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学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
港科院”,成立于2015年12月5日,为民间主导非牟利机构,创院院长为
徐立之。
香港科学院秘书处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执行会务,办事处设于
香港科学园。
香港特别行政区科学院将筹办科技交流活动,提升香港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香港青年科学院于2018年成立,为香港科学院辖下的分会,目标是推动香港年轻科学家的科技发展。
历史背景
创立香港科学院的目的是推动香港科技发展,提升香港科研实力,使香港成为亚洲科研中心。早于十多年前,香港的科学家已指出了建立香港科学院的需要。2003年沙士危机以后,对于在香港设立一个可带领推动科技发展的高层次机构的需求,变得更为明显,而筹建香港科学院的力度,亦大为增强。
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领导的筹组香港科学院前期工作小组,于2006年成立。小组于2008年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提交筹组香港科学院的建议书。在其后的讨论中,发现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决定继续等待。
往后数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各大学科研成果丰硕,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亦不断增加,更有不少香港的科学家当选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国家级科学院院士。有见及此,工作小组认为重提筹组香港科学院的时机经已成熟,于是再向香港特区政府提议,且获积极回应,使计划可以全速进行,最终在2015年正式成立。
成立典礼
2015年11月2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其发表的网志中表示,香港科学院即将成立,成立典礼下星期在礼宾府举行。
2015年12月5日,香港科学院成立典礼在礼宾府隆重举行。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典礼上致辞,对
香港特别行政区科学院成立表示祝贺,并向香港的科研人员致敬。梁振英与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
徐立之、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和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香港科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梁振英向徐立之颁授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证书。
工作职能
港科院的工作包括:(1)推动香港科技前进及发展;(2)推进香港的科技教育;(3)推动香港成为优秀科研中心;(4)组织科学普及活动,增加大众包括青少年对科技的认识及兴趣。
港科院会与工商业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亦会对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研和科技教育政策,展开研究,并撰写建议书,提供专业意见,供社会及特区政府参考。
组织架构
院士大会
港科院院士大会是港科院的最高决策组织,大会成员包括资深院士及院士。
董事会
董事会负责管理
港科院事务并向院士大会汇报港科院活动。董事会以主席为首,共有六位成员,包括:
秘书处
秘书处以秘书长陈成城先生为首,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指令。
赞助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大紫荆勋贤
金紫荆星章创院赞助人及院长高级顾问
院士名单
港科院院士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的最高科学家荣衔。院士为终身制。所有居于香港或外地,对香港科研发展有巨大贡献之科学家,不论国籍,均有资格当选为
港科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共27名,其中包括199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崔琦和1987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让·莱恩,以及多名来自医学、数学、工程及化学界的权威学者,例如简悦威、
王永雄、
邓青云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沈祖尧、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陈繁昌、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郭位等6名大学现任及前任校长也都榜上有名。
港科院每两年会遴选出5名新院士,审核机制严谨,标准则是在科学上有所成就,且对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不一定是香港人。
名誉院士
资深院士
创院院士
让·马里·莱恩 斯特拉斯堡大学
麦德华 多伦多大学
菲立普·希阿雷 香港城市大学
姚期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卢煜明 香港中文大学
院士
历届峰会
第一届
2015年12月6日,香港科学院在
香港科学园举行第一届科技及创新峰会。此次峰会邀请了多名国际著名科学家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各行业人士,讨论“科学与社会”及“科研成果应用”两项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钢,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峰会并发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香港和内地专家学者及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峰会。
港科院在峰会上还公布了其与
香港工业总会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成立常设机制,将科研及工业发展结合,促进香港高科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香港科研人员及有科学天分的年轻人创造机会。
第二届
2017年5月,港科院举行第2届科技创新峰会,以促进学术界和企业家的联系与交流,并进一步探讨科研产业化的机会,以及市场对相关科技的需求和应用。港科院以“
生物医学”及“智能材料”为峰会主题,以回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此次峰会汇聚科学家、学者、政策制订人士、工商企业家及业界同袍共同参与盛事。主礼嘉宾包括: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蒲慕明教授及
港科院院长
徐立之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