建知识”主题猜灯谜活动,灯谜包括了“三严三实”、“抗战胜利70周年”、“特色研究所建设知识”、“党史知识”四个单元。此次活动由研究生部组织,研究生自行策划完成,节目精彩纷呈,安排有序,展现了山地学子多才多艺、团结协作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展现了山地学子们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立时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9-12-2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研人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9-12-2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9-12-2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学成果.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9-12-2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文化活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9-12-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科研部门
设施资源
交流合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文化传统
文化标识
文化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