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青云
香港科学院院士
邓青云,1947年在香港元朗出生,是香港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美国信息学会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荣休化学工程学系教授,拥有化学学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化学博士学位(康奈尔大学)。邓教授的研究领域以发展有机半导体为基础的有机光电子设备为主。
邓青云在中学时期在元朗公立中学及英皇书院接受中学教育,于1967年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学士课程。他在1970年以一级荣誉取得化学理学士学位,然后在康奈尔大学AndreasC.Albrecht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研究,并于1975年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并展开了他在柯达31年的研究生涯。邓教授在2003年获命名为柯达研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他于2006年从柯达荣休后,成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DorisJohnsCherry化学工程学系教授。他在201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出任香港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同时亦为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化学系及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邓青云曾荣获沃尔夫化学奖、信息显示学会Jack Rajchman奖、美国化学学会Carothers奖、Humboldt研究奖、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Daniel E. Noble奖、Eduard Rhein科技奖、美国光学学会Nick Holonyak Jr. 奖、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西潭润一奖、NEC C\u0026C奖和日本京都奖(先进技术),并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社会任职
人物经历
1947年,邓青云出生于香港元朗十八乡瓦头村。
1959年,毕业于元朗商会小学。
1965年,毕业于元朗公立中学,后入读英皇娱乐集团书院。 
1967年,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学士课程。
1970年,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以一级荣誉取得化学学士,随后在康奈尔大学Andreas C. Albrecht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研究。
1975年,取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1981年,晋升为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1990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1998年,晋升为高级助理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3年,晋升为特聘研究员(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2006年至2017年,担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学系Doris Johns Cherry教授,后任该校荣休教授。
2013年,被任命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同时担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学系、化学系及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人物简介
邓青云教授于1947年在香港元朗出生。他在元朗公立中学及英皇书院接受中学教育,于1967年离开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学士课程。他在1970年以一级荣誉取得化学学士,然后在康奈尔大学Andreas C. Albrecht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研究,并于1975年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科学家,并展开了他在柯达31年的研究生涯。邓教授在2003年获命名为柯达研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他于2006年从柯达荣休后,成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Doris Johns Cherry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邓青云教授于201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既是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亦是计算机工程学系、化学系及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邓教授于2011年荣获沃尔夫化学奖。他亦获选为港科院创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研究成果
科研综述
邓青云院士
邓青云以有机光电子学的研究而闻名,其研究领域是关于有机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设备,当中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明最具代表性。
邓青云在美国柯达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员时,于1986至1989年期间发表多篇论文,驱动了有机光电子学的演进,当中包括了发现双层有机电子发光器件,亦称为有机异质接面,借当中电荷的相应变化从而制造出高效能的光电子器件。
继研究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后,邓青云于1987年在《应用物理快报》(Appl. Phys. Lett.)上发表论文《有机场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首次报道了基于具有双层夹心式结构的高亮度、低驱动电压、高效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他的研究促成OLED技术诞生,而他于1989年开发了调校OLED色彩的技术,亦带动了全彩色OLED显示屏的制造与发展。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3月,邓青云已发表90多篇论文,论文他引超过15,000次。 
截至2018年5月,邓青云1987年在《应用物理快报》发表的开创性论文被引用15,869次,他在1986年—1997年期间发表的另外五篇最重要论文总计被引用15,064次。 
代表性论文
Angel, F.A.; Gao, R.; Wallace, J.U.; Tang, C.W.,"Silver-induced Activation of 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 as Electron Injection Material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电子学, 2018, 59, 220-223.
Angel, F.A.; Wallace, J.U.; Tang, C.W., "Effect of Lithium and Silver Diffusion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7, 42, 102-106.
Dong, S.C.; Xu, L.S.; Tang, C.W., "Chemical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TAPC as Hole Transport Layer in 蓝色 Phosphorescent OLED," Organic 电子学, 2017, 42, 379-386.
Li, J.H.; Xu, L.S.; Tang, C.W.; Shestopalov, A.A., "High-Resolu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atterned via Contact Print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u0026 Interfaces, 2016, 8, 26-16809-16815.
Xu, L.S.; Tang, C.W.; Rothberg, L.J.,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n Ultra-Thin 红色 and Green Co-Doped Layer and Dual 蓝色 Emitting Layers," Organic 电子学, 2016, 32, 54-59.
Angel, F.A.; Tng, C.W.,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riplet Sensitizers in Organic 光伏产业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6, 30, 247-252.
Glowacki, E.D.; Marshall, K.L.; Tang, C.W.; Sariciftci, N.S., "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duced by Lithium 氟化物/Aluminum Electrodes Studied by Electron Spin 共振 and Infrared Reflection-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1, 99, 4-043305.
Zhang, M.; Wang, H.; Tang, C.W., "Effect of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能量 Level Offset on Organic Heterojunction 光伏产业 Cel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2010, 97, 14-143503.
Lin,H.; Xia, W.; Wu, H. N.; Tang, C.W., "CdS/CdTe Solar Cells with MoOx as Back Contact Buff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12-123504.
Zeng, L.; Tang, C.W.; Chen, S.H., "Effect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nd Thermal Annealing on Polythiophene: Fullerene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5-053305.
Rajeswaran, M.; Blanton, T.N.; Tang, C.W.; Lenhart, W.C.; Switalski, S.C.; Giesen, D.J.; Antalek, B.J.; Pawlik, T.D.; Kondakov, D.Y.; Zumbulyadis, N.; Young, R.H., "Structural, Therm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Crystalline Forms of Alq(3), Tris(quinolin-8-olato)aluminum(III), an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LED Technology," 多面体,2009, 28, 4-835-843.
Culligan, S.W.; Chen, A.C.A.; Wallace, J.U.; Klubek, K.P.; Tang, C.W.; Chen, S.H., "Effect of Hole Mobility through Emissive Layer on Temporal Stability of 蓝色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dv. Funct. Mater.,2006, 16, 1481-1487. 
VanSlyke, SA; Chen, CH; Tang, C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Tang, CW; VanSlyke, SA; Chen, C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Tang, CW; VanSlyke, S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W, Two-layer organic 光伏产业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发明专利
截至2011年3月,邓青云在有机发光、太阳电池、静电照相等方面拥有95项美国专利。
社会荣誉
邓教授于199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2002年成为美国信息学会院士、2006年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并获上海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邓教授获奖包括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信息显示学会Jack Rajchman奖、美国化学学会Carothers奖、Humboldt研究奖、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Daniel E. Noble奖、Eduard Rhein科技奖和美国光学学会Nick Holonyak Jr.奖。
2014年,邓青云获得引文桂冠奖。2018年5月,邓青云获颁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邓青云曾获前雇主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杰出发明家奖,亦获得罗切斯特知识产权法律学会的年度发明家奖和美国消费电子协会列为名人堂人物。
家庭生活
邓青云生于元朗区乡村,凭着科研成就摆脱出身。邓博士已婚,育有一儿一女。他的太太是纽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教授。邓博士个子不高,但是网球打得非常好。他爱好阅读。
人物评价
邓青云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高效化和实用化方面作出了先驱性贡献。
邓青云的好奇心、热情、毅力和仁慈,当然还有他的发明创造,不但引领了道路,更为未来许多年里全新和令人激动的发现照亮了道路。
邓青云教授里程碑式的发现推动了以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有机光电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邓青云.香港科学院.2024-03-21
目录
概述
社会任职
人物经历
人物简介
研究成果
社会荣誉
家庭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