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铭,1926年出生于
天津市。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荣誉津贴。
任职情况
自1955年起,先后在中国雕塑工厂,
开封市师范学院艺术系,
保定市群众文化艺术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职。
人生履历
童年
1926年 出生于天津市职员家庭。父亲是一位优秀的铁路机械工程师。曾于1927年远赴美国福特汽车工业学校勤工俭学三年,后就读美国
底特律大学学习机械专业。母亲小学文化水平,心地善良,她一生养育了七个孩子(四个男孩,三个女孩)。
1931年 家父归国并就职于
国有铁路北宁线唐山铁路机械修理厂,全家随父亲由
天津市迁至
唐山市并在铁路宿舍居住。
小学
1932年 就读于唐山铁路“扶轮小学”。
1935年 由于父亲工作调入天津铁路局,全家由唐山迁回天津,因此转学至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就读。
1937年
日本发动“
七七事变”,天津沦陷,转学至天津私立“木斋小学”读书。
1940年 就读于天津私立“渤海中学”。期间跟随天津治印名家王奎章先生学习汉印篆刻印章。
1943年 中学毕业。由于天津铁路局已被日本人接管,家父不愿为日本人做事,因此离开天津铁路局转入唐山开煤矿从事机械电机修理工作。考虑到全家人的安全,父亲将全家迁出
天津市转到
北平市居住。
入驻画社
1944年 因家庭原因休学。之后经友人介绍进入了由
季观之、
钟质夫、
晏少翔三位名师共同创办的位于北京西城武王侯胡同的“雪庐画社”。跟随画家季观之先生学习北宗山水画。
1945年 与音乐结缘。经常在北京东单牌楼附近的地摊上收集自己喜欢的唱片。在音乐和对书籍的选择上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都与佛教有关。如:《天龙戏水》等,每次听都会令心里激动非常。
1946年 考入国立北平艺专(
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为
徐悲鸿先生亲自招录的该校第一批雕塑系学生。师从
李宗津、
王临乙、
滑田友三位教授学习素描、雕塑及陶塑创作。在校期间还受到
李可染、
王朝闻、
艾青、
叶浅予、
蒋兆和、
王丙召、
曾竹韶、
冯法祀、
宋泊等众位名师的指导。
改革运动
1949年 4月,国立北平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秋末,随全院师生一起参加了北京郊区土地改革运动,并深入农户学习土改政策,土改后期被农民们热情高涨的丈地和分地场面所感动,返校后创作了毕业作品《丈量土地》。
1950年 作品《丈量土地》获得
中央美术学院“红五月”创作美展
一等奖。同时该作品被刊登在1950年《
人民画报》第1卷第1期。之后经
徐悲鸿院长推荐,《丈量土地》被送往
布拉格参加了“布拉格——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美术展”,并被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7月,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并经徐悲鸿院长建议留校,同期创作了作品《朝鲜妇女》,该作品被发表在《人民美术》第6期封面,徐悲鸿院长对此作品大加赞许。
1951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学习一年。同年创作的作品《志愿军俘虏美军伤员》在北京
王府井集团新华书店总店内展出;之后创作的作品《志愿军英雄》,被竖立在北京王府井十字路口中心花坛。
1952年 调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工作室,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研究、交流等工作,并协助
王丙召先生从事《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泥塑创作工作。同期还创作了反映中苏友好关系的作品《出院》小石刻像,并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4年 调回
中央美术学院为
曾竹韶教授当助手,后又去江西景德镇瓷厂实习。在此期间腿部经常感到不适,回到北京后被确诊患有“进行性颈胸腰椎神经根炎”,不久行走时开始拄手杖。
1955年 调到中央美术学院附属的
中国雕塑工厂创作组(后更名为中国雕塑工厂)工作,参与并完成了创作组的第一个任务: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院内作两块大型浮雕,以及一个志愿军战士的像。之后又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了天文学家
一行胸像、数学家
祖冲之胸像并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创作作品
1956年 前往武汉与伍时伟先生共同创作完成了
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内的《水下作业》组像。之后在中国雕塑工厂负责并组织创作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型浮雕,并创作了其中的《志愿军火中救朝鲜儿童》。同年经著名雕塑家
傅天仇先生介绍加入
中国美术家协会。
1958年
大跃进开始,创作了作品《劈山引水》,该作品在
苏联雕塑专家克林杜霍夫推荐下,经过放大作为“七·一”献礼,并被安放于
中山公园的
保卫和平坊前。不久该作品在《
人民日报》发表。后来美国女作家
埃德加·斯诺女士出版了一本反映当时中国大跃进的书,其中书的封面就选用了这座雕塑。
1959年 经
华君武先生提议二次创作《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并被送往苏联
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同年负责并组织创作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广场《官兵一致》群雕像,以及北京工人运动场的
主像雕塑。
1960年 河北省
保定市市派人来中国雕塑工厂购买了《劈山引水》的白色水泥雕像,水泥像被运回保定后,先放置于保定火车站广场,后被安放在保定
东风公园至今。初夏,又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河南济源民兵渡河》雕塑。同年获北京市文教体卫方面“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先进工作者红旗奖章一枚。
病危
1961年 腿部肌肉开始严重萎缩,在北京经针灸治疗后稍有缓解。6月,调入河南郑州艺术学院。9月,由于河南郑州艺术学院解散,被改调到
信阳师范大学(原
河南大学)艺术系任教。同年腿部病症在河南郑州一位老中医的针灸和中药的配合治疗下病情得已缓解。
1964年 借调到河南省博物馆参加“农村四清展览”组雕创作工作。
1965年 继续在河南博物馆工作,同年家母病故于
天津市,心情十分低落。秋,前往河南石官山竹沟李先念、彭雪枫革命根据地陵园参观。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正在和
