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弧斑
姬蛙(学名:Microhyla heymonsi),又名黑蒙西氏小雨蛙,为姬蛙科姬
林蛙属的
两栖纲。体略呈三角形,头小,前肢细弱;趾间具蹊迹;指、趾末端均具吸盘,其背面均有纵沟;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细痣粒;腹面光滑。体背中线上有一个或两个深色小的弧形斑,呈“()”形。咽喉、胸部及腹侧有
褐色小点;腹部白色。
形态特征
成体
体略呈三角形;雄蛙体长20毫米,雌蛙体长23毫米左右,头小,长、宽
相等或宽略小于长;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无骨齿;舌窄长,后端无缺刻。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远小于体长之半;指末端有小吸盘,背面有纵沟,有的不太明显;指长顺序3、4、2、1;关节下瘤发达;掌突2个,外掌突较大,有的分为两个。后肢较粗壮,向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吸盘大于指吸盘,背面有明显的纵沟;趾间具蹼迹;关节下瘤明显;内突大,长椭圆形,外蹠突略小,圆球形;蹠外侧有肤棱。
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细痣粒;从眼后角至前肢基部有肤沟亦绕至腹面,构成环绕着咽喉部的肤沟,臂基部也有肤沟;由眼后至胯部有明显的斜行肤楼;股基部腹面有较大的痣粒。腹面光滑。
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为粉灰或浅褐色;从吻端至肛部常有一条米黄色的细脊线,在此脊线两侧从眼睑处或由吻端开始有两条颇宽的黑
褐色线纹,向后延伸直至后肢基部,此2线纹前半段相距较近,后半段相距较远;在前背的脊线上有一个黑色小的弧形斑,呈“()”形,有的个体在头后另有一个同样的小孤斑;从头侧沿体侧至跨部各有一条很宽的黑棕色斜线纹;在体侧的黑棕色斜线纹与脊线两侧的黑棕色线纹之间,又有很细的断续纵行黑棕色线纹;四肢有黑棕色横纹,股前方有黑棕色纵纹,恰与体侧的黑棕色线纹略相衔接;腹部外侧有黑棕色纵纹;肛两侧有黑斑。咽喉、胸部及腹侧有
褐色小点,尤以咽喉部的较为密集;腹部白色。液浸标本背面灰棕色,深色斑纹清晰。
第二特征
卵
卵群粘连成小片状,略成圆形且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1.2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粒外有胶膜2层。
蝌蚪
第27-30期
蝌蚪全长平均3.9毫米,头体长约7.9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202.5%左右,生活时背面草绿色,散有深色斑点,晚期蝌蚪常具浅色脊线,尾肌及
尾鳍色较浅,也散有深色斑点,尾梢细丝状,无色或具细小斑点;口部略带紫色;两眼间及尾中部的上尾鳍和尾肌上缘都各有一条银白色的短横纹;体侧及腹面透明。液浸标本背面浅灰色,两眼间及尾中部银白色横纹变为无色,体侧、腹面及尾梢透明或具细小斑点,其余部位深色斑点清晰。一个后肢长1.5毫米者(第29期),全长24.5毫米,头体长8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两倍。体高,头及背部扁平;尾肌弱,尾鳍宽,下尾鳍宽于上尾鳍,尾末梢窄细成为细丝状。早期蝌蚪无外鼻孔;眼位于头部两极侧;出水孔在后腹部正中线上,距肛孔较远,为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中央;口位于吻之前上方,无唇齿及角质额;口角及下唇有宽的唇褶,围成圆形翻领状,其周缘有长短不一、排成辐射状的窄肤梭,有的呈乳头状;唇的两侧有大乳突;上唇褶平置,下唇褶马蹄形,颌缘形成“∀”形。一个前肢刚伸出的
变态期(第42期)蝌,头体长9毫米,尾长18.5毫米;浅色脊线清晰;外鼻孔明显;指、趾末端的吸盘及其背面的纵沟明显;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最北达安徽金寨和
河南省的商城,如
四川省(
合江县)、
重庆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省(
河口瑶族自治县、
景洪市、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
陇川县、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绿春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
腾冲市)、
贵州省(
绥阳县、
仁怀市、
赤水河、大方、金沙、江口、印江、松桃、贵阳、贵定、荔波、罗甸、雷山、兴义、安龙、德江、剑河)、安徽(歙县及太平、休宁、祁门、绩溪、黄山、
黟县、
金寨县、
霍山、
岳西县)、
江苏省(
苏州市、
宜兴市)、
浙江省(广布全省,如
杭州市、北雁荡山、
西天目山、西天目山、洞山岛等)、
江西省(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地区)、
湖南省(
长沙市、
衡山县、
桑植县、
张家界市、
沅陵县、城步、新宁、宜章、炎陵、江永、平江等)、福建(永泰、建宁、
武夷山市、德化、福清、南平、顺昌、诏安)、台湾(中部、南部和东部)、
广东省(北部、西部及沿海地区、
封开县、
信宜市)、
海南省(詹州、
万宁市、
五指山市、
昌江黎族自治县及
尖峰岭、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样、金秀大瑶山、
龙胜各族自治县、
蒙山县、
玉林市、
德保县、
龙州县(大青山)、容县
大容山、田林
岑王老山)。
栖息环境
小弧斑姬蛙常栖息于海拔70-1515米的靠山边的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之泥窝、土穴或草丛中。
蝌蚪生活在靠山边的稻田、路边水沟,废粪池及缓流的小溪内。
生活习性
春夏时节常躲在水边草丛、落叶、泥缝或小石堆中鸣叫,经常和
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同时出现。雄蛙鸣声“嘎(ga)-、嘎-”,低沉而慢,鸣声频率较饰纹姬蛙为高,但鸣声为不连续三声,常一二声后间隙一些时间再鸣。吞食蚁类为主,其次为
鞘翅目之小型昆虫,如叶甲虫、
隐翅虫科等。蝌蚪有群集的习性,常浮游于水体表层,受惊扰时,暂时潜入水体中、下层,不久又浮升至水的表层。
繁殖方式
小弧斑姬蛙的繁殖季节甚长,从4-9月均可见到卵群,旺季在5-6月。卵产于静水域中,卵群成片,含卵106-459粒,每年可产卵2次。
保护现状
小弧斑姬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该蛙分布区宽,其
种群数量多。因在中国台湾的分布局限,栖地容易受破坏,所以曾被列为保育类,但在2008年后,因族群量稳定,降为一般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