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穗花
百合科白穗花属植物
白穗花,(拉丁学名:白穗花属 gardenii (Hook.) Baill.),是铃兰科铃兰族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中国特有单种属。根状茎圆柱形,叶披针形,白色花苞,球形浆果
产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生于山谷溪边,阔叶林下,草丛中或岩上湿处。其不仅可入药,具有活血祛之功效,而且形态优美,因此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根状茎圆柱形,长2-12厘米或更长,直径0.3-1.5厘米。叶4-8枚,倒披针形、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下部渐狭成柄,柄基部扩大成膜质鞘。
花葶高13-20厘米;总状花序长4-6厘米,宽2.5-4厘米,有花12-18朵;苞片白色或稍带红色,短于花梗;花梗长7-17毫米;花被片披针形,先端钝,长4-6毫米,宽1.5-2.4毫米,开展,有一条脉;雄蕊短于花被片,花丝长3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2毫米;子房长2毫米,花柱长2毫米。浆果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月。
产地生镜
白穗花在中国产江苏省浙江省昌化镇)、安徽(黄山市)和江西省。生长在山谷溪边和阔叶树林下,海拔630-900米。
生长习性
白穗花分布于海拔630米-900米之间,生于山谷溪边,阔叶林下,草丛中或岩上湿处;喜温凉、湿润的气候,耐寒性较强,耐阴亦喜光,喜湿润,喜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耐贫瘠性较强,属于粗放管理。
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多为分株繁殖。在庐山地区白穗花分株繁 殖可在4月底进行,一般2年-3年分株1次,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分株需选用生长旺盛、品质好、无病虫的母株,将其掘起后从短缩茎处割开分成2株-3株,每新株必须带有完整的芽头。栽植时要注意把根系理顺,覆土埋严浇透水,稍于后松土,成活率可达98%以上。以后进行常规管理,当年即可开花结果。分株繁殖方法简便,操作性强,成活率高。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
选择土层深厚、有灌溉条件的腐殖土作为播 种基质。整体苗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消毒。然后整地做2米×5米待用。在播种前12小时将播种小区浇透水备用。然后撒播白穗花种子,覆土2厘米-3厘米并浇透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但是不能积水。采用70%遮光率的黑色遮阴网,白穗花种子自播种后的第2天开始萌发,出苗整齐,出苗期集中,出苗率高达85%以上。
苗期管理
初出苗和分株的白穗花圃地,应根据土壤情况及时浇水、拔草,当小苗长到7厘米-8厘米时,可适当间苗。白穗花管理粗放,易成活。
病虫防治
白穗花为铃兰族植物,铃兰族植物很少有病虫害的发生。但栽培管理不当会发生根茎腐烂病。该病危害植株的茎、叶及花序。发病初期,感病茎及叶上产生淡黄色或淡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成暗褐色、下陷的病斑。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花序受害后腐烂。
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早拔除重病株烧毁,不要用病株分株繁殖。②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主要价值
园林绿化
白穗花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和对环 境的适应性,就植物景观营造而言,可用于林下、林缘大片种植替代草坪作为地被植物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其与乔木、灌木搭配,构成复合型的生态结构,在植物群落的复合结构中扮演着下层物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衬托作用,并与上层乔灌木错落有致地组合,形成高、中、低错落有致的自然立体群落景观。
因白穗花抗性强,耐土壤瘠薄,亦可广泛应用于山坡、岩石旁、阶旁、沟边、滩涂地等恶劣环境栽植,既美化环境,又可起到覆盖地面、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还可以在建筑物的北侧背阴处成片种植,既软化建筑线条,又增加生机的作用。尤其在难于处理的狭窄空地或阴暗丑陋的角落,可采用成片种植、点缀等方式布局,不仅有遮挡作用,而且富有自然韵味。还可以布置各类花坛、花镜,也可作镶边植物。
盆栽观赏
白穗花具有独特的耐阴习性、叶色青翠、花色美丽使其能成为室内观赏的常用花卉。可以布置背阴房间的窗台、过道,也可以摆放于几案、书桌和书房等处,美化室内环境,观之则心旷神怡。
参考资料
白穗花.自然标本馆.2015-02-2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镜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
苗期管理
病虫防治
主要价值
园林绿化
盆栽观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