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门街道位于
上海市南市区,与
黄浦江和
卢湾区三区交界地段,地处淮海路商业闹市区之间。小北门地区原属邑庙区一部份和嵩山区一部份。在南市区建立之前并没有小北门街道的建制名称。小北门街道地域解放前夕分属邑庙、
蓬莱、嵩山区。1950年,邑庙区政府设小北门冬防办事处,1951年改为派出人员办事处。1959年12月邑庙区与
蓬莱区合并建立了南市区以后,1960年1月成立小北门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调整管辖区域,将原
露香园路街道泰瑞、贻庆、翁家、肇方、西马居委会划入,居委会增到14个。当时办事处建立党支部,由原嵩山区西藏南路办事处所属的桃源、同康、会稽和南阳等居委和原属露香办事处的大境、怀真、同庆、总弄等居委会并组成小北门街道。建立初期所属居委共8个,后改建成为15个居委。1979年2月,小北门街道办事处设于大方弄43号。1981年将
南阳市居委划分成南阳、方西2个居民委员会,至此居委会达15个,有居民小组540个,常住户口18275户,49729人,其中
回族261人,满、彝、白等族14人。1993年7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调整了
南市区部分街道办事处建制,撤销小北门街道办事处,与原唐家湾街道办事处和蓬莱路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了老西门街道办事处。
辖区地处老城厢,古建筑和革命遗址较多。明末,
顾姓建私家花园露香园,以盛产水蜜桃闻名,园内女红精于刺绣,织品“顾绣”畅销欧美及
日本等地。明
万历年间在城墙上建造
关帝庙,
清代改建为三层楼阁,称大境阁。冬日登阁可 观赏“沪城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大境阁下现有
上海市市区仅存的30余米古城墙,1992年开始修复楼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和
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在四明公所两次发生反帝流血案件。今四明公所门楼尚存,是上海人民反对
法国殖民者扩张租界斗争的历史见证。民国12年(1923年)在民国路(今人民路)振业里创办的“上海书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机构,曾发行《向导》、《
中国青年》、《
新青年》、《
共产党宣言》等书刊。以上3处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北门一带被划为难民区,街巷未遭破坏,但由于敌伪势力猖,三教九流混杂,成为藏垢纳污之地。辖区内“九亩地”一带曾开设“绿宝”、“永安”、“同康”等5家赌窟,仅老西门到露香园路一段设有50多家
典当、200余处吸毒场所。金家坊夜市旧货地摊公开买卖贼偷货,曾是远近闻名的销赃市场。
解放后,人民政府厉行禁赌禁烟,经过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好转。为维护辖区社会秩序,街道办事处于1987年在全区 率先成立街道治安联防大队,参加者2500余人。街道开展民间调解工作,会同区法院建立街道民事纠纷审判站,成立由区法院、公安派出所、房管所和居委会干部组成的泰瑞居委道德评议队,发挥在职职工义务调解员作用,1987~1992年,共调处纠纷140起左右,成功率在90%以上。
上海市司法局三次召开现场会,推广泰瑞经验。街道辖区内六年以来实现无重大恶性事件、无调解不当引起非正常死亡、无重大火灾、无精神病患者重大肇事的“四无”目标。为改变辖区内房屋简陋、地面坑洼多和垃圾成堆的状况,市政、房管等部门对各条马路修补拓宽,所有的石子路面全部翻修平整,对原有4000多幢房屋进行维修改建。1959年在淮海东路建造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桃源新村,1974~1980年相继在复兴东路
云南南路建多幢楼房,1987年在人民路建筑2幢17层高楼。1990年,老西门路段被评为市级文明街。1992年,获市二级卫生街道、市灭蝇先进街、市烟尘达标街道的称号。
小北门街道1988年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对青少年进行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当年,6所小学与所在居委会建 立共建文明单位关系,成立以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组成的乡土教育讲师团和由共青团员、民警等组成的校外辅导员、故事员队伍,在四明公所、
王若飞塑像、上海书店旧址、大境阁等地设立乡土教育基地。1990年,街道广泛搜集北门史迹,拍摄《寻找北门历史遗迹》录像片,在学校和居委会放映。自1958年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以来,街道经济逐步发展。1979年为解决回沪知识青年就业问题,街道成立劳动服务公司。1981年又成立合作联社,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劳动服务公司。至1992年,有仪表、五金、纺织以及百货修配等38家工、商企业,从业人员402名。1992年产值3945.47万元,上交税收122.11万元,利润150.32万元。辖区内有市属企业14家,其中有省版书店等,还有市百八店、
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等区属企业274家以及个体户442家。辖区有南市业余大学1所、中学2所、小学6所。实验小学和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分别为部、市重点学校。辖区还有医院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