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生安志金先生一起为
郑州市紫金山公园创作《工农商学兵》群像,之后又为郑州焦裕禄事迹展创作了《焦裕禄》
塑像。
思想改造
1969年 回到
开封市师范学院参加知识分子再教育运动,初春被下放到
河南省民权县杞林场代林分场进行思想改造,在林场与
丁折桂、
梁冰潜、
马基光、
叶桐轩、
王邦彦、丁中一、
刘铁华、王儒伯、邱光正、王威等同住一屋朝夕相处,这一段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我将知识分子再教育作为一个创作题材表现在作品中。如:《铁华压面条》、《知识分子再教育》等都是对那段生活的回忆。
1970年 春,回到北京家中休息,不久被借调到
保定市莲花池公园进行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复制工作。.
1971年 由于大型泥塑《收租院》得到了保定市文化局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之后便被正式调入河北省保定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
197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需要制作山顶洞人布景箱,经老校友李之谭先生推荐被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该项工作,后来参与创作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浮雕《奴隶起义》以及复制文物
波斯俑陶
塑像等。
1974年 回到保定群众艺术馆。由于身体状况以及未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工作,于冬季提出提前退休申请。
退休
1975年 提前退休回到北京,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复制及修复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学到了许多陶器及铜器复制、修复的工艺和手法,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研究,并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创作高峰
1980年 重返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结合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感悟,在这段时期更专注于陶塑创作,从而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
创作作品
1981年
中央美术学院硬质材料工作室以及电陶窑工作室相继成立。在此期间,除任课教学以外,业余时间都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其中《农家小院》、《农家窑洞》、《
安塞腰鼓》、《吹唢呐的汉子》、《黄河渡船和梢公》、《
河南坠子》、《山西梆子》等大量反映河南河北的民俗风情和北京城市生活的回忆即兴之作在此期间产生。
1982年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
钱绍武、
刘小岑、
王澎、刘士铭四人书画雕塑展”。
1984年 作品《鱼鹰》入选第六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同年作品《向太阳》入选“全国雕塑设计方案展览”,并获得由全国城雕办颁发的奖章一枚,
1985年 为北京
石景山雕塑公园创作了《弓箭手》石雕。
1988年 作品《黄河腾飞》及《丝绸之路——骆驼》入选
甘肃省“
城市雕塑规划展”。
1991年 行动中不慎右腿
骨折,经
北京积水潭医院接骨后,卧床10个月。同年冬,开始架双拐行走,外出时蹬小三轮车。
1992年 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创作了作品《永恒的爱——生命的延续》,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3年 作品《黄河船工》入选第八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94年 成为中国雕塑家学会首批会员。
1995年 结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全部工作,并在家中潜心创作。同年获“全国
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荣誉津贴。
1997年 作品《黄河船》入选“全国
陶艺巡回展”及“
欧洲巡回展”,并被文化部收藏。
1998年 在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举办“刘士铭作品展”,并出版画册《刘士铭作品集》。
1999年 作品《母亲》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同年作品《
安塞腰鼓》、《劈山引水》及《老虎背女人》被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3年4月11日,
中国雕塑大师刘士铭的雕塑作品《想飞的人》收藏揭幕仪式在纽约市立大学麦考利荣誉学院举行。
所获奖项
1999年 接受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东方之子》栏目的人物专访。
2000年 获北京市委颁发的“50年为文学艺术积极贡献”奖牌。
2000年 作品《黄河鱼鹰》入选《
今日中国美术》一书。
2001年 被编入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库文艺分卷)《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一书。
2002年 被编入由人民画报社和中国画报社联合出版的《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世纪珍藏版,以及由艺术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出版的《艺术中国大型中国艺术文献特辑》一书。
2002年 获“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半个世纪北京雕塑艺术文献展”证书,及文化部颁发的“中国世纪英才”荣誉证书和奖牌。
2005年10月 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举办了“本土雕塑展——刘士铭作品展”及研讨会。
2005年10月 接受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专访。
2006年 由于腰部无力,行车越发困难,改乘轮椅。
2006年10月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自在
茼蒿——刘士铭雕塑艺术展”。
2006年11月 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人物专访。
2010年5月24日逝世 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