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竹篙草
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植物
细竹篙草(水竹叶属 simplex (Vahl) Brenan)是鸭跖草科、水竹叶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潮湿或积水的林下及林缘、沼泽、潮湿或积水草丛中,也生于水稻田中及其周边。对阳光适应性强,地质松软肥沃地段生长更好。具有两栖性。煮熟后可以作猪饲料。植株比较高大,花虽小但数量多,花序较大,全株可供观赏。花可制作贺卡。模式标本采自非洲东部。
形态特征
细竹篙草多年生草本,全体近无毛。根须状,多条等粗,粗壮,直径2-3毫米,密被长绒毛。主茎不育,短缩,有丛生而长的叶,可育茎由主茎基部发出,单支或2-4支,通常直立,有时上升,高达50厘米。叶在主茎上的丛生,禾叶状,长15-35厘米,宽0.6-1.5厘米;在可育茎上的叶常仅2-3枚,有时多枚,下部的较长,长可达12厘米,上部的较短,有时长仅1厘米。蝎尾状聚伞花序数个,组成顶生狭圆锥花序,整个花序长约5厘米;聚伞花序短,长至2厘米;总苞片膜质,早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不过1厘米;花序梗很短,长至1厘米。花在花蕾时下垂,花后上升;苞片早落,约与萼片等长;花梗在果期长约5毫米,伸直;萼片浅舟状,长约4毫米;花瓣紫色;能育雄蕊2枚,退化雄蕊3枚,花丝被长须毛。蒴果卵圆状黑三棱形,长4-5毫米。种子褐黑色,具多数白色瘤点,瘤点成以胚盖为中心的辐射状排列。花期4-9月。果期为10-11月。
分布范围
细竹篙草分布于中国、非洲东部、印度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罗浮山、广州市从化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崖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昭平县贵港市桂林市鹿寨县宁明县南宁市百色市邕宁区田阳区来宾市平乐县)、云南省富宁县砚山县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贵州(兴仁、兴义、望谟、安龙)、四川(德昌、汉源、越西、普格)、江西(修水、大余、崇义、安远、全南、会昌、铜鼓、南丰)、台湾(台北市、花莲)。
近种区别
细竹篙草与狭叶水竹叶(学名:水竹叶属 kainantensis (Masam.) Hong)比较相近,但是后者叶片窄,种子无白色瘤状突起,明显有别。狭叶水竹叶的叶片长8-20厘米,宽4-5毫米,常被毛,根径约1毫米,种子有辐射状条纹。花果期4-5月。产福建省东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生于疏林下。在双籽组中细竹篙草以根很粗壮、可育茎直立或上升,节上不生根明显与其他种有别。
栽培技术
细竹篙草一般采用分株繁殖或种子育苗。分株繁殖是将蘖芽、球茎、根茎、匍匐茎等从母株上分割下来,另行栽植而成独立的新株。分株繁殖的时间一般在休眠期或开始生长前进行。新切的块根和块茎在分割后应晾1-2天,使伤口干燥,再用0.1%高锰酸钾浸泡后晾干,或切后拌草木灰,处理伤口,促进愈合,减少腐烂。可栽于水旁、人工湖和其他水景区的浅水带及其周边积水湿地,也可栽于土层较厚有流水的假山上,亦可盆栽。全草于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根于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保护现状
细竹篙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细竹篙草.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2-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近种区别
栽培技术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