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燕鸥
中国沿海地区的夏季繁殖鸟类
白额燕鸥(学名:Sterna albifrons)是形目鸥科的鸟类。体长22-27厘米,体重55-60克。夏羽头顶、颈背及贯眼纹黑色,额白。冬羽头顶及颈背地黑色减少至月牙形。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头顶及上背具褐色杂斑,尾白而尾端褐。栖息于海岸、河口、沼泽。常集群活动,以鱼虾、水生昆虫为主食。为中国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省以及内陆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均有繁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外形特征
白额燕鸥成鸟夏羽:自上嘴基沿眼先上方达眼和头顶前部的额为白色,头顶至枕及后颈均黑色;背、肩、腰淡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眼先及穿眼纹黑色,在眼后与头及枕部的黑色相联;眼以下头侧、颈侧白色;翼上覆羽灰色,与背同色;第1-2枚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干白色,内羽缘有宽阔的楔形白斑,至羽端逐渐消失,第2-3枚初级飞羽羽干淡褐色,第3-5枚初级飞羽银灰色,内翈先段稍沾黑灰,羽缘白色,其余飞羽灰色;颏、喉及整个下体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头顶白色向后方扩大,黑色变淡变窄向后退缩。
幼鸟:头顶部褐白斑驳,后枕黑褐色,上体灰色,因各羽具有褐色羽缘或大片褐色而使上体缀有褐色横斑和皮黄色或白色羽缘,尾较短,白色,端部褐色。
虹膜褐色:夏季嘴黄色,尖端黑色;冬季嘴黑色,基部黄,夏季脚橙黄色,冬季黄褐色或栗色
大小量度:体重♂40-108g,♀44-68g;体长♂247-283mm,♀230-269mm;嘴峰♂26-33mm,♀25-31mm;翅♂166-194mm,♀157-197mm;尾♂86-123mm,♀81-93mm;跗♂15-18mm,♀15-17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居于海边沙滩、湖泊、河流、水库、水塘、沼泽等内陆水域附近的草丛、苇丛及灌木丛中,以及沿海海岸、岛屿、河口和沿海沼泽与水塘等成、淡水水体中,近海无人岛礁等处。
生活习性
白额燕鸥在中国台湾部分为留鸟,在大陆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常成群结队活动,与其他燕鸥混群。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飞行,潜水方式独特,入水快,飞升也快。搜觅水中食物。飞翔时嘴垂直朝下,头不断的左右摆动。当发现猎物时,则停于原位频繁的鼓动两翼,待找准机会后,立刻垂直下降到水面捕捉,或潜入水中追捕,直到捕到鱼类后,才从水中垂直上升入空中。
以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繁殖方式
常见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广泛繁殖于中国大部地区,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岛。内陆沿海均有繁殖。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台湾省。每年春夏之交,它们成群结队、越过重洋;夏天,它们在海滨湿地周边繁衍生息、生儿育女;秋风吹起,它们拖家带口,远赴万里之外。几百上千年以来,白额燕鸥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在南半球北半球之间来来回回。
白额燕鸥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繁殖。营巢于海岸、岛屿、河流与湖泊岸边裸露的沙地、沙石地或河漫滩上,或在水域附近盐碱沼泽地上营巢。巢甚简陋.主要在沙砾地上扒一浅坑,巢内无任何内垫物,有时垫有少量枯草。巢的直径为7-8厘米,深1-2厘米。每窝产卵2-3枚,偶尔1枚。卵为梨形,卵的颜色为色或淡石色,被有小的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0-34×23-26毫米,平均32.0×24.5毫米,卵重为8-11克,平均9.5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22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黑和黑塞哥维那、英属印度洋领地汶莱、保加利亚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关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利比里亚、利比亚、立陶宛、北马其顿马来西亚马里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荷兰新西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那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产地不确定:苏丹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Sterna albifrons.The IUCN Red List.2013-12-16
Little Tern Sterna albifrons.BirdLife.2013-12-16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分布范围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